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有效途径

时间:2022-10-16 10:56:17

浅谈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有效途径

【摘 要】农业循环经济核心是资源开发、技术创新、产业结构调整及发展方式的转变。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减少资源的投入量和减少废物排放量,实现农业经济和生态效益双赢。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效率的根本出路,是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的客观要求,是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业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文章探讨了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路径问题。

【关键词】发展农业循环经济 农业持续发展 主要途径

发展循环经济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是构建和谐社会、实现社会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农业循环经济实质是农业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核心是资源开发、技术创新、产业结构调整及发展方式的转变。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减少资源的投入量和减少废物排放量,实现农业经济和生态效益双赢。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效率的根本出路,是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的客观要求,是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业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目前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一是机制制度建设不完善;二是新技术的推广应用技术力量不足;三是生产者融资渠道不畅。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主要途径是:

一、加强机制建设,强化领导责任

按照《循环经济促进法》和《节约能源法》的要求,在认真贯彻落实循环经济的规划、抑制资源浪费和污染物排放的总量控制、循环经济的评价和考核、以生产者为主的责任延伸等管理制度的基础上,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政府宏观调控机制,建立和完善生态农业认证、渔业许可、基本草原保护等制度。要强化制度约束力,坚持用制度管人、管事,从机制制度上加大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实施力度。制定切实可行的地方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远景规划和实施办法,建立相应组织机构,还要有法规性的保证措施,严格落实“谁主管、谁负责”和“谁污染、谁治理”的目标责任制,实行工作成果与领导干部政绩挂钩,定期进行评估考核,切实做好跟踪问效抓落实工作。

二、引进科技人才,抓好科技培训

科学技术是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重要支撑,高科技人才是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根本保障。政府部门应重点组织开发有重大推广意义的资源节约技术、替代技术、再利用技术等;要注重基层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建立人才培训基地;要加大引进高科技人才、科技培训的投入力度,充分发挥科技人才效益。基层农技推广组织要加强与科研单位、高等大中专院校的联系与合作,不定期地对企业经营者、管理者、技术工人进行培训,为循环经济的发展提供人才支持。在循环经济培训中,要将环境保护和循环经济的理念贯穿于培训全过程,使经营者树立循环经济科技意识,增强他们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培训工作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做到现场观摩培训、实地技术指导。通过高科技人才的引进、科技创新和科技培训,不断优化人才队伍,提高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新技术的推广应用能力和水平,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与推广,推动农业产业优化升级,促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

三、制定优惠政策,加大扶持力度

发展农业循环经济,要在政府部门的统一规划下进行,既要符合产业政策,又要有广阔的发展前景,要经过农业、金融等部门专家的评估,对立项发展的农业循环经济项目,在投资、税收和价格等方面给予政策优惠,政府财政和金融部门给予融资支持,加大扶持力度,对农业资源保护、面源污染防治等给予必要的补贴,逐步建立农业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补偿机制。同时在土地经营流转、土地综合开发利用等方面要给予经营者大力支持,建立完善的协调机制,为投资者和经营者优化发展建设环境,搭建创业平台,农业部门还要给予专业技术方面的支持,做好跟踪服务工作,为农业循环经济健康发展创造条件、提供保障。

四、搞好科学规划,实行集约经营

按照“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发展思路,抓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实现资源和农业废物的综合利用。在农业结构调整过程中,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源为依托,要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有机农业,使农业系统内部的能量、物质合理流动与转化。要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的总体目标,引导和鼓劢农民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着力破解目前存在的千家万户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之间的矛盾,优化龙头企业带动型,合作组织牵动型等农业产业化经营方式,推广“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积极探索农业产业化经营新领域,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步伐。同时按照农产品区域化布局的要求,大力发展“两高一优”农业,加大农业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力度,实行集约经营,在土地上增加优良品种、化肥、农药、农业机械等生产资料的投放,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通过科学规划、资源整合、资源再生循环利用和集约规模经营,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农产品产量和提高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

五、拓展循环渠道,发展再生资源

要通过农业新技术的引进、研发,不断探索拓展农业资源循环利用的各种渠道,提高复合、多元式农业循环经济效益。具体而言:要大力推广“三位一体”养殖循环模式。畜禽粪便是农村主要的污染源,若有效利用,可以生产数量巨大的沼气和沼渣。由于沼气的能量来自植物当年固定的碳水化合物所携带的太阳能,没有增加碳的排放,即污染物零排放。沼气可以大量替代燃煤电厂发电,改善农村环境,减排温室气体。大量沼渣(有机肥)每年可以还田,逐步改善中低产田,无疑又等于增加了粮食产量。如圈、厕、沼“三位一体”养猪,具有节能、环保、抗病等多种优点。节能:沼气能用于做饭、烧水、照明、取暖等,既环保又节约能源。环保:人、畜的粪尿全部进入沼气池,且圈舍为全封闭式,彻底解决了圈、厕对环境的污染问题,有效地促进新农村建设。抗病:圈舍封闭,有利于消毒,有效地抵御了疫病传入,加之粪尿入沼发酵,也大大降低了寄生虫病的发生。要大力推广应用板栗蘑栽培新技术。板栗蘑是一种珍贵食药用菌,其肉质脆嫩营养丰富,不但是宴席上的山珍,还具有保健和药用价值,质量远高于绿色蔬菜标准。板栗蘑栽培技术,是将修剪下来的板栗树枝杈粉碎后作为栽培板栗蘑的主要原料,利用树下空间培植板栗蘑,发展立体种植,实现资源再利用,扩大农业循环经济效益。板栗树下栽培板栗蘑时,需要浇水和保持较高的湿度,采收完板栗蘑后的废料-菌糠留在板栗树下,作为有机肥料被板栗树吸收,这些都有利于板栗树的生长。板栗蘑生长时,会产生一定量的二氧化碳,这些二氧化碳能够促进板栗树的光合作用,提高板栗的产量。通过生态系统内部食物链、生态网络和农业废弃物的再生、综合利用,以弥补资源的不足,既节约能源、变废为宝、增加效益,又改善了生态环境。在板栗林下进行仿生态栽培,还可延长农业产业链条,为农业生产的布局调整带来积极的影响,是一个极具生产推广价值的高利项目。

六、广泛宣传教育,积极引导推动

各级政府管理部门要把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作为推进生态文明村建设、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为农民办实事的重要举措来抓,加大对农业循环经济的宣传力度,广泛宣传教育,积极引导推动,充分利用电视、网络、标语等多种传播媒介,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和培训活动,提高社会公众对农业循环经济的认识。要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调动农民参与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积极性,增强全社会的资源忧患意识和环境责任意识,引导社会公众树立农业循环经济的新发展观、新价值观,尽快实现传统农业经济观念向农业循环经济观念的转变,逐步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使农业资源节约高效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促进现代农业持续健康发展。

作者简介:刘炳云(1954-),男(满族),河北宽城人,河北省宽城满族自治县农牧局主任,经济师,研究方向:农业经济管理。

上一篇:开县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及对策 下一篇:依托科技创新 提升恩施茶叶产业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