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化分层模式在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中的探索

时间:2022-10-17 06:26:38

多元化分层模式在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中的探索

【摘 要】“大学计算机基础”是高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程。针对大学新生入学时计算机基础掌握水平参差不齐、传统教学模式不利于人才培养等现状,采用摸底测试与学生意愿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的多元化分层教学模式教学,探讨了教学模式的分层方法、教学体系、教学模式、成绩评定方式改革等相关问题。

【关键词】多元化分层教学模式 计算机基础课程 分层次教学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计算机应用已经广泛渗透到了各个领域,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计算机与各学科领域的结合日趋紧密,通过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计算机文化信息素质,利用计算机分析、解决本专业领域问题的意识与能力。大学的计算机教育已经成为普及教育,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无论在思想理念上,还是在内容上都已经无法涵盖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这就对高校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学计算机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也必须进行改革以适应新形势的需要。

1 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改革的必要性

1.1 学生计算机基础知识参差不齐,差异很大

高校的大学计算机基础的授课对象基本是非计算机专业的低年级学生。学生对计算机知识掌握程度不一,有的学生中学期间学过计算机基础课,或经常接触计算机,有较好的计算机基本操作能力。而有的学生来自农村或经济落后地区,没有学过计算机基础知识,甚至从未接触过计算机,对计算机了解很少。面对个体差异不同的学生,若都在同一课堂进行教学,基础好的学生往往对重复的东西没兴趣没热情,上课不专心;而有些来之偏远落后新生的第一次真正接触电脑可能就是大学里的第一节上机操作课,面对如此大的差距,易失去信心。学生的起点不同,接受能力不同,整体水平参差不齐,简单地把他们安排在一起授课,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在大学计算机基础课上难以有效果。

1.2 教学内容不太适宜、实验学时不足

前些年只有高等院校开设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但计算机的飞速发展,使计算机知识的普及程度很快,现在中小学都开始普及计算机教育,而我们会发现有些大学计算机基础教程的内容和难度上与中学的都有相似性,内容上往往出现不实用的陈旧知识。大学计算机基础课涉及的内容较为广泛,操作性强,但在现行的教学计划中,它的整体课时就少,相应的学生操作学时自然就少了,导致一些基础薄弱、动手能力差的学生难以做到熟练掌握。同时在实际教学中,对实验教学的重要性认识不够,不同程度的有着重理论教学,轻视实验教学的倾向,忽视了学生动手能力和应用能力的培养。实验教学内容综合型、设计型的实验较少,计算机实验大部分仍停留在巩固、消化、理解理论教学的水平上,导致学生逐步失去应有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失去上实验课的兴趣。

1.3 现有教学方法的单一

《大学计算机基础》授课往往用的是PowerPoint课件教学形式,比以前的“粉笔+黑板”教学有了很大的提高,加大了课堂信息量更直观形象,但这样的教学方法,也暴露出了不足之处。由于近年来高校的扩招,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基础课的师资力量却没同步跟上,大班授课的教学模式在高校很普遍,学生的学习过程大多还是以教师为中心,以教师授课为主,学生还是被动的学习,学生的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仍然没得到充分调动,导致学生上课积极性不高,听课效果不会很理想。

2 多元化分层教学模式在教学中的运用

面对当前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的现状,再结合近几年的教学探索与实践,采用了多元化分层教学模式,较之以往的传统教学模式有了很大改变,非计算机专业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授课方式及学生的计算机文化素质都发生了新的变化。多元化分层教学模式 ,其实质就是利用新教育理念、新技术手段、新教学方法,将教师和学生、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教学与考核紧密结合起来,依照计算机基础教学大纲,从各级学生的实际出发,确定不同级别的教学目标,给予学生不同级别的辅导,做到各类学生在学习中都能有兴趣,都能有所得,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实现计算机教学预期的目的。

2.1 分层次教学模式

分层次教学模式,即教师依据学生的现实认知水平的差异,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层次的能够完成的教学目标,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组织不同层次的检测、评价,打破原有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单一格局,实现在不同基础上的培养和训练,使各类学生都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新生入学后,对学生的计算机水平进行摸底测试,针对本门课程的大纲要求,从理论水平和技能应用两方面考查学生的计算机水平。学生根据考试成绩分为高级班和普通班。普通班和高级班采用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策略。普通班学生基础比较薄弱,从最基本知识抓起,精讲多练,加大学习内容的辅导和学习方法上的指导。高级班适当加宽知识范畴、添加其它计算机或网络应用方面的知识,鼓励学生多动脑、多动手。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教师要起到引导的作用,要求学生通过图书、网络来自主学习,学习的任务主要靠学习者自己完成。只有学生在学习中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把教师的教学目的转化成学生的学习目的,同时在此基础上制订适合自己的学习计划,将学习策略与自主学习有机结合起来。

2.2 建立多层次的立体化的教学体系

除了传统的课堂教学外,进行基于网络的教学资源建设、多媒体教学讲义建设、试题库建设、多元化教学网站建设。结合课堂教学和课外自主学习,建立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新型教学模式。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主,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其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没得到充分的调动。计算机基础课操作性、实践性强且知识面广,学生只有在课后经常练习,才能熟练掌握操作,不断巩固提高。利用学校的校园网络资源教学平台的丰富的资源,将各种教学资源有机地整合在一起,建立教学辅助网站,把教学的知识点、教学日历、考试大纲,实验指导、优秀的教学课件和教学视频传到网站。建立计算机基础课的测试题库,学生可以从网站进行专题性或综合性的自我测试,并能从测试的结果中进一步通过网站关键字搜索出答案或解决问题。及时更新介绍和相关专业领域紧密结合的计算机发展前沿新知识、新动向。网络教学资源全部对学生开放,提供下载服务,允许学生下载教师的多媒体课件和相关参考资料等。并根据教学实践进行不断改进和完善。在完善的网络支持下,鼓励引导学生利用网络,通过自主学习和网络化学习的方式,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扩展学习内容,掌握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学能力,提高教学效果。

2.3 开放教学实验室,优化实验教学模式

计算机实验教学是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重要环节,通过计算机实验教学和学生上机实践操作,其目的是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计算机的知识,让学生熟练地操作计算机和使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经过长期的教学实践和教改实验,将现代信息技术与大学计算机基础实验课程加以整合进行实验教学模式的改革。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宗旨的,以“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为指导思想,以学生自我评价为主要评价方式的,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探究为主线的,充分利用学校 计算机实验室,实验室开放,以方便学生有机会多上机,由专职的实验教师负责,学生能自主访问计算机基础课的专题网站。通过这种方式,让基础差的同学弥补实验学时的不足,及时跟上教学的进度,从侧面优化了实验教学质量。

2.4 应用多角度、多层次、多元化的教学模式

各个专业知识结构和培养目标的不同使不同专业信息技术素养和对信息技术的需求不同。因此能够在培养能力的前提下与各个专业知识结构和培养目标挂钩的应用多角度、多层次、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基本教学模式,这也是最常见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下,老师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实施边讲解边给学生进行示范,使学生通过讲解和观察对知识和操作有一个清楚直观的了解。研究型教学模式。在教师进行教学的同时,可以就一些主题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主题讨论,根据授课内容,每个小组可结合其讨论主题形成自己的研究报告,通过讨论和报告,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培养学生学习和研究能力。案例教学模式。对于计算机教学方法的选择,从计算机课程特点来看,大部分偏重于应用。而突出应用的一个好的办法是目前广泛应用于各学科领域的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是在老师的精心策划和指导下,把学习内容巧妙地融合在案例中。通过设置与当前学习主题的真实情景,引导学生对具体的实际案例体会论证,使学生的学习直观化和形象化,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方法。通过案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从案例中进行思考,更生动的掌握知识,锻炼能力。

2.5 多种方式结合的课程考核与成绩评定模式

成绩的评定在教学过程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是检验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目前多以计算机等级考试通过率作为计算机教学评价标准,这样会淡化计算机教育应用能力标准。采用多种方式结合的成绩评定模式,加大对学习过程的评价,以规范学生的学习行为,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循序渐进的学习,必须要改革课程考核成绩评定模式,改变传统的一次考试定成绩的方式。日常表现、书面作业、阶段性测试、期末综合性测试等多种方式相结合。日常表现是对学生的出勤情况( 包括出勤率、迟到、早退、无故旷课等) 以及课堂表现的综合评定。书面作业是以作业的形式布置学生完成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内容知识。阶段性测试是由于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内容各教学模块之间相对独立,利用部分上机课的时间,在考试系统的支持之下,在完成每一模块的教学后,独立组卷,让学生在指定时间内完成本模块的常用操作,并提交成绩。综合性测试是在现有考试系统平台的支持下,期末组织一次综合性测试,以上机考试的形式进行教学大纲要求的全部内容。

3 结语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作为大学生的必修课,承担着培养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计算机基础知识的重任,必须推行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优化课程教学结构,在教学思想、教学思路、教学方法上进行改革。多元化分层教学是在学生大学计算机基础水平差异巨大的现实下,给学生提供各种不同的情境下建构知识、运用知识、表现自我的多种机会,要让学生通过主动学习形成自我监控、自我反思、自我评价、自我反馈的学习能力,增加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自主学习和实践动手能力。在大学计算机基础课中运用多元化分层教学模式,能够使不同层级的学生在各自的计算机基础上的学习得到优化,充分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激发了各个层次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今后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模式中,需要我们坚持不断进行教学改革,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采用新而实用的教学内容才能将其逐步完善,使在优化实验教学中发挥巨大作用。

参考文献:

[1] 邓明.教学型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分级教学改革与实践[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4(35):8443-8444.

[2] 张丽明.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中多元化分层教学模式研究[J].无线互联科技,2013(11):219.

[3] 涂俊英,焦家林.大学计算机基础分级教学模式探讨[J].中国电子商务,2012(9):151.

[4] 宁晓梅,陈爽爽.多元化教学模式在优化计算机基础课实验教学的探索[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12):170.

[5] 辜丽川,朱诚.大学计算机基础实验自主探究式教学模式理论与实践研究[J].计算机教育,2010(24):88-90.

[6] 杨青雷,王奉民.对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J].菏泽学院学报,2008(05):132C134.

作者简介:王建彬(1975―),男,蒙古族,辽宁凌源人,硕士研究生,毕业于辽宁石油化工大学,讲师,研究方向:计算机基础教学。

上一篇:杨树的生长习性及主要病害的防治 下一篇:深井超深井钻井关键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