兖州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现状及改革设想

时间:2022-10-17 07:50:46

兖州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现状及改革设想

摘要农技推广体系在发展现代农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分析研究了兖州市农技推广体系现状、存在的问题及机制改革中的创新性做法,并提出了改革的设想,以期促进兖州市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的完善。

关键词农技推广体系;现状;主要做法;改革设想;山东兖州

中图分类号F32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5739(2011)03-0387-02

兖州市地处鲁西南平原,位于黄淮海优质强筋小麦和优质玉米优势产业带内,是全国商品粮生产基地。总面积651 km2,耕地面积4万hm2,总人口60万人,农业人口43万人,现有农村劳动力24万人。农业生产自然条件优越,基础设施完善,先后建成了“吨粮县”、“双千市”,农业生产一直走在全省、全国前列,2006年被农业部评为粮食生产先进县标兵。兖州市历来十分重视科技兴农,建立健全了比较完善的农技推广机构网络,充分发挥了其服务职能,在发展现代农业、培育新型农民、统筹城乡发展等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1兖州市农技推广体系现状

1.1市镇两级推广机构健全

市、镇两级农业技术推广、服务机构达到31个,市级15处、镇级16处。市镇两级现有农技推广人员227人,市级125人,镇级102人。技术人员的年龄结构以中青年为主,大专以上学历的186人,具有高级技术职称的26人,中级技术职称的56人。同时,还建立了农业、畜牧、林业、农技、蔬菜5个科研所和12个民办科研机构,并发展了41个以技术推广服务为主的专业协会,村级普遍建立了农技服务队。农技推广机构是农技推广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农技推广工作的一支生力军,是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桥梁和纽带[1]。技术推广机构的健全,确保了科技兴农事业的稳步发展。

1.2市镇推广机构隶属关系

目前乡镇、基层农技站、农经站归各乡镇政府管理,人员全部为事业编制,隶属所在乡镇,其性质定为全额事业单位,由乡镇财政预算管理。市农业局对镇级农技站只有业务指导关系。

1.3农技推广机构运行机制良好

农作物品种更新换代快,周期为2~3年,全市每年推广50多个新品种新技术,农作物优良品种和技术覆盖率达到100%。通过实施农业部“三大培训工程”项目以及高产创建、标准粮田、良种补贴、“一池三改”等,整合项目资源,对农民进行技术、政策、法规、务工等全方位的培训,加快了技术推广的力度和层次。

2兖州市农技推广体系面临的主要问题

2.1管理体制不顺,农技人员调用现象普遍

乡镇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在管理体制上经历了多次变更,时而由业务部门管理,时而下放到由乡镇管理,体制变动频繁[2],造成市级农业部门对乡镇农技站在业务上难于管理。有些乡镇政事不分,不能正确认识农业技术推广队伍建设的重要性,把农技人员当作行政人员使用,人员调用现象普遍存在。农技站在业务上没有自。技术干部做行政事务的多,做技术工作的少,上级农业推广部门下达的试验示范、技术推广任务被动,直接影响了科研成果的转化利用和农业生产的发展。

2.2农技推广经费不足,一线推广力量薄弱

目前,市、镇农技推广机构工作人员均能保证工资的全额发放,但严重存在办公经费不足的问题,各级对农技推广资金投入不足,开展技术推广所需的资金来源少。一方面在进行新品种和新技术的引进、试验时,由于缺乏资金,使科技成果不能迅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另一方面基层农技推广站技术装备较差,电脑网络、试验仪器等技术推广设备更新换代慢,尤其对于条件较差的乡镇,农技机构基本没有办公经费,致使农技人员知识更新较慢,在技术创新和观念创新等方面不能适应新形势对农技推广工作的要求,跟不上现代农技推广的步伐,严重制约了农技推广工作的改革与创新。

2.3农技人员知识更新慢,整体素质有待提高

市级农技推广人员大多数都是正规院校大专以上学历毕业生,虽然都受过系统的专业技术知识学习,文化水平比较高,但是工作之后,参加培训学习的机会很少,导致农技人员知识陈旧老化,知识更新慢,只利用在校期间学来的知识进行农技推广已远远不能适应现代农业对技术更新的需求。而一些乡镇农技站的技术人员文化水平比较低,没有经过系统的专业技术知识培训,加之培训学习更新知识的机会较少,导致农技人员知识陈旧老化,知识亟待更新。因此,组织农技人员参加培训,更新知识,提高整体素质,是当前农技推广的当务之急。

2.4农技推广面相对狭窄

以往农业技术推广以技术为核心,主要目标大多定位在提高产量上,对传统的大宗农产品技术推广宣传的多,但对本地特色农业中出现的新问题研究不够;技术推广工作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生产环节上,对农产品储藏和加工等环节的问题关注不够,直接影响了农技推广工作的实际效果。

3兖州市创新农技推广机制的主要做法

3.1通过科技培训搞好农技推广

自2005年以来,兖州市实施了农业科技入户示范工程、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等三大培训项目。通过项目的连续实施,兖州市累计培训科技示范户5 000多人次,培训新型农民达6 000人次,培训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达3 000人,保证其就业率达到99%。

3.1.1实施新型农民科技培训项目,培训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素质。以粮食、蔬菜、畜牧养殖为优势主导产业,按照专业户的实际需要,在产、加、销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培训和技术指导,形成“一村一个特色,一村一个亮点”的专业化生产格局,不断提高广大农民的致富本领和专业化生产水平。在此基础上实施“农村创业人才工程”,从受训农民中选拔综合素质高、创业能力强、发展潜力大的农村创业人才进行重点培养,发展壮大他们的经营实体,使他们成长为企业家,带动农村种、养殖业结构调整,带动农民增收致富。同时,依靠当地优势产业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引导农民自发建立农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形成企业连基地、基地连农户的产业链条。并在每个示范村建立高标准农民科技书屋,为专业户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提高其素质,让他们能够及时了解先进实用的技术和最新市场信息,彼此增进合作与交流。

3.1.2实施农业科技入户示范工程项目,培训科技示范户,确保粮食丰产丰收。在全市选择1 000个种粮大户作为科技示范户,农业局聘请高级农艺师组成专家组,公开招聘50名技术指导员,每个技术人员负责20个科技示范户的技术服务与指导工作,每个科技示范户辐射带动20个周边辐射户,以农业科技入户工程为平台,建立农技人员农户的农技推广服务网络,按照不同岗位所承担的目标任务进行了量化分解[3]。通过他们手把手、面对面地指导,大力推广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不断提高广大科技示范户的学习创造能力、自我发展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实现“科技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示范带动全市小麦单产普遍超过7.5 t/hm2,粮食产量连续5年持续增长。

3.1.3实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培训农村剩余劳动力,提高就业技能,实现稳定就业。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农村剩余了大量的劳动力,如何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技能,实现顺利安置,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和农民增收,各级政府和各部门对此都十分重视。兖州市以市场为导向,以订单、订向培训为重点,以农民增收为目标,积极开展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主要培训专业涉及农产品加工、计算机应用、机械电子、民用建筑、缝纫、电气焊、家政与餐饮服务等几十个工种,有力地促进了农村劳动力转移由体力型向技能型、由低层次向高层次的转变,增加了农民的务工收入。

3.2通过项目建设开展技术推广

近年来兖州市相继承担实施了国家粮食科技丰产工程、国家优质粮食产业工程、良种补贴项目、省现代农业发展资金小麦产业项目、“一池三改”工程等农业项目,通过项目的实施,转变了过去农技部门单纯进行技术服务的形象,加快了技术推广的力度和层次。比如国家科技丰产工程,将超高产攻关田和核心技术示范区直接建在农民的承包田里,把高产攻关综合技术直接示范给农民群众看,提高了广大群众科学种田的水平。通过对优质小麦良种进行补贴、统一供种,促进了全市小麦的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通过“一池三改”工程,改善了农民的生活方式和环境。

3.3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加快农技推广

成立了农业智能化信息中心,建立了“兖州农业信息网”和“兖州蔬菜信息网”2个农业网站,配有专门的网站管理人员进行专业管理。建立了农业110科技服务热线,一端连着农业推广服务机构,一端连着农民群众,对农民群众做到有求必应,有问必答,服务到家,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优势,为农民提供便捷、及时、全天候服务。电视台开办了《科技兴农》专题栏目,农业技术专家在关键季节,对特种种养技术通过电视制作专题栏目的方式进行宣传,扩大推广面,这个栏目每周2期,同时还播放农业政策、信息、技术,栏目直观,信息量大,深受农民欢迎。每个村都安装了农村党员远程教育网络,村里固定专门的播放人员,定期收看有关科技信息节目。对各级技术推广单位加强了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建设,普遍配备安装了电脑和信息网络传输设备,农业局每个站所室都安装了微机,开通宽带,为技术人员的知识更新提供了有利条件[4]。形成了覆盖全市、上下贯通的农业信息服务平台。

3.4采取技物结合,提高推广实效

乡镇基层农技部门利用原有的推广设施,兴办服务实体,既开方又卖药,在广大农民群众中赢得了很好的声誉。一方面弥补了推广经费的不足,另一方面使技术推广有了可靠的平台和载体。近几年的实践表明,技物结合好的地方,农技站自身建设相对较好,队伍也相对稳定,在群众中威信也相对较高,反之则相对较差。

4新时期对农技推广体系改革的设想

目前农业已经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是农业科技进步的重要支柱,是促进农业技术进步和增强农业竞争能力的重要措施,是实现农业产业化、现代化的基本保证。因此,必须对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进行改革。

4.1科学界定职能,合理设置机构

根据政事分设的原则,科学界定农业技术推广系的公益性职能,是改革发展、创新机制的有效途径。现有的农技站应突出其公益性职能,不从事有关经营创收的活动。农技站的事业经费应纳入财政预算,镇农技站隶属于市农业部门领导,人、财、物由农业部门统一管理。执行上级农业推广部门下达的各项试验、示范推广任务以及农作物病虫害的防治等工作。通过明确公益性职能,合理设置机构,重新核定各级推广机构编制,达到既精简机构、优化队伍,又能使农技推广机构运行有效的目的,以促进农技推广事业健康协调发展[5-8]。

4.2落实基本待遇,完善人事管理、考评制度

承担市、镇两级公益性职能的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人(下转第390页)

(上接第388页)

头经费全额列入市级财政预算。积极创办农业科技示范点、建立经营服务新机制。对在改革中分流出的农业技术推广人员,政府可在一定的时期内,给予其资金、政策方面的优惠,积极扶持他们创办集农资经营、科技示范于一体的场所,技术上业务部门可给予一定的指导帮助。将农技人员的工作量和进村入户推广技术的实绩作为主要考核指标,将农民群众对农业技术人员的评价作为重要考核内容。改革分配制度,将农业技术人员的收入与岗位职责、工作业绩挂钩,对农技人员职称评定制度进行改革和完善,积极推行资格考试、考核和同行评议相结合的多种评价方法,规范和完善专业技术人员资格考试办法,加强社会化评审的制度化建设,建立一个公平合理的人才评价和激励机制,不断提高农业技术推广队伍的整体素质[9]。

4.3增加资金投入

一是加强山区基础设施建设。配备必需的办公、交通和通讯等设施,不断提高山区技术推广的现代化水平。二是增加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项目的资金投入,切实加大政府对山区农业科技的投入力度,突出支持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和进行技术创新,特别要保障基层农业推广机构的工作经费。

4.4加大技术培训力度

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长期工作在农业一线,直接为“三农”服务,要通过培训使他们不断更新知识,提高素质,以适应农业产业发展的需求。对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培训经费,应纳入政府财政预算,建立培训专项资金。对基层农业技术人员分批、分层次进行系统培训,以提高他们的技术素质和各方面的能力,逐步实现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在职教育经常化[10]。

4.5创新推广理念,改进推广方法

把提高农民素质或通过提高农民素质提升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作为指导思想和基本目标,把技术推广融入到提高农民素质的过程之中。按照农民的需要、市场的需求、产业的要求,树立为产业发展全面推广与全程服务的新思维观念,围绕重点产业,搞好相应的科技创新与服务创新工作[11]。

5参考文献

[1] 郑琼,董金梅.我国农业推广体系建设的思路探讨[J].安徽农学通报,2007,13(19):32-33.

[2] 王健儿,殷钰,沈阳,等.吉安县新型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工作实践及探索[J].农业科技管理,2009(6):74-76.

[3] 李洁.深化改革加强天津市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J].天津农林科技,2010(1):1-3.

[4] 张德福.试论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发展中的紧缺人才需求[J].天津农林科技,2010(1):20-21.

[5] 王义昭.把握方向 创新实践 全面构建新型农技推广服务体系[J].农村经营管理,2006(2):31-32,35.

[6] 袁乐平,赖守红.构建多元化农技推广服务体系的探讨[J].农村经济与科技,2007(18卷第10):20-21.

[7] 关中键.深化改革 大力加强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J].农村财政与财务,2008(5):32-33.

[8] 萧茂普.深化改革 开拓创新 科学构建乡镇公益性农技推广服务体系[J].中国农技推广,2008,24(9):4-6.

[9] 王仲勇.完善与创新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的措施与建议[J].河北农业,2009(11):37-38.

[10] 徐炜.论新时期农技推广服务体系的建设与思考[J].科技经济市场,2006(10):149.

[11] 杨晓辉.改革创新农技推广服务体系的经验和做法[J].农业科技与信息,2010(14):56-57.

上一篇:梅州市五华经济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 下一篇:黄山市特种养殖业发展现状及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