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金融支持安徽省城镇化建设的作用与建议

时间:2022-10-17 09:32:32

浅谈金融支持安徽省城镇化建设的作用与建议

当前,安徽省正处于城镇化加速发展阶段,城市规模迅速扩张,人口和产业聚集能力不断提升,城镇化发展空间十分巨大。我们认为在加快城镇化建设进程中,必须清醒认识安徽省城镇化发展的现状和问题,大力促进金融对城镇化建设的支持作用,解决好发展中遇到的突出问题。

一、安徽省城镇化建设发展现状及特点

(一)安徽省城镇化发展现状

截止2010年底,安徽省总面积13.94万平方公里,全省户籍人口6826万人,与2000年相比,年平均增加51.7万人;人均GDP16391元,比上年增加1944元;全省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达到30.9平方米,比2008年增加了1平方米;全省新增绿化面积达8466.67公顷,村庄大部分实现了“村在村中、路在绿中、房在园中、人在景中”。

(二)安徽省城镇化发展主要特点

1、城镇化不断扩大,但总体水平不高

2010年安徽省城镇化率为42.1%,比2000年提高14.3%,年均增长率为1.1%。从全国范围来看,我省城镇化率,比全国平均水平低4.5个百分点,在中部6省中列第5位,仅略高于河南省。与东部地区相比,差别尤为明显,以江苏为例,1978年我省城镇化率只比江苏低1.1个百分点,2010年与其差距扩大到13.5个百分点。

2、城镇化和工业化发展不协调

根据经济发展与城市化关系的一般模式,我省实际人均GDP水平相对应的城镇化率应在50%以上,我省还远没有达到要求。2010年,我省工业化率为40.4%,城镇化率与工业化率之比为1.04,与发达国家城市化加速期两者之间比率1.4―2.5的正常区际存在较大的差距。城镇化是由经济推动发展,主动性亟待加强。

3、中心城市规模小,带动力不强,辐射弱

第六次人口普查第2号公告显示,安徽常住人口达到5950万人,合肥常住人口为510万人、GDP为2102亿元,分别占全省的8.3%和20.9%,生产总值列全国省会城市第15位,中部第4位。而同期武汉人口与GDP分别占湖北的15.9%和35.5%,长沙人口与GDP分别占湖南的10.4%和29%,与之相比,合肥经济影响力不够。

二、制约金融支持安徽城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投融资体制不顺畅

在城镇化建设中,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用于公益性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的建设。对于安徽省来说,由于区位劣势和国家发展战略影响,国家对我省投入较少,城镇化建设资金不能满足需要,亟待资金支持。

(二)城镇化建设中贷款主体缺位

镇政府作为一级行政组织,按照法律法规规定,不能够作为贷款主体,金融机构不能对其进行贷款。同时,房地产作为高风险行业,房地产市场的发展受到国家高度关注,房价的波动使得房地产信贷风险集中日趋明显,使得金融机构信贷支持意愿明显减弱。

(三)国有商业银行信贷权利上收,增加了融资难度

一是随着国有商业银行改革,为了减少成本,大量收缩了一些面向农村的机构,网点,削弱了金融机构的完整性。二是信贷管理机制发生转变,基层信贷业务上收,部分县级及县级以下金融机构网点只有存款任务没有贷款权,基层信贷自缩小,农村闲置资金被层层上收,导致农村金融服务功能弱化。三是金融创新力度不够。城镇化建设中道路建设供水设施、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方面急需大量的资金,金融机构缺乏和金融产品单一无法满足多样化的融资需求。

(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不健全

由于信用环境未能得到有效改善,逃债行为时有发生,造成资金呆滞。使银行贷款越来越谨慎,甚至产生:“惧贷”行为,宁可不放也不形成损失。信用缺失不利用民间融资渠道的发展,制约了城镇化建设中资金供给。

三、加快推进金融支持城镇化建设的金融对策和建议

(一)优化信贷结构,完善投融资体系

一是金融机构在支持城镇化建设过程中,要结合各自经营优势和特点,制定合理化支持城镇化建设的长远方案,分步实施。二是建立多元化投融资体系。首先要加强城镇建设投资开发公司自身建设,城司采用市场运作模式,利用银行贷款、土地收益等,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其次,加大财政投入,发挥财政引导作用,将财政资金用于基础设施、公用事业项目上,利用财政贴息、减免税等多种方式吸收社会资金;再次利用直接融资,通过发行城市建设债券,进行资产重组、包装上市等途径吸引民间资本。最后,鼓励各类社会资金到农村地区设立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和农村资金互助社3类新型机构,拓宽多元化融资渠道。

(二)加强政策指导和协调,防范金融风险

一是加大政府对各部门的政策指导和协调。促使各部门从大局出发,通力协作,各司其职,推进我国城镇化积极稳妥地向前发展。要建立完善农村信用等级评定制度,通过开展信用等级评定,尽快制定民营企业的信用等级评定办法,突出企业主的信用评价和所处经济、信用环境评价,准确反映民营企业的资信状况和偿债能力。同时,行政决策的盲目性以及政策和进行重大调整等因素会带来风险,因此金融机构对信贷风险要严格把关。一要建立风险预警机制;二要切实把好贷款发放关;三要严把贷后管理关。

(三)切实加强和改进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

一是灵活运用利率等市场工具, 为调动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加大信贷投入的积极性, 可适当放宽对中小企业贷款浮动范围。二是科学制定中小企业信贷管理制度。针对民营企业的成长性、效益性特点,准确评估其资本实力 和贷方式的风险性,合理地确定其贷款控制额度和承兑汇票额度,适当扩大授信额度,对信用等级好的企业适当发放全额担保贷款及小额信用贷款。三是建立考核激励机制。明确信贷人员收入与绩效挂的 考核分配制度,对发展中小企业信贷市场中成绩突出的信贷人员,给予相应较高的收入和奖励,以便充分调动其工作积极性 。

上一篇:进一步放开民间金融 活跃我国金融市场 下一篇:中国军费支出对GDP及其结构的影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