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探究食物中的营养物质”教学设计

时间:2022-10-17 05:03:13

“实验探究食物中的营养物质”教学设计

【实验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实验能说出食物中的主要营养物质。

2.能力目标:运用科学探究方法测定食物中的营养物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相互合作、动手动脑得出食物中有哪些人体必需的营养物质。

【器材准备】

面粉、花生种子、小麦种子、烧杯、试管、滴管;碘液、白纸、角匙、纱布、单面刀片、镊子、清水。

【注意事项】

安全使用碘液、单面刀片、镊子。小心使用碘液,不得将碘液溅到眼睛里;刀片使用时不得对人,轻拿轻放。

【分组】

学生四人一组,确定发言人,观察现象,做好实验记录。

【实验过程】

1.取一匙面粉加清水和成面团,用一块叠成双层的纱布包住面团,将用纱布包着的面团放入盛有清水的烧杯中,用手轻轻地揉挤,观察清水发生的变化。(清水变白)

小组讨论:产生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面粉中的淀粉渗到水中)

2.把用纱布包着的面团放在另一只盛有清水的烧杯中继续揉挤,等到不再有白色物质渗出来时,取出纱布团并打开,可以看到原来的面团变成了一种什么颜色的呈什么状态的物质。(黄白色胶状物质,俗称面筋,面粉中的蛋白质,可通过点燃,干燥后该物质有焦味验证是蛋白质)

小组讨论:与生活中吃过的食物对比,这种物质是什么?

3.小组设计:在揉挤的过程中,从纱布包内向清水中渗出的白色物质是不是淀粉。

经历假设、实验验证、得出结论。(假设白色物质是淀粉)。实验:在1号试管中注入少量渗入白色物质的液体,滴加碘液后会变蓝;在2号试管中设计对照试验,2号试管中注入等量清水也滴加碘液,清水不会变蓝,呈现碘液的颜色。得出结论:白色物质就是淀粉。

知识储备:淀粉遇碘液会发生什么变化?(淀粉遇碘变蓝)

指导设计:将烧杯中的白色液体用滴管取少量置于编号为1号试管中,滴加碘液,观察颜色的变化;2号试管中注入等量清水也滴加碘液,观察并记录现象。做好实验记录。

4.取烘干的花生、小麦种子各一粒,用单面刀片纵向切开,分别将种子的切面放在白纸的不同位置上,用镊子的柄部或大拇指挤压。移开种子,观察白纸上出项的现象,闻一下味道。比较两种种子被挤压后在白纸上留下的印迹。(安全使用单面刀片、镊子)

讨论: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两种种子的印迹大小不同说明什么问题?(烘干种子中的脂肪被挤压出来,即白纸上出现的油迹,芳香气味是脂肪挥发到空气中的结果;两种种子的油迹大小不同说明含有脂肪量不同)

实验报告记录

实验结束后,整理好桌面,清理试管、烧杯将实验仪器按照指定位置摆放,纱布、花生、小麦种子放到垃圾箱。

小组组长发言内容:你小组实验得到的现象分别是什么?由此能得出什么结论?不同的食物中含有的蛋白质、淀粉、脂肪一样多吗?如果有实验现象与已有知识相矛盾,你小组打算如何处理?

得出结论:食物中含有我们人体所必需的营养物质:糖类(如,面粉中的淀粉)、脂肪(如,花生油)、蛋白质(如,面筋)。

课后思考:查资料了解我们常吃的食物中淀粉含量较多的有哪些?蛋白质含量较多的又有哪些?脂肪含量较多的有哪些?

(作者单位 江苏省东台市唐洋镇中学)

上一篇:关于“相似三角形性质”的教学反思 下一篇:人教版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的心得经验论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