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岩土工程勘察中常见的若干问题

时间:2022-10-17 04:14:35

浅谈岩土工程勘察中常见的若干问题

【摘 要】针对目前岩土工程勘察工作的现状,讨论了在岩土工程勘察工作中常出现的若干问题,并从理论与经验的关系、与设计部门的关系、注意经济性、重视规范规程的学习等方面,就岩土工程勘察工作提出了建议,从而提高岩土勘察的质量与理论水平。

【关键词】岩土工程;勘察;质量

1 岩土工程勘察中常见的问题

1.1 资料搜集不全,任务不明确

设计意图明确,才能有的放矢,解决工程设计和施工中的岩土工程问题。《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明确规定详勘时应“搜集附有坐标和地形的建筑总平面图;场区的地面整平标高;建筑物的性质、规模、荷载、结构特点;基础形式、埋置深度;地基允许变形等资料”。但不少勘察报告前期资料搜集不全,拟建工程的结构形式、地面整平标高等情况不清,设计单位的勘察技术要求缺乏。

1.2 勘探工作量及测试取样不合理

《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对不同建(构)筑物的勘察间距、勘探点数量、位置及深度布置都有明确规定。实际操作中不按规范要求布置勘探点的情况却十分普遍,如在建筑物周边、角点无勘探点,孔间距超过规范要求,孔深不符合要求等;对需要进行液化判别的场地勘探孔孔深达不到《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的深度要求;取样、原位测试勘探孔数量过少,达不到强制性条文规定。

一些勘察报告在取样、原位测试数量上不考虑取样、测试的代表性和均匀性,只求满足取样或测试6件(次)的要求,对软弱下卧层不进行取样分析,甚至于为满足每层岩土6件要求而将应当分层的层位加以合并,对数据的变异性不作分析、剔除异常值。

在按公式计算承载力特征值时,抗剪强度指标值应为基底下一倍短边宽深度内土的抗剪强度标准值。当基础底下为多层地基土或地基土的状态变化大时,如何提供合理的抗剪参数更需斟酌。

1.3 勘察测试手段、方法的不适宜性

对勘察手段、取土器规格、取样方法的适宜性和合理性缺乏了解。如对静力触探设备不定期标定,单纯采用静力触探取代全部勘探工作;在碎石层中做标准贯入试验,动力触探试验不连续、不提供修正结果;没有清除孔底浮土就进行标准贯入试验,原位测试结果与现场鉴别及土工试验成果不吻合的情况时有出现。

1.4 岩土分类、描述欠准确

《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在第3.2、3.3条中规定了岩石完整性分类和对粘性土、粉土的光泽反应、摇震反应、干强度和韧性描述,弥补了其他鉴别方法的不足。如何进行目力鉴别,规范岩土描述,《土的分类标准》有详细介绍。但作为勘察第一手资料,原始记录质量低劣在目前业类极为常见,岩土分类、描述与相关分析测试结果不一致的现象突出,已严重影响到勘察成果的质量,甚至导致错误性结论。

1.5 土工试验及岩土参数选择

土是由固、液、气组成的三相松散性材料,土质变化错综复杂。由于岩土的不均匀性和各向异性,试样采取、运输、加工扰动等因素的不确定性、试验仪器和操作方法的差异性及试验人员的自身素质问题,测试结果失真难以避免。故加强土工试验问题和试验成果的综合分析必不可少,这样才可避免相关指标间的矛盾,更好地了解岩土的差异性,客观地评价地基土的强度变形特征。不少勘察技术人员对试验原理不清楚、对试验成果不进行分析评价,仅作为附表附在勘察报告中,甚至勘察报告提供的有关参数与试验成果南辕北辙。常见的问题有:

1.5.1 原位测试结果与土工试验成果互相矛盾的现象时有出现;

1.5.2 参数统计时对相关联参数,往往不一致;

1.5.3 根据原位测试与土工试验确定的岩土参数指标与推荐的结果不符;

1.5.4 提出地基土承载力指标时不了解容许承载力和极限承载力的内涵,不明白承载力基本值、标准值、设计值、特征值几个概念的本质区别。

1.6 岩土工程分析评价的深度不够

1.6.1 地下水的分析评价

地下水的埋藏条件是地基基础设计和基坑设计施工十分重要的依据,地下水的升降变化对基础影响极大。规范要求“查明地下水的埋藏条件,提供地下水位及其变化幅度”,“判定水和土的腐蚀性”,并对水文地质参数测定、地下水作用的评价作了详细规定。

在勘察过程中对地下水的类型分析含糊,对多层地下水没有严格分层观测地下水位,往往以混合水位代替,水样的分析数量不足,水质分析报告中不注明地下水类型、腐蚀性评价不考虑环境类型和地层渗透性影响;对近年地下水的变化幅度,历史最高水位、最低水位更是避而不谈,对需要施工降水或隔渗工程不进行水文试验。

1.6.2 地震效应的评价

规范规定在抗震设防烈度等于或大于6度地区勘察时,应划分场地类别,划分对建筑抗震有利、不利或危险地段,对地震液化进行判别进行了明确规定。勘察中常见的是对高层建筑的剪切波速测试数量不足,对场地覆盖层厚度把握不准,甚至于没有3个勘探点就进行液化判别或按错误分层进行液化评价,液化判别时的地下水位深度不考虑设计基准期内的年平均最高水位或近期内最高水位而采用勘察期间的平均地下水位等。

1.6.3 岩土工程分析评价深度不足

《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第14.3.3条对岩土工程勘察报告基本内容进行了概括。不少岩土工程勘察报告还停留在工程地质勘察报告的水平上,缺乏有效的、实质性的岩土工程分析评价。如对原始数据的合理可靠性不作深入探讨,仅作简单的数理统计,便作为其他分析的依拒。

2 原因分析

2.1 勘察市场问题

尽管国家对勘察市场的收费和承揽业务的范围有明确规定,但目前勘察市场依然混乱,竟相压价、转包、分包、挂靠或出卖图章的现象依然存在。

2.2 规范理解问题

对规范理解的分歧,勘察企业中普遍存在。如基坑工程中,规范要求“在开挖边界外,勘察手段以调查研究、搜集已有资料为主,复杂场地和斜坡场地应布置适量的勘探点”,部分勘察人员认为在基坑周边均需布置勘探孔,而另一部分技术人员则对此持相反意见。

3 几点建议

3.1 严格执行建设程序、规范市场行为、推行全程化监理。先勘察、后设计、再施工,是工程建设必须遵守的程序,是国家一再强调的十分重要的基本政策。

3.2 严格市场准入,加强相关人员培训。在推行注册岩土工程师制度的同时,加强对相关从业人员的培训工作,加强他们的责任心,提高勘探测试人员的技术水平。

3.3 加强勘察设计单位的质量认证,健全质量管理体系。勘察设计企业应通过有效质量管理体系,运用过程方法,进行岩土工程勘察的实施和管理,持续改进,提高勘察设计能力,增加顾客的满意程度。

上一篇:基于建筑给排水施工中应注意的问题探析 下一篇:铁路客运专线路基施工沉降变形控制技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