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展办学道路 培养适用人才

时间:2022-10-17 08:31:43

拓展办学道路 培养适用人才

摘要:高职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是高职院校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根本途径,它要求高职院校不断探索教育教学管理、师资培训和人才培养的变革。重庆市各高职院校拓展办学道路,培养适用人才的实践加强了职业培训和职业教育的内在联系,为实现人才培养模式的结构性调整进行了有益探索。

关键词: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2005年,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提出职业学校应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随着时代的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地位将越来越重要。

1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处在成长和发展的关键时期

1.1 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机遇

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已经引起社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2007年12月底,参加“上海职教合作论坛”的教育部职成教司黄尧司长高度评价了当前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所取得的成就和所面临的大好局势,强调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正处于历史上的最好时期,认为这不仅表现在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工作,职业教育战略地位的进一步确立,也表现在职业教育规模持续扩大、办学方针进一步明确、办学条件明显改善、学生资助体系逐步建立以及面向城乡劳动者的培训网络基本形成等方面。

高技能人才的严重短缺为高等职业教育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目前,我国2.6亿城镇劳动力中技术工人只有8700万,仅占33%(发达国家平均为75%),其中,高级技师360万,占4%,而企业目前的实际需求是14%。高等技能人才短缺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难题。但是传统的学科型办学思想束缚着高等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因此,高等职业教育要发展,就必需拓展办学道路,培养适用人才。

1.2 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是高职院校发展的必然趋势,是经济发展对职业教育提出的客观要求,也是高职院校生存、发展的内在需要,这已经是从政府、企业和高校达成的共识。因此,“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已成为高职教育的发展方向。

1.3 重庆市高等职业院校的重要地位

重庆市目前共有28所高职学院,占重庆市43所高等院校的65%,在校学生有大约15万,占重庆市144万大学生的10%左右。每年重庆市有三到四万毕业于高职学院的学生奔赴全国各地的技术岗位。重庆市各高职院校必须抓住发展机遇,在发展的关键时期,解放思想、明确方向、找准问题、大胆改革、勇于创新。

2 重庆市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现状

“校企合作”是一种办学模式,“工学结合”是一种育人模式。“工学结合”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切入点,是实施“校企合作”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加强“校企合作”,建立和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发挥其多种功能,才能培养出社会所需的各种高技技能人才。

2.1 重庆市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经验

2.1.1 政府主导下,参与行业协会的“校企合作”方式。重庆市政府高度重视职业教育与行业、企业的有效结合。首先,成立了一系列的行业协会。2003年,重庆市建立了电子、商务、建筑、旅游、汽车五个职业教育行业协调委员会,赋予了“行协委”在发展职业教育中的责任。其次,主导“校企合作”。2004年,重庆市进一步明确将“加强职业教育与行业的联系,成立行业协调委员会”,作为推进职业教育与行业、企业结合的重大举措,大力推进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共同开展多方面的有效合作。

重庆市高职学院在政府主导下,积极参与行业协会,与企业建立了长期友好的合作关系以及相对稳定的契约合作关系,形成互惠互利、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动力机制,开创了“校企合作”的新局面。

重庆房地产职业学院依托建设部中国房地产协会的行业指导和万科、龙湖等大型企业的人才培养合作,充分发挥行业的指导作用,吸纳中国房地产协会及各专门委员会和重庆市行业协会的专家和领导为客座教授,发挥他们在专业学科建设、科研、人才培养和教学管理工作中的重要作用,致力打造地产行业的“黄埔军校”;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通过市经委以及相关职能部门的主导和牵线搭桥,参与行业协会活动,为企业发展出谋献策,提供技术服务,通过行业人才培养研讨会等形式,校企双方增进相互了解,结成战略伙伴关系。目前学院已与重庆市建筑业协会、重庆市水泥协会等多个协会及其多个委员企业建立了长期友好合作的关系,在与行业协会合作的过程中,学院主动加强与其深度合作,共同培养企业需要的高技能紧缺人才,解决了学生的实习与就业问题,这一行之有效的做法在学院其他相关专业正在推广运用。

2.1.2 依托大企业集团,把企业引进学校的“校企合作”。方式依托行业优势,把企业引进学校的校企合作方式,可以实现“两个转化”:一方面把经济优势转化成学校的办学优势,另一方面又把学校的办学优势转化成为经济建设服务的优势,从而达到学院与企业共赢的目的。

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在与企业建立“校企合作”的过程中,将企业引进学院,在校内设立力帆汽车、东风小康汽车全国售后技术服务培训中心;重庆房地产职业学院依托“新欧鹏集团”强大产业链和房地产开发背景,以及集团庞大的产业结构和广泛社会资源,将学生纳入就业实训体系;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与 206 个企业联合成立了产学合作委员会,聘请了重庆能投集团总经理和川煤集团董事长担任名誉院长,成立了 12 个以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和技术专家为主体的专业指导委员会,在学院建成了“三个基地、二个中心、一个平台” ;重庆电子科技职业学院与企业资源共享,实现双赢,创维集团在学院内建成了小型的维修生产线等设施,设立了集团的西南培训基地,集团设立了“创维奖学金”,建立了创维班,定点培养创维技术员工;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与世界500强企业之一的富士康科技集团达成在电子系、通信系、机电系等相关专业开办“富士康定向班”长期合作协议,创建“无极视线传媒艺术实训基地”,与中兴通讯共建 “中兴 NC认证实训中心”,与中维科技共建“中维办公设备维修实训基地”,与重庆贝思动画共建“动漫游戏产业人才实训基地”。通过加强与行业、企业的合作,学院先后探索了“一条龙模块式”、“FPPC”、“C-TAFE”等人才培养模式,在总结“以职业能力为标准,模块课程为载体,工学交替为手段,职场鉴定为保障”4C教学改革的基础上,探索具有学院自身特色的“针对工作岗位解析职业能力、基于工作过程重构课程体系、依托行业企业共建实训基地、立足真实环境组织一体教学、面向职场需求实施能力鉴定”的五环相扣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2.1.3 借助政府主导和政策优惠,与企业深度融合,把学校办进企业的“校企合作”方式。重庆市政府高度重视“校企合作”方式的发展模式,并给予了优惠政策。重庆市在永川和大学城分别开展“三区联动” ,创建了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即科技企业孵化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培养高新技术企业和企业家,为新创办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物理空间和基础设施,提供一系列的服务支持,进而降低创业者的创业风险和创业成本,提高创业成功率,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重庆市职业发展争取各方面的优惠政策。

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借助政府的主导和政策优惠,与重庆市西永微电子产业园区签订协议,在园区内搞开发与技术服务,共同投资,成立了产学研中心,下设师生创业孵化基地、项目开发与技术服务中心、培训中心,把学校办进了企业,依托产业园区庞大企业集群,搞校企合作。电子信息系将与西永微电园、上海Ultrawise公司就微电子技术专业进行“校、企、政”三方合作,完成重庆市首个FPGA创新中心(微电子实训基地)。其远期目标是建立“微电子学院”,成为重庆市IC设计人才培训基地。

2.1.4 与服务外包型企业合作,开展服务外包人才培训的“校企合作”方式。《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促进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意见》提出:促进重庆服务外包产业发展,将重庆打造成我国重要的服务外包产业基地。各学院充分利用现有师资力量和教学设备,积极主动联系有关政府部门和企业,大力开展服务外包人才培训。

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与北京嘉华世达国际教育交流有限公司、重庆创思特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合作,用学校师资力量和教学设备与企业联合培训IT业人才和酒店管理人才,赴新加坡、阿联酋等国五星级酒店、销售公司、贸易公司以及沿海IT企业工作。学院与重庆香樟树软件开发有限公司定制培养NTTDATA软件专业人才的合作,不仅是对“订单式”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深化,而且有较大程度的创新。在这种模式中,企业的“订单”,不仅仅是一张用人的预定单,而且是包含着从培养目标、课程计划到教学方法、评估方法,从企业资深软件工程师参与不低于一半的核心课程教学和实训,到学生就业的安置,均进行完整的广义的定单培养。

2.2 重庆市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中存在的问题

2.2.1 对“校企合作”认识不足。近20年,高职院校快速发展,但是相对于普通高等教育,高等职业教育办学理念仍然落后。主要表现在:首先、教学实践中,大部分高职院校沿袭原来的教学模式或盲目效仿普通高校的做法,只注重理论教学而忽视实践教学。部分高职院校虽然按照高职培养目标对专业教学计划做了修订,增加了实践教学的比重,但由于受种种条件的限制,实践教学环节却落实不到位。其次、某些高职院校领导对政府有关“校企合作”的扶持政策不够了解,宣传贯彻不力,没有认识到职业院校在“校企合作”中应当起到重要的主导作用,还存在依赖思想。再次、“校企合作”带来管理上的变革,学校行政人员存在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态,形成了“校企合作”的阻力。同时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教师积极性也不够高。此外,部分教师对“校企合作”认识不清,不能全身心地投入工作,在指导学生实习上,也存在着走过场的现象。

2.2.2 “校企合作”深度不够。庆市高职院校各种“校企合作”方式具有相似的问题,即合作深度不够。首先,个别院校与企业的合作仅仅停留在过去那种简单的走马观花参观见习的方式,“校企合作”流于形式,只做表面文章,没有把校企深度合作作为学院发展的重要战略。其次,很多企业尚未形成成熟的合作教育的理念。企业只是选择人才,而不参与或很少参与人才的培养,把培养人才的主要责任推给学院;部分企业出于自身经济利益的和生产实践等因素的考虑,在出现企业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企业本身利益和社会利益矛盾冲突时,把培训教育学生视为额外负担。再次,在争取企业资金与设备支持上,高等职业学院为企业提供的技术服务上仍然没有突破。多数专业也是停留在企业加入职业院校的专业指导咨询委员会,定期到合作企业参加交流活动,安排学生参观等浅层合作关系上。

2.2.3 “校企合作”难以找到切入点。首先,企业主动性不高。中小企业很需要职业教育为其提供后备人力资源,但是又没有能力参与深度的特别是全面深度的合作,而有能力的大企业往往不愿参与合作。其次,目前的“校企合作”缺乏制度跟进。大部分学院都出台了管理办法,但是存在着没有专项经费支持,没有专门协调机构,没有明确的部门人员职责,工作目标性不强等问题。

3 结语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是高职院校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根本途径,它要求高职院校不断探索教育教学管理、师资培训和人才培养的变革。没有学校的变革,为“校企合作”做好准备,有效的合作机制是不可能形成的。重庆市各高职院校拓展办学道路,培养适用人才的实践加强了职业培训和职业教育的内在联系,为实现人才培养模式的结构性调整,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进行了有益探索。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虽然是一个长期的探索和改革的过程,但这个过程有效地打破了职业教育自我封闭、脱离社会的局面,加强了学生岗位适应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推进了高职教育的全面改革,是高职教育的必经之路。高职院校只有顺应改革的潮流,不断开拓、创新,通过不断拓展新的办学道路,培养社会适用的人才,才能使高等职业教育得到更好的发展、壮大。

参考文献

1 邢晖.校企合作:职业教育改革的深水区[N].中国教育报,2008.1.31

2 欧可平.坚持科学发展观,建设西部职业教育高地――在中国职业教育论坛上的发言[R],2005(11)

3 杭永宝.职业院校校企合作政策的解读与实施策略[J].职教通讯,2007(12)

4 龚小勇,包华林,余建军,蒋多,李斌.“工学结合,校企互动”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职教论坛,2007(12)

5 许标,吴春芳.职业教育校企合作问题分析与对策[J].辽宁高职学报,2008(6)

6 丁金昌.关于高职教育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再认识[J].高等教育研究,2008(6)

上一篇:探寻幼儿适宜发展的评价策略 下一篇:欣赏土家瑰宝织锦 培养学生思想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