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对中学羽毛球训练的几点建议

时间:2022-10-17 07:45:59

浅谈对中学羽毛球训练的几点建议

羽毛球运动是一项比较方便的运动,只要一块较平整的场地、羽毛球及一副球拍就可进行运动。然而这一运动看似简单,实则不然,要想真正打好羽毛球一定要了解其训练技巧和战术,并严格遵守注意事项。因此在平日训练中我们要根据中学生的心理和生理认知程度,以及所掌握的运动基本技能和思想品质,做到有的放矢,科学实效地训练和指导。现具体就中学羽毛球的训练谈几点看法:

一、选择合适的训练方法是羽毛球训练的首要任务。

中学生正处在生长发育的高峰期,协调性、灵敏性素质较好。身体各器官机能、系统尚未发育成熟。因此要针对中学生的身体素质特征及生理、心理特征制定科学的训练计划,逐步提高训练水平。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培养顽强拼搏的意志品质;学习和掌握羽毛球的基本知识、技术和战术;加强身体素质训练。中学生喜欢内容新颖,生动活泼训练方法,对于艰苦、枯燥的训练总是很害怕,独生子女缺乏吃苦耐劳,怕累、怕苦、怕脏。因此在训练中要根据这些特点,采用生动、直观的训练方法。抓住羽毛球训练内在的特点,进行反复练习。多表扬、多鼓励,及时纠正错误的技术动作,另外多用游戏练习激发他们的训练积极性,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达到事半功倍的训练效果。

二、基本技术的训练

初中学生羽毛球技术基础较为薄弱,部分学生只是停留在喜好的层面,身体素质相对较差,跑跳能力比较弱。且几乎所有学生对羽毛球都很陌生,连最基本的步法、战术都不会,因此系统训练难度很大。我着重从羽毛球知识入手,通过体育挂图对考生们详细讲解了羽毛球的规则,使考生们明白了羽毛球的自身特点;空闲时间激励学生通过网络或视频观看羽毛球教学录像,加深对羽毛球的理解。在训练中让学生能够明白步法、发后场高远球、击后场高远球、吊球是羽毛球比赛中的关键技术,通过熟练掌握基本技术和娴熟的基础配合(后场高远球 、吊球等),使其在比赛中掌握比赛的主动权。

三、在发展全面技术的基础上,突出特长技术的训练

这个阶段,如果基本技术(手法和步法)上有较明显的薄弱环节(如反拍击球技术、侧身步法、防守手法、步法存在问题)那么,它将是对手攻击的主要目标,造成战术上的被动和心理上的负担。因此,抓紧薄弱环节基本技术的训练,提高全面技术的掌握,这是主要环节。也就是全面提高阶段应解决的主要矛盾。然后,去发展特长技术。作为一名优秀运动员,除了需要全面掌握各种技术外,还需花主要精力去发展其特长技术,使他在某一个技术。某一个区域,某一个特定时间和空间形成技术绝招,这样才能给对手增加压力,取得比赛的主动和优势地位。

四、进行体能强化训练,增加体能储备

初中学生能身体尚未发育完全,学生体质较差,在训练中尤其让人担忧,无法完成训练计划,而羽毛球训练则是一个系统、长期的项目、运动强度极大的项目,它对学生的体力有着严格的要求,在比赛中我们才有可能取得主动。在训练中我严格要求队员克服体力上的极限,每次训练课后,还要进行体能练习,进行体能储备;提高力量、速度、耐力、灵敏等素质,锻炼他们顽强的比赛作风。通过体能练习使队员们的比赛作风、精神面貌、比赛意识在比赛中得到体现

五、多增加教学比赛,增加队员实战经验

比赛是检验考生平时训练水平的质量好坏的标准。有位著名教练说过:队员在训练时是什么样态度在比赛中就体现出什么样态度。因此平时一定要正确对待每一次训练。运动员在训练和比赛过程中,要学会善于动脑筋,用心计,摸规律,求实效。要增强使用技术的目的性。明白在比赛中使用某种技术时应起到的作用。例如在后场获得主动权后,想要组织一次进攻,该打平高球而不能打高远球。又如当对方被逼失去中心位置,要加快速度,应该采用劈吊、劈杀技术而不应采用轻吊技术。还要增强动作的预见性和判断的准确性、敏捷性。例如我方从后场正手去一进攻性平高球时,就要根据出球的速度、弧度和落点,以及对方移动情况,预见对方可能回去什么球,使自己在下一动作之前已有所准备。当对方回击时,能够准确地判断来球的方向和落点,及时出现在那里,主动控制比赛局面。除此之外,还应该在出手动作上做文章,出手一瞬间要有变化,力求动作隐蔽些,打法诡诈些,虚虚实实,真真假假,去干扰对方的判断,造成对方的判断错误,使对方防不胜防。多打比赛,以赛代练,使队员在比赛中积累经验,在训练和比赛中打出自己的特点风格。运动员要充满自信心,只要认真地训练,必定会有良好的回报。要勇于拼博、勇于挑战、不畏强手,不怕体抗。无论比分领先、落后,情绪始终要稳定,不急不躁,排除一切杂念和干扰,把注意力集中在技、战术的合理运用上。只要每次比赛都坚持这样做,就必定会赛一场进一步,迎来更多的胜利。另外比赛切忌骄傲自大,麻痹轻敌;想赢怕输,紧张失常;急躁冒险,松懈泄气。只有认真地对待比赛的每个对手。每一分、每一球,坚持到底,才能取得胜利。

上一篇:积极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努力适应数学课程改革 下一篇:教育需要赏识,也需要“惩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