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体育教育中安全意识的培养

时间:2022-10-17 05:28:35

浅谈小学体育教育中安全意识的培养

安全意识就是人脑对生产、生活等日常行为活动中安全观念的反映。人要有安全意识,才会有安全行为,才能保证我们的安全。而体育运动是提高人体健康的一种重要手段,体育课更是学生体育运动的一种重要形式,并成为我国教育制度中不可缺少的内容。由于体育课具有运动性、激烈对抗性和开放性的特点,在教学中经常会有伤害事故的发生,只有提高师生的安全意识,才能预防并减少事故的发生。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是实现我国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学生素质的重要部分,是培养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和终身体育意识的坚实后盾,也是学校安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小学体育教育中培养安全意识的作用

1.体育安全教育是学校安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所学校,除了传授知识、技能,还要让学生进行必要的身体锻炼,活跃身心,调节情绪。体育教学中安全意识的培养,是关系到整所学校的学生参与体育运动,锻炼身体,形成良好心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2.体育安全教育是体育教师顺利进行教学,学生积极参与体育运动,进行身体锻炼的重要保障

有时候教师害怕运动当中学生会受到这样或那样的损伤,很多运动都不允许学生去做,这样就大大地打击了学生的积极性。只要我们教师教学有方,责任到位,措施有力,就能有效地杜绝体育伤害事故的发生,体育教学工作就能健康有序地开展。学生的运动健康才能从体育课中得到很好的体现,从而保证学生有一个快乐的童年。

二、小学体育教育中怎样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

1.加强学生安全思想教育

认识不足,思想上不重视,是发生运动损伤的重要原因。体育课中的安全隐患隐藏在许多细小的环节中,就算是排队的一个小动作,都会引起不必要的损伤。针对学生思想上对预防损伤事故的意识淡薄,教师必须对他们加强预防运动损伤的思想安全教育和认知,如果体育教师从思想上重视起来,主动制定预防措施,可以避免一些无谓的损伤事故发生。如,每个学期开始的第一节体育课,教师都要跟学生提出上课的要求,尤其是安全教育,明确学生不能带与体育课无关的物品,如别针、小刀等金属硬物上体育课,每一节体育课都要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

2.在活动中渗透教育

小学生好动、活泼、好奇,教师一味地唠叨是不可取的。在体育运动当中,适当地进行“提醒”是有效果的。如,低年级的学生在玩丢手绢游戏之前,老师提醒一下:“如果我把手或脚伸到后面,他跑过来时会怎样呢?”学生会回答:“他会摔跤的。”老师可以接着提醒:“如果你玩游戏时摔跤了,你开心吗?”学生会回答:“不开心。”老师接着提醒:“那你还会这样做吗?”学生都会说:“不会。”老师要马上进行表扬。但老师还要提醒:“如果真的在玩游戏时,你发现有同学这样做,你会怎么办呀?”学生会说出好几种方法,老师应及时引导学生用安全的方法解决问题。

3.培养学生的自我安全意识

中国有句古话叫“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说的是传授给人知识,不如传授给人学习知识的方法。因此,体育教师不但要从自身方面提高体育教学中的安全意识,还要引导学生终身体育的自我安全意识的培养。

(1)运动前的准备运动是减少体育损伤的前提

教在组织学生进行准备运动的时候,用故事和事例,不断地灌输体育运动前要认真做好准备运动的好处与作用,动作从易到难、从慢到快加强练习,教会学生去做准备运动。

(2)服装穿着要符合运动要求

在小学生的安全意识中,很难想象到着装会引起运动损伤。教师可以举例:夏天,很多学生都喜欢穿凉鞋上体育课,他们不觉得会有什么不当之处。老师可以跟他们讲:“穿凉鞋会露出脚指头,如果踢足球会怎么样呢?”学生会说:“很容易踢到脚指头。”老师就可以跟学生说清楚:“踢足球的时候我们的脚很多时候会接触到地面,如果鞋子没有包住脚的话就很容易受伤流血,所以穿着凉鞋上体育课是很危险的。”学生就很容易明白这个道理。

(3)自我保护意识的培养

在体育教学中,经常引导学生学习安全的自我保护意识,从根本上减少或避免运动损伤的产生。如果运动伤害发生时要学会及时应对,比如在练习足球抢球的时候,教师可以教导学生万一被对手绊倒,可以用前滚翻和侧滚翻的动作做缓冲,从而减少对自己的伤害。另外,教师要教会学生掌握一些简单的运动损伤防护措施和治疗方法,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4)整理与放松运动的培养是减少运动后损伤的保障

体育教师在每次运动后,都要安排学生进行适当的放松运动,并跟准备运动一样,多多强调,用故事与事例加深学生的印象。

体育教师不仅肩负着传授体育知识技能和增强学生体质的重任,同时还要在课堂教学中时刻对学生进行安全意识教育,培养学生的纪律观念和集体意识。在不断的灌输中启发学生,让安全意识深深地在孩子心中扎根,使学生将这些安全常识慢慢养成一种习惯,这是防微杜渐的最佳策略,也相信孩子从中一定会受益匪浅。

上一篇:新课程标准视野下小学语文作文教学探析 下一篇:谈小学语文课堂中的“班班通”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