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课文发现特点拓展留白

时间:2022-10-17 02:08:07

新课标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向我们指出语文课程不仅有着深刻的人文内涵,还有着很强的实践特点。语文课是内容与形式的结合,内容是文字所传达的信息,形式是承载这些信息的方式。那么在低年段语文课堂中,教师带领学生品读课文时,如何引导学生去关注语言文字的表达,发现语言文字的魅力,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尝试实践。

一、关注语言文字的表达,要抓住课文“关键词”

记得一位名师曾说过:我们不仅要把课文读薄,还要把课文读厚。读一段话,总有一两个关键词,若能指导学生抓住这些关键词句,引导学生理解透彻,往往对理解整篇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培养学生探究的能力都有很大的帮助。能够激发他们关注语言文字的表达,进而发现文章写作的秘妙。

以二下《母亲的恩情》第一小节为例,教学时让学生读,同时提出阅读要求:找你认为最关键的一个词语。大多数学生可能找不到“缝补衣裳”这个关键词,这时可以结合插图让学生说说“母亲在干什么”,学生基本上都能说出“母亲在补衣裳”。接着让学生再读读这一小节,学生自然就找到了“缝补衣裳”这个关键词。接着,教师把后两句擦掉,让学生与原文对比读,谈谈读后的感受。顺着学生的思路接着提问“哪些文字能让你感受到母亲对儿子的爱”,有的学生说“夜深了,母亲还在缝补衣裳,这么晚还不睡觉却为儿子缝补衣裳,那都是因为爱儿子呀”,有的学生说“母亲缝补衣服是一针针一线线地缝,缝得这么细心这么细密,那也是母亲对儿子的爱”。学生由“缝补衣裳”这个关键词找到了使之更为具体化的句子,这时教师相机引导“母亲不仅在深夜就着油灯微弱的光一针针一线线地缝补衣裳,而且她边缝边想着什么”,学生会回答出“母亲关心、担心着儿子”。这时,教师相机总结,把关键词(也就是这里的“缝补衣裳”)通过动作、心理活动等方面写具体就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文章,人物形象也更加饱满丰富,让我们读起来也更加动情。学生能潜移默化地体会到语言文字在表达时散发出的无限魅力。

再比如二下的《木兰从军》这篇课文,该文第二段最后一句话是“木兰说服了家人,女扮男装,替父从军”,这句话写得非常精练,重点要关注“说服”这个词语在表达上的妙处。学生读到此处,一般对“说服”这个词会稍作停留,教师此时可以把“说服”这个词语拆分开来,告诉学生“说”就是“讲”,“服”是“说”的结果。这时要适时结合背景知识,让学生明白古时女子从军的危险性,木兰从军肯定会遭到家人的反对,木兰为国为家分忧,就要劝说家人,让家人同意自己去从军,这就是“说服”这个词语用在这里的原因。这就让学生关注到了一个恰当的词语在表达上所起的作用,学生就慢慢地学会从一个个的关键词中逐渐发现语言文字的魅力。

二、关注语言文字的表达,要发现文章构段特点

在低年段语文课文中,不乏构段特点鲜明的文章,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发现,渗透文章构段的特点,引导学生发现语言运用的本质和规律,潜移默化地促进语言的迁移,提高学生的用语能力。

比如一下语文《三个小伙伴》这篇课文,第二、三、五自然段的构段形式是一样的,思路都是以“没有……怎么办?”开头,接着写小动物说的及做的。教师在教学这一部分时,稍加提醒,学生马上就能发现这个特点。但这几个自然段虽然构段形式一样,读来却不会让人乏味,反之让人读来津津有味。为什么呢?因为作者在描写这三个自然段时分别根据三种小动物的特点用了不同的动词来增加文章的生动性和趣味性。因此,教学时,发现这里的构段特点还不够,教师应趁热打铁,引导学生继续去发现作者描写小动物解决问题时的动作又分别是怎样的。这时,细心的学生发现,小猪是“拱”,因为它有硬硬的嘴巴;小袋鼠是“运”,因为它有一个皮口袋;小象是“浇”,因为它有长鼻子。学到这,教师可以适时指出,语言文字在表达运用时的准确性和丰富性能够增加文章的生动性及趣味性,让学生逐渐发现,构段形式相同的段落因用词的不同而大放光彩。

再比如二下《木兰从军》这篇课文,第二段六句话恰好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二两句话写了国忧,第三、四两句话写了家忧,最后两句话写了木兰为国为家分忧。教师在教学时可以用三种颜色把这六句话分层出示,让学生读读并找找这段话有什么特点。细心的学生就会发现这六句话原来是三层意思,分别是国忧、家忧和分忧。这样,学生不仅理解了课文内容,对写文章的方法也有了初步的认识,他们会发现语言文字在表达上是循序的,不是杂乱无章的,这对于他们今后的写作也有了示范性和指导性。

再比如一下《鲜花和星星》这篇课文,教师引导学生发现文章的构段特点后,引导学生仿写诗歌,给出句式:我最喜欢( ),这里( ),那里( ),真比( )。这种由读文到仿写的过程,其实就是从关注表达到关注运用的过程,也是实现语言先内化再外显的过程。

三、关注语言文字的表达,要拓展课文“留白”

课文中的“留白”是指文本中某些内容有意不写,或写得简略,叙述描写留有发挥余地的地方,以收到一种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教学中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品味语言本身丰富的潜台词,读其弦外之音。低年级语文课文一般篇幅较为短小,语言精练,同时也留下了一些值得学生想象的“空白”。

仍以《木兰从军》为例,木兰是如何说服家人的,这是课文的一个留白。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结合社会背景和当时的具体情况展开想象,并利用多媒体课件预设了一部分父亲母亲弟弟的语言,避免对话时的重复和雷同。这个拓展性训练让学生更加深入地揣摩花木兰的心理活动,有助于学生主动阅读,把书读活,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造性的阅读能力。教学中,这一部分的“即兴表演”效果不错,在之后的写作过程中,学生大都根据人物特点把对话内容写得生动合理,可见学生不仅关注到了文章的语言文字,而且在写作中也学会了运用语言文字。

总之,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阅读教学不仅要关注“写什么”,更要关注“怎么写”,要把教学宗旨从了解“课文内容”转移到“语言表达”上来。教师要潜心于文本,引导学生去关注语言文字,发现其奇妙的技法,让学生在阅读中深刻品味那深远的意境和丰富的内涵,再辅以适当的练习,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当然,低年级的学生认知水平是有限的,要让他们自己去关注语言文字的表达是很有难度的,这需要教师结合文本特点,采用合理而有效的方法慢慢渗透慢慢影响,让学生潜移默化地学会关注,学会表达。

【作者单位:昆山市城北中心小学校江苏】

上一篇:浅议普通高中英语学困生成因及转化策略 下一篇:新课程背景下高中体育教学的现状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