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高中“物理触角”的培养

时间:2022-10-17 12:28:36

注重高中“物理触角”的培养

摘要:本文论述了关于在高中物理教学的过程中,如何进行有效的“物理触角”培养。阐述了应从架构基本知识结构形成知识组块寻找关键词,提取认识的信息单元寻找隐含条件,提取认识信息单元根据问题进行有效的求解解题后再思考反思总结等措施实施,并提出经过长期的实施必会取得好的效果。

关键词:物理触角 知识结构知识组块 关键词 隐含 有效求解 反思

物理是学生认为最难学习的课程之一。学生之所以怕学物理,除智力因素外,缺乏对物理学科的灵感触角也是十分重要的原因。

所谓物理触角,是一种物理感觉,是一种物理灵感,使学生能够进入实在的物理环境,感知物理现象,运用物理知识进行正确求解的能力。物理思想方法是物理知识的精髓,是知识转化为能力的桥梁,但是物理思想方法不是简单的教出来的,而是要通过“渗透积累重复内化”这样一个漫长的过程才能内化为学生自己经验的一部份。但是许多学生之所以不能内化为自己的经验,是因为学生还不能形成“物理触角”,不能渗透到物理中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注重高中物理触角培养呢?

架构基本知识结构

物理学科的基本结构,就是指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以及它们之产的相互联系。作为教师,要注意帮助学生理解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的内涵和延伸,将新知识纳入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去,经常帮助学生建立起单元、章节以及全书的整体框架,从而系统物理知识,以便学生牢固记忆,灵活运用。

形成知识组块

知识组块的形成是在学科基本结构的基础上进行的。简单地说,知识组块就是利用学生掌握的物理学科基本结构,按内容,按类型,按方法进行归类,整理。从一定意义上来讲,形成知识组块的目的是为了可以与当前问题相互作用,以达到解题的目的。知识组块既可以是一个知识单位,还可以是一个问题类型或一个问题模式,但更多的情况应该是知识、方法和经验的浓缩,它作为一个整体被储存、提取和应用。经常注意对知识方法、问题进行比较和分类,会让学生更好地形成完整的结构。所以注意引导学生将所做的习题分类,概括出一般规律和特殊的方法是很重要。一旦完成这一过程,科学方法便成为学生头脑中的认识信息单元,可以随时调用,使物理灵感和物理触角得到提高,能力得到发展。

寻找关键词和隐含条件,提取认识的信息单元

很多学生之所以总成为物理门外汉,是因为找不到解题的突破口。其实任何一条物理题,无论考查的是什么知识,总是存在着解题的突破口关键词和隐含条件。关键词和隐含条件的正确寻找,就能正确找出解题方向、解题思路和解题的注意事项。面对一条物理题,根据关键词和隐含条件去考虑先考察什么?后考察什么?先想什么?后想什么?要考核什么?联系到什么?是怎样联系起来的?该如何去解决等等,这些都是学生能否真正“走进物理”的标志。

例如,一个内壁光滑的3/4圆的细圆钢管,

如图所示放置,一个小钢球被弹簧枪正对着管

口A向下射入管内(射击时无机械能损失),

欲使小钢球恰能到达最高点B,或使小钢球从

B点平抛出去,又落回A点,在这两种情况下,

弹簧枪的弹性势能之比为_________。

分析:(1)内壁光滑,即不考虑摩擦力,由小钢球入管到出管全程只有重力做功,考核机械能守恒的知识。

(2)恰能到达最高点,即到达最高点时速度刚好零。此为隐含条件。

(3)从B点平抛出去,即要考核平抛运动的知识,水平方向为匀速运动,竖直方向为自由落体运动。这样就可以使题目一目了然。

解题后再思考

解题后思考是培养学生“物理触角”,发掘学生的物理潜能,无疑是最有效益。也是学生掌握方法的关键的一环。解题后思考,是改变解一题只懂一题的尴尬局面。有些学生无论怎么样下功夫还是物理门外汉主要原因,归根到底是欠缺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物理触角效应。解题后思考可从以下二个方面:

4.1. 能否“一题多解”或“一解多题”。一般来说,物理现象并不是孤立的,描述物理现象的方法也不是单一的,反映和描述物理现象的规律也有其内在联系的。因此,一个物理问题往往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多种方法去思考和解答。在教学中,在学生掌握了基本解题方法的基础上,进一步启发引导学生再思考,探讨和寻求更简便有效的解法,既可使学生掌握知识形成纵横联系的立体结构,同时也可培养学生的“物理灵感触角”。

4.2. 变换问题条件,重新思考

变换问题条件,重新思考,也就是变换思维角度。在教学中,编排一些富有启发性的习题,改变提问的角度,改变问题的条件,改变习题的类型、改变问题的要求,或者是变数字为字母等方式把一个问题变化为多个问题引导学生多方位理解、体验物理学方法,提高“物理触角灵感”。同时也让学生体会学习物理的成功感。

例如:如图示,质量为m1与m2的物体在

光滑的水平上用轻弹簧连接起来处于静止状

态,弹簧处于自由伸长状态,有一质量为m0

的子弹以速度V0击中m1并停在m1中,求弹簧的最大弹性势能。在学生解完此题后,可进行“变换问题条件,让学生进行重新思考:如果将m1和m2互换,结果又如何?结论的表达式将发生变化吗?这样可以让学生对同一类型的题目的解法更深刻,更透彻。

反思

学生能否真正成为物理门内人,关键的是学生是否最后反思成功,方法是否已为自己掌握了。所以解题思考后要进行反思总结,让学到的知识真正成为学生的东西。让学生多从“这个问题的目标是什么?”“对于问题本身,我已获得哪些信息?我将如何梳理这些知识?”“我的表达是否规范?”“我掌握了这一类型题目的解题方法了吗?”通过这样的设问,对学生的反思能力和学习能力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通过采取如上措施,经过一段时间有计划,有步骤的培养,学生的“物理灵感触角”就会有了明显的提高。在往后的学习中,对某一概念的形成、规律的得出、模型的建立、知识的应用的探讨会有很大的提高。同时分析、概括、抽象、推理、想象、判断物理思维能力也会得到不断的提高。从而使学生脱离物理门外汉的帽子。

参考

【1】、《物理教学》,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宓子宏主编

【2】、《中学物理教学参考》,陕西师范大学杂志社

上一篇:谈地面潮汐灌溉 下一篇:欧盟切花(切叶)市场发展状况(十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