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对农民就医行为的影响分析

时间:2022-10-17 11:00:51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对农民就医行为的影响分析

摘要:农民作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接受者和直接受益者,农民对这个制度的反应非常重要,直接影响这一制度的持久稳定发展。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对农民的就医观念、对医地点改变和它迎合农民的安全需求三个方面入手,分析其对农民就医行为的影响,探讨现行制度的不足,从而提出相关可行性建议。

关键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民;就医行为

中图分类号:F840.6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09)20006402

1农民就医观念的改变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出现以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民就医观念。在课题组进行调研的横陂镇经济相对落后,但在调研过程中发现,农民就医观念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改变。以前"小病忍,大病拖,不到快要死不上医院"的就医观念变了;如今大多数农民的普遍观念是:早发现,早就医,早治愈,采取的是一种积极就医的态度。影响农民就医观念改变的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几方面:

1.1当地政府的积极宣传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是一项惠民政策,由政府进行宣传,农民自愿参加。据问卷数据显示,从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农民情况来看,有87%都是通过村委会宣传的,其它各个方面所占的比例相对微弱,可见政府的宣传明显改变了农民过去传统的就医观念。

1.2制度本身的优势

(1)参保费用适中。当地农民对参保费用表示能够接受,由之前参保缴费额10元调整至现在的20元依然不影响农民的参保热情。

(2)切实可行的报销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最终目的是解决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当地在报销流程设计上尽量简化,使农民能够享受到制度带来的实惠。当然,由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所处的阶段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社区医疗保险的性质决定了其在报销机制上的先天不足,如补偿比例不高等问题。

(3)体现了互利共济的社会保障原则。不少农民表示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可以得到实惠,但也表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不仅可以帮到自己也可以帮到别人。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农村的经济人的假设前提,同时有满足了公平的原则。

2农民就医地点影响分析

影响农民就医地点选择的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医院位置。农民讲究方便,怕麻烦,这就造成医院位置远近影响农民就医地点的选择。私人诊所遍布乡村距离相对比较近,村中定点卫生站只有一个,相对多数农民来说,是比较远的。大医院往往只有乡镇与县市才有,这就会造成农民患病后首选私人诊所比较多。(2)患病的严重程度。患病的严重程度,较大程度影响着农民的就医地点的选择,如上图所示,在“生病后会不会去定点医疗机构就诊”这个问题上,一般农民患病比较轻的情况占绝大部分,如感冒、发烧等小病,这些对医疗服务的技术要求不高,私人诊所就能快速治好,并不一定要去点定卫生站和大医院才可以。农民只有患大病才会去技术较高的医院,所以患病后首先去大医院的农民极少。(3)年龄。在调查过程中发现,由于现在大多数青壮年为生计而外出经商务工,生活在农村的人数中老人和小孩占所占的比重比较大。年龄大小与其身体健康程度有一定相关联。老人和小孩不适宜奔波,故在患病后的首选就医地点是私人诊所和村中定点卫生站的人数比较多。(4)实际报销比例。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农民,一般都会选择定点的医疗机构,但是,如果实际报销比例较低,达不到报销者心理预期,报销后的医疗成本比到私人诊所还要高时,则会重新考虑选择看病地点。(5)医疗服务质量。同医疗费用费用相比,医疗服务机构提供的医疗服务质量以及所能达到的预期效果是决定农民选择就医地点的更重要因素。在一个较小的社区范围内,信息相对畅通,农民的搜寻成本极小,可以,农民对于医生的信息较为了解,这一点不同于城镇的医疗服务领域的垄断竞争特征,农村地区的医疗服务市场类似于完全竞争市场。调查显示,无论是在私人诊所,还是在定点医疗机构,只要是治疗效果显著,农民都更愿意前往就医。

3作为农民的一种安全需求分析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对农民的就医观念与行为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这从各地参合率呈现上升趋势可以窥见一斑。对农民来说,为了减轻生病对家庭经济所带来的负担,化解疾病特别是大病风险,参加合作医疗成为他们必然的选择。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开始实施时,它主要是一种自上而下的政府行为,但在其发挥效用后则逐渐演变成一种农民的需求。

美国心理学家、行为学家马斯洛把人的需求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和爱的需求(也称社交需求)、尊重的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等五个层次。其中安全需要是指人类要求保障自身安全、摆脱事业和丧失财产威胁、避免职业病的侵袭、接触严酷的监督等方面的需要,这是人类要求保障自身安全、摆脱事业和丧失财产威胁、避免职业病的侵袭、接触严酷的监督等方面的需要。在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从深层次来说迎合了农民的安全需求,从而使农民积极参与到这个制度来。农民参加合作医疗的主要动机来源于自身的安全需求,其希望得到的不仅仅是物质上的补偿,还有精神上的保障。

4可行性建议

4.1制度设计方面

4.1.1降低参加医保的门槛,把更多的农民纳入参保的轨道上来

要维持较高的覆盖率,无非有两种选择,一是施加一定的强制性;二是维持自愿性但设法增加其吸引力(顾昕、方黎明,2004)。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必须存在内在的吸引力,能给农民带来实在的保障,才能将更多的农民吸引到制度之内。

4.1.2简化医药报销费用手续,延长报销的时限

农民倾向于简单方便的报销手续,往往由于报销手续的繁琐,因此减少了农民到定点机构的就医。调查中发现,当地参合如果在县级以上的定点机构就医,一般在生病住院后的三天内去固定单位登记才能报销,逾期不予报销。设定的不充裕的报销时限给农民带来不便利,延长报销时限,做到确切急为农民所需。因此,有必要简化医院报销费用手续,更能方便农民就医。

4.1.3降低参保费用,分段收费,让医疗救助与合作医疗有机结合

目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与农村医疗救助制度基本上是彼此割裂运行的,从长远来看有必要作好这两种制度的有效衔接与有机整合(闫东玲、张再生,2008)。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为了让没钱去看病的农民能够看得起医生,但是相当一部分贫穷农民无能力参加农村合作医疗,多数为病残,孤寡老人及低保户。有必要对低收入家庭进行补助和分段收费,适当降低参保费用,根据其收入的范围,设定一定的比例收费,使其能承担起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费用,使真正需要帮助的农民得到保障。

4.1.4提高医疗报销费用的比例,扩大报销的范围

目前,当地住院医疗费用的报销比例镇级是70%,县级市60%,市级以上是50%,而报销的级别上互相矛盾。在报销范围上只有消炎药可以报销,当地一位妇女虽然参加了农村合作医疗,但因其消费的大部分药品不是消炎药,因此得不到报销。若要减轻患者负担,应适当调整药品目录,同时严格控制医疗费用价格。

4.1.5提高补偿封顶线,降低报销起付线

报销起付线的设定,给农民报销又设定了一个门槛,当地镇级的报销起付线是100元,县级的报销起付线是300元。不高的补偿比例加上较高的起付线使得农民所得的实惠空间变小,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农民的参合积极性。同时,对于突发性疾病或者持久的慢性病,花费的医疗费用通常较高,高额的费用往往是许多农民家庭不能承担的,提高补偿封顶线能够让患者家庭减轻负担。

4.1.6对小病采取累计方法进行报销,设置奖励制度

目前,在新型农村和合作医疗制度运行的过程中存在农民中途退保和间断性参保的现象,这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以保大不保小的实施原则有关。据不少农民反映,只有住院才有报销,小病报销不多。因为大病出现的频率不大,又由于小病报销不多,造成农民觉得自己交的钱亏了,从而出现退保现象。此外,在农民某一年生大病后,觉得下一年不会再生大病,就会下一年选择不参保,出现逆向选择的情况。.为减少这些现象的发生,可以设置小病累计制,即设下不同的报销比例,当农民所累计的小病费用达到某一比例时就得到报销。同时,对积极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农民给予奖励,减少间断参保的现象,如免去下一年的参保费用或提高他们的报销的比例。

4.2医疗服务提供方面

4.2.1合理配置资源,提高服务水平

医疗资源的不合理配置,造成了医疗资源的浪费,合理配置医疗资源才能发挥其最大的用处。我国在国家基层设置的定点机构的服务水平和对医疗资源在现阶段还无法满足农民的基本需求。据当地居民反映,有些定点机构的服务态度差。因此,必须强化医疗机构管理,为农民提供更好的服务。

4.2.2医疗人员的专业知识技能的提高

医疗人员的技术关乎人的生命,是农民生病时最大的依靠,医疗技术是否提高也关乎农民会不会继续参保,医疗技术的提高更能为农民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4.2.3合理用药,合理收费,药价合理,增加透明度

据参合农民反映,当地很多定点机构的用药不合理,相同的药,药店和定点医疗机构的售价是不一样的,定点医疗机构要相对贵很多,并且开一些不必要的药,不合理收取费用,在药单上面也没有注明用了那些药,只是写了一个大概的价格,这个降低了定点机构的透明度,对农民的利益造成损害。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定点医疗机构必须实行"两公开",即:常用药品价格、诊疗项目及价格、报销范围及补偿比例公开;住院期间费用公开,告知每天发生的医药费。

上一篇:基于透明政府建设的政府环境信息公开研究 下一篇:四川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体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