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经济下商业银行碳金融业务的创新

时间:2022-10-17 08:43:33

低碳经济下商业银行碳金融业务的创新

[摘要]为应对气候变化和全球变暖,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低碳经济发展模式日益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商业银行应把握低碳经济的机遇,加快业务创新,推动绿色信贷、CDM项目信用增级、碳排放权及其衍生品等金融服务在我国的发展,更好地服务于我国经济结构的转型。

[关键词]低碳经济;碳金融;商业银行;绿色信贷

[中图分类号]F83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670(2011)03-0035-06

[收稿日期] 2011-02-28

一、低碳经济与中国的低碳战略

所谓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

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发展低碳经济是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但其深层次的意义绝不仅限于此,低碳经济更是一次新型工业革命,各国都希望借此抢占市场规则的制定权、维护利益的话语权、制衡他国的主动权。[1]美国、欧盟、日本均已意识到低碳经济对于未来发展的战略意义,并着手从发展战略、经济模式、交易机制、标准确定、市场准入等层面进行积极的谋划与部署,以期在未来一轮经济增长中占据有利位置。在奥巴马政府的大力推动下,美国以发展可再生能源、降低化石燃料在国家能源结构中的比例为手段,快速推动国内低碳经济的发展,并抓住金融危机带来的契机,大力推动改革;欧盟则希望通过建立全球范围内的碳减排交易市场,成为未来全球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主导者与规则制定者;日本出台“经济危机对策”的新经济刺激计划,以低碳革命促进经济增长。低碳经济正演变成为规制全球经济社会发展格局的新规则。

中国正处于快速的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中,CO2的排放量由1978年的13.8亿吨激增到2007年的60亿吨,1978~2007年期间,化石能源燃烧排放的CO2年均增速达到5.2%。中国的单位GDP能耗是日本的8倍,按照这种增长模式,中国缺乏持久的可持续发展创新能力,环境恶化和能源短缺将是今后30年中国发展过程中最大的障碍。因此,中国积极实施节能减排,发展低碳经济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

中国的低碳经济发展战略是,坚持在发展中减排的同时,积极控制人口和发展森林碳汇、调整经济结构和实施节能措施以减少单位GDP能耗,以及加快发展清洁能源以降低单位能耗碳排放量。但由于经济结构不合理、核心技术缺乏和支持服务体系尚未确立,要实现低碳经济发展目标,仍存在不少难点和挑战。未来中国将从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开发和应用节能技术、积极发展可再生能源以及全面推行煤炭的绿化生产和清洁利用等四个方面采取行动,而这些都有赖于新技术的突破。

中国低碳经济的实质是高能源利用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问题,核心是清洁能源技术与节能减排技术的应用,主要包括以下四项内容:(1)节能。主要包括工业节能,比如余热回收发电、工艺改进以及节能材料;建筑节能,包括智能建筑、节能家电、节能材料与节能照明;汽车节能,包括电池部件及原料、电池制造及组装及新能源汽车制造等。(2)减排。[LL]主要包括大气污染处理、污水处理、固定废弃物的处理等,也包括清洁燃煤、IGCC(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CCS(碳捕获与封存)。(3)新能源。主要包括清洁能源的生产与运营,如风能、太阳能、地热、潮汐、生物质能、水电及核电等;也包括新能源的配套产业,比如高压、超高压以及由此衍生出的智能电网业务。(4)碳交易与陆地碳汇。主要包括CDM(清洁发展机制)项目和农林产业减排增汇等。

二、碳金融市场与金融业的发展机遇

(一)国际碳金融市场的形成与发展

所谓碳金融,是指由《京都议定书》①而兴起的低碳经济投融资活动,或称碳融资和碳物质的买卖,即服务于限制温室气体排放等技术和项目的直接投融资、碳权交易和银行贷款等金融活动。

在碳金融市场交易平台建设方面,2008年1月23日,纽约-泛欧交易所(NYSE Euronext)与法国国有金融机构信托投资局展开合作,宣布共同[JP3]建立一个排放权的全球交易平台。这个被命名为BlueNext的交易平台涉及CO2排放权的现货交易与期货交易,最终涉足各种与环境有关的金融衍生品交易。这意味着CO2排放权市场的广度和深度的进一步扩展,是对CO2排放权商品属性的肯定。在欧盟内部,建立有以减排CO2为主要标的的欧盟排放交易机制(EUETS),欧盟内的欧洲气候交易所(European Climate Exchange)、北方电力交易所(Nordpool)、未来电力交易所(Powernext)以及欧洲能源交易所(European Energy Exchange),这些[JP]交易所希望通过CO2排放权的交易来套利,从客观上也促进了CO2排放权交易量的增长。此外,加拿大、新加坡和东京也先后建立了CO2排放权交易机制。在亚洲,碳交易所通过电子交易系统来买卖由CDM产生的CERs(核证减排单位)。

在碳金融市场的参与机构方面,随着排放权商品属性的不断加强以及市场的成熟,越来越多的金融机构看中了碳金融市场的商业机会。最初金融机构仅担当企业碳交易的中介机构,后来一些基金看准了排放权的升值潜力而直接投资。金融机构的参与使得碳金融市场的容量扩大,流动性加强,市场也更加透明,这反过来又吸引更多的企业、金融机构甚至私人投资者参与其中,且形式更加多样化。2006年10月,摩根士丹利宣布投资30亿美元于碳市场;2007年3月,参股美国迈阿密的碳减排工程开发商,间接涉足CDM减排项目;8月成立碳银行,为企业减排提供咨询以及融资服务。2007年,荷兰银行与德国德雷斯顿银行推出了追踪欧盟排碳配额期货的零售产品。碳排放管理已成为全球金融服务行业中成长最为迅速的业务之一。

在碳金融市场的产品与服务方面,金融机构的产品重点已从最初的以配额为基础的排放交易向减排项目融资转变,被称为“碳资产”的减排项目正成为对冲基金、私募基金追逐的热点,投资者往往以私募股权的方式在早期介入各类减排项目。根据京都议定书框架下的清洁发展机制,尽管发展中国家减排的成本要低于发达国家,但由于项目建设的周期长且审批手续繁复、项目初期的不确定性大,发达国家的企业更倾向于购买碳资产的成品或是半成品,缩短资金投入周期!①。对于基金而言,一方面,“碳资产”像传统风险投资或私募所投的项目一样,本身就能带来收益;另一方面,项目建成后实现的减排量在二级市场上出售给有需要的企业可再次创造利润。此外,碳资产的价值与传统股票债券市场关联甚微,基金也完全可以利用它来对冲传统投资的风险。2000年,世界银行发行了首只投资减排项目的碳原型基金(Prototype Carbon Fund),共募集1.8亿美元。2003年以来,类似性质的基金以每年10只的速度增[LL]长。2004年,私人资本开始涉足碳基金领域。2005年底,私人资本在减排项目上的投资总额已超过政府机构主导的资本。私人资本的积极参与加快了碳金融市场的流动,扩大了市场容量,使碳金融市场进一步走向成熟。

在碳金融市场交易量方面,据世界银行统计,自2004年起,全球以CO2排放权为标的的交易总额从最初的不到10亿美元增长到2007年的600亿美元,四年内增长了60倍;交易量也从1000万吨攀升至27亿吨。

综上所述,被誉为“第四次工业革命”的低碳经济,不管是对于全球经济发展,还是对于金融业的未来,都提供了崭新的发展空间和巨大机遇,金融机构需要也能够在低碳经济发展中发挥关键作用。

(二)中国碳金融市场的初步形成

世界银行估计,发达国家在2008~2012年间需要的减排量约为50~55亿吨CO2当量,其中一半由其国内行动完成;另一半则需要通过CDM、JI和ET完成。目前,中国温室气体排放量位居世界第二,碳减排市场备受瞩目。点碳咨询公司2007年10月的研究结果显示,中国是最适宜发展碳减排项目的国家。国际能源署(International Energy Agency,IEA)预测,到2020年中国潜在CO2交易量约8亿吨,远远超过其他潜在供应国。从签发项目数量看,我国目前申请和注册的CDM项目主要集中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节能和提高能效这两大领域,但从已签发项目的减排量来看,我国主要减排量来自于HFC-23(三氯甲烷)和N20(氧化二氮)项目。这两类项目只需要在现有[CM(82mm]设备上稍微进行技术改进,即可获得大量温室气体减排,开发成本低,风险低,收益大,项目开发者最乐于开发。但是,此类项目对我国的区域环境改善、社会环境效益增加和可持续发展贡献不大,在占据大量CERs额度的同时,也驱逐了包括风电在内的优质CDM项目。

(三)商业银行发展碳金融的必要性和意义

低碳经济,无论对全球经济发展,还是对商业银行的未来,都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更是历史性的机遇。无论是在提高能效领域,还是在发展可再生能源领域,商业银行的支持不可或缺,商业银行需要也能够在低碳经济发展中发挥关键作用;另一方面,低碳经济的发展,也为商业银行提供了崭新的发展空间和巨大机遇。低碳技术开发领域及排放权市场的发展,为低碳技术的开发和应用提供了一定的激励,吸引了大批企业和银行参与其中。

在全球碳金融市场快速发展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目光投向中国。中国政府做出的“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至45%”的承诺,更让国际金融业对中国碳金融的未来充满期待。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表示,碳配额交易和减排融资与货币政策有一定关系,碳配额和减排融资是将来很重要的话题,也将是资本市场和金融市场重要的组成部分。银监会主席刘明康在第五届中国金融论坛上也指出,银行业要在低碳经济发展中发挥积极作用,银行业金融机构主要是要扮演好两个角色,即成为低碳理念推广的“践行者”和成为低碳金融服务的“创新者”。

我国商业银行应当围绕低碳经济的发展,积极创新碳金融相关业务,可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一是在向低碳经济转型过程中有大批传统产业需要改造升级,大量新兴产业不断成长,绿色信贷需求巨大。二是商业银行提供碳金融服务创新的空间巨大,包括为项目开发者提供信用咨询服务,开发相关的理财产品和金融衍生产品,开展低碳项目的各类融资等。三是商业银行参与碳交易有明显优势,利用这些优势,银行可以直接参与碳交易市场,也可以作为中介为交易者提供相关的、新的金融产品和服务。

三、低碳经济下商业银行的碳金融业务创新

目前,包括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保险机构、风险投资、基金等金融机构纷纷涉足碳金融领域,国际领先的商业银行已经成为碳金融市场的重要参与者,其业务范围渗透到该市场的各个交易环节。如在原始碳排放权的生产中,商业银行向项目开发企业提供贷款;在二级市场上充当做市商,为碳交易提供必要的流动性;开发各种创新金融产品,为碳排放权的最终使用者提供风险管理工具等。[2]具体而言,低碳经济下商业银行的业务可涵盖如下领域:

(一)绿色信贷业务

1.国际商业银行绿色信贷的实践

为应对信贷可能面临的环境风险,国际主流商业银行倡导“绿色信贷”理念,在信贷业务中积极开展对相关贷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估,以减少对高能耗、高污染项目的贷款;并在贷款过程中严格执行环境风险的监测。此外,积极加大对低碳消耗项目的贷款,如为CDM项目提供贷款和资金支持,促进清洁技术的开发和应用。[3]

根据美国、英国、加拿大等发达国家绿色信贷业务的实践经验,国际绿色信贷产品主要分为七类,分别为项目融资、绿色信用卡、运输贷款、汽车贷款、商业建筑贷款、房屋净值贷款、住房抵押贷款。

国际商业银行在实施赤道原则①时,形成了较为通用的环境评估决策机制以及评估和审核信贷要求机制,绿色信贷的基本流程:

2.我国商业银行绿色信贷的发展

伴随着2009年产业振兴政策、淘汰落后产能政策的相继出台,以及2010年国家对经济发展政策的[LL]微调,“绿色信贷”被提升到空前的高度,国内各大银行积极响应。未来十年我国将面临着巨大的节能环保投资要求,企业具有向商业银行贷款的迫切需求,这为商业银行发展绿色信贷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4]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绿色信贷业务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不少银行在该领域作出了许多有益探索,如兴业银行是中国首家“赤道银行”,通过与国际金融公司(IFC)的合作,全面落实绿色信贷政策,开发出专为节能、清洁能源和减排项目提供资金支持的气候变化类融资产品――能效贷款。能效贷款是商业银行向合格借款人发放的在中国境内的涉及能源设备并旨在改善建筑、工业流程和其他能源最终应用方面的能源效率的项目或商品和服务的贷款。民生银行将节能减排贷款与碳金融相结合,创新推出以CDM机制项目的排放指标作为贷款还款来源之一的节能减排融资模式,为寻求融资支持的节能减排企业提供了新的选择。浦发银行推出针对绿色产业的《绿色信贷综合服务方案》,包括法国开发署(AFD)能效融资方案、国际金融公司(IFC)能效融资方案、清洁发展机制(CDM)财务顾问方案、绿色股权融资方案和专业支持方案,旨在为国内节能减排相关企业和项目提供综合、全面、高效、便捷的综合金融服务。

由于我国商业银行的绿色信贷刚刚起步,业务现状与预期目标相比还有一定距离,绿色信贷业务的推进还存在着绿色信贷的可操作性不足,执行标准需要完善,银行操作有待规范等问题。例如,商业银行如何制定环境政策,通过特定的程序、承担责任来实现其经营目标;确保与环境风险相关的贷款以一贯且公平的方式承做;为与环境风险相关的银行业绩的评价提供明晰的标准。因此,面对日益增长的节能减排融资需求,商业银行应尽快制定绿色信贷项目的准入标准,为银行深入拓展节能减排的绿色信贷提供技术咨询和支持;并成立相关金融服务部门,专门负责碳金融、能效金融、环境金融等可持续金融业务的经营、管理和营销统筹工作,这将为今后一段时期内商业银行绿色信贷业务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二)基于CDM项目的业务

1.CDM项目账户管理服务

我国CDM(清洁发展机制)项目开发潜力巨大。据测算,2012年以前,我国通过CDM项目减排额的转让收益可达数十亿美元。商业银行可为CDM项目设立专门资金账户,担当CDM项目的账户管理人,有效管理CDM项目下的资金流动。

2.CDM项目设备融资租赁服务

我国CDM项目增长迅速,截至2010年10月12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共批准CDM项目2732个,众多的CDM项目带来节能减排设备的巨量需求,商业银行应适时开展CDM项目设备融资租赁业务,利用商业银行下属的金融租赁公司或与专业租赁公司合作,为CDM项目建设阶段提供设备融资租赁服务。[5]

3.CDM项目信用增级服务

除为CDM项目提供绿色信贷、账户管理等基本服务外,商业银行的碳金融业务还可延伸到为CDM项目提供信用增级服务。由于原始CDM交易类似一种远期交易,不确定性和风险较大,其发展面临一定的障碍。在这种情况下,商业银行可为CDM项目开发者提供信用增级,由此创造出经担保的CERs,从而促进碳金融市场的发展。

4.CDM项目财务顾问服务

CDM项目财务顾问服务是指凭借商业银行的信息优势,协调项目发起人、国外投资者、金融机构和政府部门之间的业务关系。

CDM项目财务顾问方案可由商业银行联合国际专业机构,为国内减排项目提供CDM项目开发、交易和全程管理的一站式金融服务。其中,商业银行可利用渠道优势,协助CDM项目业主选择具有良好交易记录和履约能力的买家,从而大大降低CDM项目业主的交易风险;利用信息优势,为CDM项目业主提供并锁定合理的CERs报价,帮助企业实现最佳收益;利用资金结算优势,确保CDM交易资金快速到帐。

(三)基于碳排放权的基金业务

目前,国际商业银行均设立有与碳减排相关的投资基金,对减排项目进行直接投资或间接投资。例如,荷兰银行推出“低碳加速器”基金,直接投资于那些未上市,但致力于降低碳排放和提高能效的公司;德意志银行设立的“德银气候变化基金”,集中投资于在适应气候变化方面取得显著进展的公司。除对企业进行直接投资外,国际商业银行还设立了与碳金融市场挂钩的基金,有效地提高了碳金融市场的流动性。目前,商业银行推出的与碳交易价格(现货价格或期货价格)或价格指数挂钩的基金类产品,已成为金融市场上最引人注目的创新产品之一。在基于碳排放权的基金业务不断创新的背景下,我国商业银行可在以下方面开展碳金融服务:

1.碳基金托管服务

低碳投资的重要资金来源是碳基金。所谓碳基金是集合各类投资者的资金,专门投资于温室气体减排项目(主要是CDM项目和JI项目)或在碳交易市场从事碳信用交易的基金。最早的碳基金是世界银行于1999年发起的原型碳基金,经过10年的发展,世界银行碳金融事业部管理的碳基金已达到10只,总融资额超过25亿美元。除世界银行等国际组织设立的碳基金外,还有国家层面的碳基金,如意大利碳基金、荷兰碳基金、丹麦碳基金、西班牙碳基金、英国碳基金、日本温室气体减排基金等;此外,还有许多非政府组织管理的碳基金和私募碳基金,如美国碳基金组织和复兴碳基金等。这些碳基金在国际碳金融市场上扮演着重要角色,是温室气体减排项目的重要资金来源,并在节能减排项目融资中起到引导作用,吸引金额庞大的风险资本、对冲基金、共同基金与养老基金,寻找节能减排领域的市场机遇。

在中国,以“低碳经济”为主题的投资基金开始出现。政府引导型的碳基金有广东绿色产业投资基金、南昌开元城市发展基金。2010年3月,国内首个明确以低碳经济产业为投资方向的创投基金――浙商诺海低碳基金挂牌成立。同时,首个具有外资背景的低碳基金,由瑞士ILB-Helios集团和北京中清研信息技术研究院共同出资成立的新能源低碳基金也获得国家发改委的批准,该基金主要用于捐助中国西部省份的新能源与低碳经济工程。低碳节能也成为证券投资基金的投资热点。2010年6月,汇丰晋信基金管理公司设立了国内首只低碳经济概念的股票基金――汇丰晋信低碳先锋基金,低碳基金正成为证券投资基金的发行热点。

商业银行可发挥托管各种基金的经验优势,参与托管正在快速成长并大规模进入中国的碳基金。[6]

2.发行低碳理财产品

商业银行还可根据对碳排放权市场发展趋势的判断,推出与碳排放权挂钩的理财产品。该类理财产品的低碳性主要通过以下方式体现:与证券交易所上市的环保概念股票挂钩;与气候交易所的排放权期货合约挂钩;与世界级权威机构的水资源、可再生能源、气候变化等环保指数挂钩。由于低碳理财产品所投资的环保领域属于未来成长潜力巨大的新兴行业,因此,该类理财产品适合于那些熟悉环保概念、看好其长期发展趋势、且具有价值投资理念的投资者。

(四)参与构建碳排放权交易平台

目前,全球碳排放权交易的基础设施还在建设中,与碳排放权交易相关的结算、清算以及其他金融交易(如碳信用的出借、回购等)的平台远未完善。由于这些基础设施带有公共品的性质,在企业自己组织的自愿减排市场上,这些设施的发展更是相对滞后。国际商业银行已经开始尝试为自愿减排市场提供“碳银行”服务,即进行碳信用的登记、托管、结算和清算工作,并尝试进行碳信用的借贷业务,从而极大地促进了自愿减排市场的发展。我国商业银行应积极参与到全球碳排放权交易的平台建设中去,熟悉国际碳金融市场的交易规则,增强我国金融机构的话语权。

参考文献:

[1]兴业银行.兴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2009年年度报告[R].福州:兴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2010.

[2]初昌雄.我国碳金融发展现状与发展策略[J].经济学家,2010,(6):80-86.

[3],傅蓉.低碳经济下商业银行的信贷战略[J].现代金融,2010,(7):36.

[4]杨志,盛普.低碳经济背景下中国商业银行面临的机遇与挑战[J].社会科学辑刊,2010,(3):143-146.

[5]叶朝晖.低碳经济――商业银行新的战略选择[J].银行家,2010,(4):64-66.

[6]周行健,林明恒.低碳经济背景下商业银行的经营策略[J].南方金融,2010,(3):74-76.

①1997年在日本京都召开的《气候框架公约》第三次缔约方大会上通过的《京都议定书》,为各国的CO2排放量规定了标准,即:2008~2012年,所有签署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发达国家要将其温室气体排放量在1990年的基础上减少5.2%,而发展中国家没有减排义务。这一约定为碳交易市场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①为减少发达国家实现减排目标而付出的代价,《京都协议书》引入了三种灵活的减排机制:清洁发展机制(CDM)、联合履行(JI)和排放贸易(ET)。在这三种实施机制中,JI只在发达国家(工业化及向市场经济转型的国家)之间进行,而CDM是唯一与发展中国家直接相关的减排机制,其核心内容就是具有减排义务的国家,通过与没有减排义务国家合作(CDM项目),发达国家获得项目产生的全部或部分经核证的减排量(Certified Emissions Reductions,CERs),用于履行其在《京都议定书》下量化的温室气体减排义务;同时,发展中国家可以获得额外的资金或先进的技术。这种机制的实施,一方面,对发达国家而言,给予其履约的灵活性,使其以较低的成本履行义务(目前发达国家企业平均每吨CO2减排成本在100美元以上,而发展中国家的减排成本仅为几美元到几十美元)。另一方面,对发展中国家而言,利用其减排成本低的优势,可从发达国家获得资金和技术,促进其可持续发展;对世界而言,可以使全球在实现共同减排目标的前提下,减少总的减排成本。

①“赤道原则”是由国际金融公司(IFC)与荷兰银行联合发起,参照IFC的可持续发展政策与指南建立的一套金融行业基准,其宗旨是帮助借款人和金融机构解决项目融资中可能遇到的社会和环境问题。目前“赤道原则”已成为国际项目融资中的行业标准和国际惯例。

上一篇:关于我国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的思考 下一篇:“省联社”模式制度重构:农村信用社管理体制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