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要有一套完整的教材

时间:2022-10-17 06:38:16

教师要有一套完整的教材

教材是教学的主要依据,准确理解把握教材是课堂教学的关键,是教师备课的前提。教师只有准确理解把握教材,才能实现教材、教师、学生的和谐互动,取得理想的课堂效果。教师只有把一套教材的体系、结构完全搞明白了,才能把握“教什么”。

很多教师会背教材,什么内容在哪一页都记于心中,这是一项当好教师的基本功之一。教师至少要有一套完整的教材,能通读教材,领会教材的编排体系。教材编写有很强的系统性,知识积累都是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以北师大版教材为例:根据分数概念较难建立、意义较难理解、计算较为枯燥的特点,教材将分数分为三个阶段进行编排:第一阶段,三年级下册“分数的初步认识”,主要是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通过平均分一个物体初步认识分数,较简单的、分母不超过10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第二阶段,五年级上册“分数的再认识”,在第一阶段认识分数的基础之上较全面地认识分数,主要内容是通过平均分多种事物(群体组成的整体、一条线段、一个计量单位等)较全面地认识分数,学习分数的基本性质,学习异分母分数的大小比较、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和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第三阶段,五年级下册“分数的乘除法及其问题解决”。有些教师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的时候容易拔高要求,把分数的意义不由自主地强加给学生。这就要求我们教师从整体上研读教材,弄清每一部分内容在小学阶段的终极目标和学段目标的前提下,准确把握不同阶段甚至是每册、每一单元以至每一次数学活动的教学目标,对学生提出合理的要求,防止人为造成要求过高或达不到要求的现象。在教学中知道哪些知识该讲,哪些该延伸,哪些该拓展,上课就不会无所适从了。

教师手中有一套完整的教材,能提高教师“吃透”教材、驾驭教材的能力。教材是实现课程目标、实施教学的最重要的课程资源,课改新编的几套课标教材,与原教材相比,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这些变化为广大教师贯彻新理念、落实课标要求、变革教学方式等提供支撑。在实际使用中,出现了一些极端:(1)完全照搬教材,认为新教材应该什么都好,只管照搬。(2)完全脱离教材,认为教师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可以随心所欲,随意修改,不深入钻研教材,不了解教材的重要作用,进行教学设计时,经常犯的一个毛病,就是首先考虑的是如何别出心裁、创新,弄点与众不同,于是把超越教材放在第一位,解读教材放在第二位。结果教学后得到的评价是:重点不突出、难点未突破。教学中怎样突出重点?怎样分散难点?怎样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究获得真知?……编者尽其所能考虑了这些问题,想了一些解决办法。编者力求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帮助教师。教师可以采用其中合适的处理办法,当然要知道,这些不是必须执行的。

手中有一套完整的教材,仅当作查阅的资料肯定是不够的,我们要读懂、读通它。要仔细琢磨“教什么”“怎样教”“教材的知识结构、内在联系”“教学的目的要求”以及“教材的地位、作用、重点、难点、关键及蕴含的思想方法、德育因素”等问题。我们既要鼓励对教材的个性化(批判性)解读,又要防止和克服偏离教材主旨和主流价值观的随意解读。要准确地、深度地挖掘教材的内涵,充分地学习、领悟、吸收和内化教材的智慧,防止和克服浅化教材的行为,避免只在教材表面上做文章,认识只停留在记忆和简单的理解层面,教材的功能和价值没有得到充分的释放。我们必须摒弃“教教材”的传统观念,树立“用教材教”的思想,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能够在理解教材的组织结构的基础上来合理而有效地使用教材。

上一篇: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实施有效提问 下一篇:如何进行识字教学策略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