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孙中山民主思想

时间:2022-10-17 12:00:39

浅析孙中山民主思想

[摘要]孙中山先生经过长期研究,通过对东西方法律文化基础的比较、分析,认识到了“人心就是立国的大根本”,只有唤起民众,才能谋求社会的根本变革。

[关键词]孙中山民主思想精髓

法治或以法治国,在我们中国是早已有之的思想观念。春秋战国时期,法家就提出“法治”,并把他们应用到了国家的实际治理中。但是,传统“法治”中的法律,仅仅是统治阶级手中统治百姓的工具。古代思想家言:“以力役法者,百姓也,以死守法者,有司也;经道变法者,军长也……”有“生法、守法、法于法”,由此形成了极端的不平等制度。至高无上的皇帝,坐在宝塔形法秩序的顶端,口衔天宪,让臣下执掌,强迫百姓接受统治。

孙中山在认真研究中西方文化、历史、法律的基础上,掌握了中西方观念上的差异,曾经以中西方建筑房屋方法,对东西方观念进行了恰当的比较:“国人筑屋先上梁,西人筑屋先立础。上梁者注目最高之处,立础者注目最低之处。注目处不同,其效用自议”。详细阐述了国民与国家法律之关系,“欲造神圣庄严之国,必有优美高尚之民,以无良则无良政治,无良政治则无良国。吾见人权颓敝者,其民多暴弱,祸害倚附,无由面绝。国与民国国相环。往往为常智之所忽,其端至微,毋可以语鲁莽噪急者哉”。但由于民族危亡的严重性,反封建斗争的残酷性,使民主革命家孙中山先生提出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奋斗目标,把“上梁”夺取政权放在第一位。孙中山先生在1906年主持制定的《中国同盟会革命方略》中论述:“军法之治,约法之治,宪法之治。第一期为军政府督率国民扫除旧法之时代,重在夺取全国各地之政权。第二期为军政府授地方自于人民,而自兑揽国事时代,也就是由军政府训练人民,转变观念意识,具备国民资格时代。第三期才是军政府解权柄,归政国民的时代。”只有这样,才能使“国民循序以进,养成自由平等之资格”,国民治理国家。

在孙中山的革命理论中,我们深刻感受到以他为首的近代资产阶级对中国前途的关心。他们掌握“人心就是立国的大根本”。……“吾人做事,当向最上处立志,但必以最低处未基础。最低之处,即所谓根本也”。国本何在?古语云:“民为邦本”。但由于腐败的封建统治,造成中国人“昏睡的太多了”。“睡觉的中国人虽不是全体国民,但是蒙上眼睛毫无反应的人实在太多了”。等待国民觉醒再封建统治夺取政权所需时间太长,而列强的压迫、封建统治的腐朽又不允许等待。因此,必须在“上梁”同时“立础”,双管齐下,建设中国。

辛亥革命后的社会现实,使孙中山先生深刻认识到“国家的基础,是建筑在人民的思想之上”。要实现改革国家,就必须“改造人心,除去人民的旧思想,另外换成一种新思想。这便是国家的基础革新,国家有了新的基础,那么好象做新屋一样,只要屋基筑成,以后做墙上梁还有什么大的困难呢”。除此之外,孙中山先生对军事夺权和改造国家作了精辟的论述。他说:“消灭那一股军阀,军事的奋斗固然很重要,但是,改造国家,还要根本上自人民的心理上改造起,所以感化人群的奋斗更为重要”。在反袁斗争和护法斗争中,他强调:“宪法之所以有效力,决不能保证民权。俾不受军阀之摧残。”“推行宪法之先决问题,首先在民众之能拥护宪法与否,舍本求末,无有是处。不持此也,民众果无组织,虽有宪法,即民众自身亦不能运用之,纵无军阀之摧残,其为具文自若也。”他阐明一切法律,第一必须要深得人心,必须要民众拥护。第二民众要有组织的来实施法律,统治者有认真的执行法律。

“唤起民众”是孙中山民主思想的精髓,“为了谋求社会的根本改革,还要唤起民众的觉醒和真正的群众性改革之外,别无它途可寻”。他的这一思想写进了遗嘱。把培养民众的自觉意识,建立五权宪法为基础的近代国家,作为自觉毕生的追求。四十年的民主革命实践使孙中山先生的民主革命思想、法治思想、民众思想、争取自由思想,在他所处的那个时代,为中国的前途和进步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2《孙中山全集》,第二卷,157页

3、7《孙中山全集》,第三卷,325页

4《孙中山全集》,第一卷,578页

5、9《孙中山全集》,第八卷,283页

6、8《孙中山集外集》,第121、278页

上一篇:浅谈分层教学 下一篇:初中德育工作的现状\成因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