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新型农民 建设新型农村

时间:2022-09-15 09:13:46

培育新型农民 建设新型农村

摘要:文章论述了现阶段培育新型农民的重要性,并提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新型农民;农村建设;新机制

中图分类号:[S-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0)-12-0042-1

面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宏伟目标,以及我国人均GDP刚过1000美元,农民人均收入尚只有城镇居民收入三分之一的状况,加强新型农民培训,提高农民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增强其接受新观念和增收的能力势在必行。在国家极其重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并大幅增加对农业投入的情况下,加强农民的教育培训,关键在于深入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重新组合和配置在农民培训方面有限的各类资源,提高投入的使用效率。

1 明确农民培训的责任分工

教育部门主要负责农民文化素质教育,加大九年义务教育控制力度,提高学生入学率。劳动保障部门主要负责进城务工农民技能培训,同时要加大打击使用童工的力度,防止学生提前退学务工;农业部门主要负责从事农业生产人员的技术培训;科技部门主要负责农业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工作;共青团、妇联积极协助上述部门加强对农民的培训。通过整合资源,明确职责,形成部门之间良好的分工合作机制。

2 创新提高农民培训效率的新模式

动员农业大专院校和科研所的专家,组织农业技术推广部门的工作人员,在农村确立相对稳定从事农业的“核心农户”的基础上,采用农村人员对口联系“核心农户”的方式,现场示范、手把手地教,打破培训师资部门界限,以推广项目为载体,动员各方的力量,建立起“专家-技术人员-核心示范户-广大农民”的培训链,实现技术人员直接入户,技术直接到田。建立层次分明、结构合理、布局科学、开放有序的农民教育体系,形成农业院校、农业科学院、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农业企业和农民合作组织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的灵活有效体系和机制,建立和完善高、中、初农民教育培训体系,加强农业行业领导和支持。采用“农民点菜、专家下橱、政府买单”制度,建立和完善监督和评价制度,提高培训效益,政府退出人财物的直接管制。

3 大力推广进城农民工“订单培训”模式

坚持市场导向,按照企业用工需求,合理选择专业,实行培训机构与用工企业签订培训合同的“订单培训”模式,确保培训合格的农民工有用武之地,提高培训就业率。做到培训、就业、创业、扶持、联营相结合,以创业教育为主线,注重培训实效,让农民受益和满意。

4 充分发挥农业龙头企业在农民培训中的作用

随着农业市场的发展,日益增多的农业龙头企业,在农村技术推广和培训中有着不可代替的作用。政府要运用市场机制,采取政府补贴的办法,引导龙头企业按原材料所需,实行有偿技术服务和人员培训。遵循教育规律和特点,分类指导,分层次培训,按需求发展,探索和建立培训-扶持-创业-联营相结合的农民教育新模式。

5 建立“花钱买培训”的新机制

要改革传统的按培训人数、培训课时支付培训补贴和部门所属机构办培训、部门考核支付补贴的机制,建立按农民掌握实用技术率、农业科技应用率、进城农民培训就业率支付培训补贴和与考核部门不相隶属的培训机构培训、农民签单、政府支付补贴的机制,促进培训机构引进培训新模式,提高农民培训效率。

6 进一步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加快农业科技推广体制改革,加强农业科技、人才、项目建设,切实提高农业科技服务质量;为农民提前、产中、产后服务,提高农民依靠科技增收致富的能力。鼓励和引导大中专毕业生到基层服务,打破职称评聘上的“铁饭碗”,建立责、权、利紧密挂钩的用人机制,调动广大科技人员服务基层和群众的积极性。要建立长效机制,在政治待遇、经济待遇、激励机制、淘汰机制、评价机制等方面制订相应的管理办法,让大学生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培养与其相适应的新农民的“新”,不能只追求外表和形式的新,更不能搞花架子,而是通过改进教育,使现实中的农民和未来的农民具有更高素养,具有新知识、新技术,会经营管理,还能不断改进的知识化农民。农民教育要比过去有新的改进和内涵,更扎实,更有实效,对农民的确有帮助,这才是求真务实的新农民教育。

7 培育新型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基础

农民知识化、技能化的进程,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发展的步伐,决定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第三步战略目标的实现。因此,加强农村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农民实用技术教育,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强基固本之举。

8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推进农村现代化的新思路

农民作为农村社会的主体,也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要完成新农村建设这一历史性的任务,实现农村的现代化,无论从现在还是长远来看,都离不开高素质的现代新型农民,离不开农民的现代化。也只有培育和造就一大批高素质的、适应农村现代化发展需要的新型农民,才能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才资源保障,变我国农村巨大的人口压力为人力资源优势,成为推动新农村建设的强大动力。因此,培育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促进农民的现代化,是建设新农村的中心任务,也是推进我国农村现代化发展的根本要求。另外,从现阶段的情况看,提高农民的素质,不仅关系到“三农”问题的解决,而且也关系到我们能否成功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和城镇化道路、能否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作者简介:陈艳辉(1970-),男,吉林公主岭人,硕士研究生,就职于公主岭市南崴子农业站,研究方向:水稻良种繁育,农业技术推广。

上一篇:农村社会稳定 关键在于干部 下一篇:浅议我国乡镇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