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提高事业单位经济效益途径的研究

时间:2022-10-17 06:39:41

有关提高事业单位经济效益途径的研究

随着市场经济快速发展和经济体制的变革,事业单位逐步走上了市场经济的道路。然而事业单位在财务管理方面不断显露出弊端,严重影响单位经济效益的提高。研究事业单位经济效益的提高途径刻不容缓,主要阐述影响事业单位经济效益的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改进事业单位经济效益的具体途径。

事业单位经济效益途径

1前言

一般来说,事业单位指的是向社会提供生活性或者是生产的单位,事业单位的主要形式是各种劳务和精神产品,它的主要宗旨是实现社会效益。事业单位的待遇及管理都是严格参照国家标准,因此一定程度降低了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热情,加之有关领导甚至财务人员对经济管理不重视,铺张浪费严重,降低了事业单位的经济效益,经济效益是事业单位维持生存及发展的基本条件。随着事业单位逐步走上了市场经济的道路,提高事业单位经济效益变得刻不容缓。

2影响事业单位经济效益的因素

由于事业单位不以盈利为目的,国家考核事业单位也只是看其是否完成赋予的计划,拨入款项是不是按预算使用。因此,影响事业单位经济效益的因素主要表现在财务管理上。

2.1财务管理制度欠缺

现今,大部分事业单位对财务管理普遍有失控现象,最主要的原因是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例如,财务上呆账和坏账太多,关键在于赊购物资和物品太多,这些赊购物资中大多是单位所购的车以及其他设备。另外,事业单位往来资金上也存在很大的问题,单位在所购的物品上不是多付钱就是少付钱,更有甚者找人帮忙担保贷款,对相关款项也没有及时的结算,最终导致期末债务纠纷。这样的行为不仅是给单位带来巨大损失,也助长了公款私用和的风气。

2.2固定资产的清查盘点不及时

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往往都缺乏定期清查和盘点,日常管理不到位。一般的,对固定资产进行管理最终的目标是要做到帐实相符,这就需要定期的对固定资产实物的数量盘点和核对。但是,因为人员配置和部门分工、审计压力过小的原因,无法做到对固定资产定期的盘点,导致帐实不符现象普遍的存在。

2.3预算支出与收入的管理不规范

预算执行的过程中,支出的审批制度不够严格,经常出现随意的扩大开支的范围和改变资金用途的现象,专款时常都不能专用,虽然财政部有一定的标准来核定人员经费,一部分事业单位还是为了提高已有标准占用公用的经费。待预算资金使用完后,又快速申请和追加预算,从而使预算编制不能准确反映实际的工作同事业单位的实际发展,另外,对预算执行欠缺有效监督,容易导致部门隐瞒和占用资金,帐外设帐的现象。

2.4事业单位对自身的财务风险认识不足

由于我国事业单位一直按国家标准进行管理和提供待遇,因此,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一直居高在上,导致风险管理的意识不强,控制及预防风险的制度不完善,没有建立风险预防及报告的制度体系,同时,接待和报销监督制度也存在缺陷。

3提高事业单位经济效益的途径

要提高事业单位的经济效益,就应该根据影响它的因素来提出具体的改进途径。

3.1建立健全的财务管理制度

要想建立健全的财务管理制度,还应建立相应的经费管理制度以及票据使用具体制度和财务人员的岗位职责制度,使它们有章可循。首先,要规范的使用不同的票据,更进一步的健全票据从领发到稽核相关内容的内部控制的制度。其次,财务部门要按照规定来审核原始的凭证,认真的填制好记账凭证,并给记账凭证连续编号,尤其是材料的验收单和入库单凭证,连续编号很重要。凭证传递的程序一定要合理,会计账簿的登记也要符合要求。最后,各事业单位都应该把内部财务具体责任到个人,这样就使单位的所有财务都有张可查,且纳入监管的范围内。

3.2强化固定资产的盘点工作

如今,固定资产已成为事业单位活动中缺少不了的物质基础,固定资产的良好管理是事业单位经济效益得以实现的重要保证,因此,需从以下几点做好固定资产的盘点工作,让其作用最大限度发挥。建立切实能行的盘点和处置机制,做到严格执行,并从制度和时间以及人手方面抓起,一旦发现帐实不符或是盘盈盘亏的现象,要及时的处理,同时,财政部门应该建立完善的监督机制。

3.3重视内部财务的预算工作

事业单位要想保证预算工作持续有效的进行,必须要注意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应该把企业内部整体系统同预算管理相结合,这样一来可以让企业的内部资源达到最好的配合。另一方面,要使单位的内部员工充分了解财务预算工作相关内容,让财务预算的管理观念在单位内部得以更新,让财务预算的方案有效实施。同时,要做好自身的控制和约束,使预算可以更好执行。总之,要使单位内部的体制创新能力与员工参与热情最大提高,在领导重视和员工配合的过程中使财务管理的效益最大化。

3.4加强事业单位的财务风险意识

首先,建立全面风险管理的体系,注重流程方面的管理,把财务风险的管理列入事业单位价值链中,强化各部门对风险重视的程度,将员工被动执行转化成主动维护和控制;其次,制定科学合理的风险政策,事业单位管理者要实时的监督财务状况,及时制定风险防范政策,合理计划资金使用,保证单位正常运行。

4结束语

总之,随着我国政策的调整和事业单位规模的日益庞大,事业单位的经济效益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对于影响事业单位经济效益提高的财务管理制度、预算收支管理以及固定资产盘查等问题,我们应该就实际出发,采取有效的途径来提高事业单位的经济效益,促进事业单位长远的发展。从而促进我国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夏同真.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中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集体经济,2012,3(25):23-42.

[2]冯金霞.浅谈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问题与对策[J].中经营管理者, 2013, 1(10):46-53.

[3]陈莹霞.完善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提高经济效益[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2,5(28):22-35.

[4]向颖.浅谈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2,2(15):19-30.

上一篇:浅析图书馆文献资源的共建共享 下一篇:重金属对土壤微生物影响的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