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学语文课堂导入艺术

时间:2022-10-17 01:12:25

浅谈中学语文课堂导入艺术

课堂导语是一节课的开头语,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堂课有好的导言,可以给学生一个广阔的启发思维的空间,使学生把注意力、兴趣集中起来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从而开展积极的思维,在最佳的精神状态中主动积极地学习。在某种意义上说,一节课的引言设计好了,这节课就成功了一半。

下面,我就平时在教学实践中积累的课堂导入方法简介一下:

一、激“情”引“兴”,情境导入

兴趣可以产生动力,只有乐于学,才可能学好。教师必须认真考虑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兴趣的方法,因课而异。在讲授记叙文、诗歌、杂谈等类文章时,可试用激“情”引“兴”的方法。

例如:在讲柯岩的诗歌《,你在哪里》一课时,我首先充满感情地介绍伟大的一生,生动地描绘北京十里长街数万群众送灵车的动人情景,调动起学生对总理的崇敬之情,引起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然后板书课题,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二、引用名联导入

对联是我国的传统文化之一,对于它,学生知道的不多,但都很想了解,教师如抓住学生的这一求知欲进行适当的引导,便能收到很好的效果。

三、故事导入设置求知悬念

好奇是学生的特点之一,大凡新奇有趣的东西都对他们有吸引力,驱使他们主动去探索的欲望就特别强烈。教学中若能利用学生的这一特点,穿插“故事”、“奇闻轶事”等,则课的导入也就自然能获得成功。

例如,在讲《邹忌讽齐王纳谏》时,我们可以先讲一下《封神演义》中比干因劝谏被商纣王剖心的故事。今天在学习《邹忌讽齐王纳谏》时,我们对比一下比干和邹忌的劝谏艺术有什么异同。

四、知觉激情导入

学生通过对实物、对具体可感的画面观察、分析后,再深入到课文中去,将自己的思考分析结果与文中内容对照,能在直观比较中有成功的愉悦感。

如在教学《景泰蓝的制作》时,我们可以找一些景泰蓝,让学生通过观察其外形、纹理、结构,结合实物来讲讲景泰蓝的六步制作过程。

五、习见质疑导入

即从日常所见的事物质疑,从小处着手,从微不足道处发现事物所蕴涵的真谛。

如在讲《萝卜》这一课时,我是这样设计导语的:“萝卜,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见到的一种很普通的食品,似乎微不足道,但是你们可曾想到,在作者的笔下,这小小的萝卜却充满了情趣,蕴涵着丰富的民俗风情和文化底韵。”这样,自然引起了学生探究的心理。

六、预测质疑

即让学生看课文标题,判断文章写了什么内容、说明了什么问题、采用了什么顺序。

如教学贾祖璋的《南州六月荔枝丹》,我借助学生日常生活中常见到的桔子,让他们观察其特点,明确其观察顺序,再让学生按常理去预测课文的内容、情节和主题,让其产生一种急于从学习中获得印证的冲动。

七、回顾导入

孔子云“温故而知新”,回顾旧知识是导入新课的常用方法。

如在讲授《劝学》时这样设计导语:“我们学过《论语》六则,其中有谈学习态度的,如‘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有谈学习方法的,如‘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有谈学与思关系的,如‘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些对我们都有教益。今天我们再来学习荀子的文章《劝学》,看他是如何看待学习的。”简单的几句话不仅回顾了前面所学的内容,也交待了新课的主要内容,引起了学生对前面所学知识的回忆,从而更好地投入到新课的学习中去。

八、诗词名句导入

有些诗词名句所反映的情绪、意境会和一些文章合拍,这时,用诗词名句导入,不仅能增加学生的文化底蕴,而且也能创造出一种和课文情感相同或相近的情感氛围。

“‘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古人如是言秋。秋是四季中古今文人吟颂最多的。有的言语激昂,如的‘万类霜天竞自由’;有的借秋抒愁,如李清照的‘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而今有谁堪摘’。对秋的感触是因人的心情而异,《故都的秋》写出了北国之秋的‘清、静、悲凉’,也映衬了郁达夫当时的心情。就让我们共同来随作者去感受一下北国的秋的意蕴吧!”

九、提问题导入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的思想从疑问开始。”因而在课堂教学中,恰到好处的提问可以揭露矛盾,使学生产生疑虑之感、困惑之感,促使学生去思考。

如讲《论骄傲》这一课时,可以由题目引发导入:“骄傲是做人的一大缺点,于人于己都是非常有害的。这既然是大家的一致观点,那作者还要驳什么呢?”这样就可以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探究、去学习。

总之,新课导语设计的方法不一而足,但不管采用何种方法设计,都要为全课的教学目的和教学重点服务,与讲课的内容紧密相连、自然衔接。“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一个好的开头是师生间建立感情的第一座桥梁,它既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又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为整节课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使整个教学活动进行得生动、活泼、自然,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知识。

上一篇:70例胸腰压缩性骨折临床总结 下一篇:72例奥美拉唑治疗胃溃疡合并出血的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