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锡林郭勒盟草原退化成因与对策

时间:2022-09-26 04:50:01

浅析锡林郭勒盟草原退化成因与对策

【摘 要】锡林郭勒盟草原作为我国少有的天然优质牧场之一,地下含有丰富的天然矿产资源。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对草原畜牧业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已造成锡林郭勒草原严重的沙化和牧场退化。本文在分析了锡林郭勒草原退化、沙化原因的同时,提出了相应的应对措施。

【关键词】锡林郭勒盟 草原退化 对策

锡林郭勒盟草原位于我国北部边疆,是内蒙古自治区的一部分,有着天然优质的青草,是我国少有的几个优质草场之一。因此,也成为我国中部边疆发展畜牧业的有力场所,世代牧民依赖此繁衍生息。但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环境的不断恶化,锡林郭勒盟草原草场不断受到大自然和人为因素的破坏,致使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成为当地居民发展经济和改善生活水平的桎梏,严重制约了该地草原的可持续性发展和周边地区的生态平衡。综合起来,锡林郭勒盟草原不断退化和生态环境恶化的原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锡盟草原退化原因分析

1.自然因素

气候变化是诱发草原生态系统恶化的重要因素,通过锡盟气象站的气候资料分析,该地区在近40年气候变化的趋势呈波动性的向温暖方向发展。与40年前相比,年平均气温升高了1.4℃,年降水量减少97.1毫米,值得我们关注的是,无论是温度还是降水,其年际间的变幅近年来明显加大,致使气候变化成为了草地植被的重要影响因素。

降水决定着植被的空间分布,我们搜集了本地区1970~2009年间的年平均降雨量数据(见表1),分析年降雨量的变化,并且以十年为一个变化阶段,分析气候因素中降雨量的变化对草原退化的影响。从表中我们可以看出,锡盟40年来的降雨量变化表现出时间上的不规则性,没有规律可循,表明全球气候变化对草原区过去40年的降雨影响不显著。而锡盟的年代际降雨量变化(见图1)却表现出降雨量明显以十年为一个周期呈现规律性的变化。降雨量的平均值分别为:70年代313.0毫米;80年代246.6毫米;90年代311.4毫米;现在215.9毫米,现在比70年代减少97.1毫米,从70到现在呈现出高一低―高―低的周期性波动。整体呈现干旱化的趋势。

据锡林浩特市气象站资料记载,锡盟年均气温在波动中呈现增长的趋势,特别是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以来增温的趋势更为突出,这也从另一方面表明,由于气候变暖,使土壤水分损失增加,导致区域干旱化,进而加速草原退化的过程。

2.经济发展破坏生态

近几年,我国的经济发展较为迅速,特别是整个国家的工业发展水平迅猛发展,居民的生活水平和需求标准迅速提高,造成的生态环境问题严重之极,锡林郭勒盟草原在追求经济和工业发展的同时也造成了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表现为以下几点:

2.1矿物资源的不合理开采致使草原环境受损

众所周知,内蒙古大草原含有丰富的矿藏,特别是在锡林郭勒草原地区,含有丰富的煤、钼、铜等众多金属矿藏。这些矿藏促进了地区的经济发展,但是开采矿藏的过程中过于追求经济效益,并没有遵循科学化的开采方式,造成锡林郭勒盟草原地下矿藏处于过量开采和无度开采状态。

自然资源的开采势必会产生一些对环境和生态的负面破坏。据勘探锡林郭勒盟草原藏有大量的煤层,且煤层埋藏较浅。开采过程中大多采取了剥离土层的开采方式,铲除了大量的牧草,使得沙化土地在外,从而诱使周围草原退化和沙化。更严重的是破坏了草场植被和生态平衡,致使加快了没有牧草覆盖的草场退化和沙化速度。

2.2小型工业发展项目污染了草原赖以发展的生态环境

改革开放之初,为了响应国家口号和发展经济的国家政策。锡林郭勒盟草原也为了发展经济,引进大量的工业发展项目,虽然促进了本地的工业化进程和经济的多方位发展。但是这些项目大多是资源消耗类企业,企业发展规模相对较小,不仅没有带来预期的发展效果,反而造成大量的自然资源浪费,并且无休止的开发自然资源,造成大范围环境污染,致使环境生态系统遭受严重破坏,草场退化现象频出。

2.3居民生活水平的快速发展

过去几十年的发展促使锡林郭勒盟牧区的人口和畜牧的快速增长。经济发展使得当地居民生活水平快速提高,牧民在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也加剧了向草场索要财富的程度,草场无法承载过度的牲畜繁衍致使草原面积严重消减。特别是2000年以来草场的过度放牧,使得草场没有休养生息的过渡,生产力急剧下降,加上严重的缺水干旱,沙化现象明显过快。

二、锡盟草原可持续利用对策措施

锡林郭勒盟草原的生态环境恶化问题,不仅仅影响到了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水平和草原传统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更重要的是威胁北京和整个华北地区的生态环境。急需采取强有力的改革、制约措施来保护草原的生态环境:

1.草原生态环境的改善需要得到国家政府的重视

现如今,随着国内经济的迅速发展,草场退化、沙化的趋势仍将呈快速蔓延趋势。生态环境问题已经危及到锡林郭勒盟草原各族人民的生活。由经济学的“公地的悲哀”发展规律可以得知,没有制度和政府的辅助,经济发展终将促使草场沙漠化。为了有效避免经济发展过程中造成草场的过度破坏,需政府制定相关的法律措施来制约草场过度发展。可以对草场采取围封禁牧、春季轮番休牧以及鼓励退耕还草。

2.加大草原建设投资力度大力推进草原建设

农牧民为了追求利益的最大化,对锡盟地区草原破坏较为严重,并且对被破坏的草原没有进行及时的维护。目前锡盟草原退化情况已经十分严重,在这种情况下,即便草原完全归牧民个人所有,即使牧民具备了较高的草原保护意识,但是他们缺乏资金和相应的技能知识,也不会使草原得到恢复。相反的,由于经济利益的驱使和草场条件的限制有可能会进一步加速草原退化的进程。因此,国家及各级地方政府必须认识到草原不仅仅是一种具有生态与经济双重价值和双重功能的自然经济资源,而且还是一个庞大而又复杂的生态、生产系统。尤其是在目前锡盟草原严重退化,退化面积大、速度快的情况下,不能单纯的依靠牧民或其他个人的投资去建设草原。只有国家政府注入大量的资金,有关组织去研究恢复草原的生态系统,才有希望去遏制锡林郭勒草原的进一步退化。

3.加大人工草地建植力度

由于以往长时间对草原的不合理利用加之气候干旱,风沙多,雨水少的自然特点,锡林郭勒草原退化严重。草原需要大力的建设和一定时间恢复,但是大面积的长期禁牧是不可能的,所以可行办法就是加强发展草产业,大力解决草畜矛盾,为草原的休牧半休牧提供有利条件。草地改良是大力提高草地生产力之有效途径,主要包括松良、浅翻耕、补播等措施。根茎型禾草的草地浅耕翻后,草地的产草量显著增加,其有效使用的年限可达到15年之久。冷蒿草原松土之后产草量增加,其高峰期是在第四、五年;半流动沙地草场应当年补播牧草当年定植,补播第二年,草场覆盖度和产草量都将大幅度增加,第三年即可覆盖地面,可以明显的起到防止水土流失和沙化的作用。根据锡林郭勒草原过度利用季节主要是在冷季,如果这个时期的草原得到一定的封禁,草原的退化沙化都将得到有效的控制。

4.推行草原发展责任分配制度

上世纪80年代在内地推行的“家庭责任承包联营制”促进了内地农业的快速发展,对于草场的长期可持续发展也可以采取相同的发展措施。对草原的保护归根结底是对草地资源的循环利用,可以采纳将牧场分包给个人的制度方法,让牧民对草原的循环发展和个人利益相联系,贯彻执行使用和建设相统一,牧民利益和国家发展利益高度统一、兼顾生态效益的发展模式,切实有效的贯彻实施草原承包发展责任制,切实保护草原自然资源循环发展。对草原资源的改善,可以有效促进牧民的积极性,是促进增加草地植被和恢复生态环境的最有效方法。

综上所述,锡林郭勒盟草原作为我国少有的天然优质牧场之一,地下含有丰富的天然矿产资源。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对草原畜牧业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已造成锡林郭勒草原严重的沙化和牧场退化。草场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多方因素的共同促进,政府应切实制定规章制度和方法,改善现有的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王忠华、郭元朝. 锡林郭勒盟草原退化沙化原因分析及其保护利用对策. 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9(2).

[2]昂汗巴雅尔.浅析锡林郭勒草原退化的原因及治理对策.内蒙古锡林浩特牧业学校

[3]张慧芳. 锡林郭勒草原退化现状及成因分析.区内蒙古统计,2010(6).

[4]刘志刚、王英舜 内蒙古锡林郭勒盟牧业气候区划,2006(12).

上一篇:遥测自动气象站及人工EN风数据的远距离传输 下一篇:增城市自动气象站月报表审核中的常见问题与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