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主体性德育途径研究

时间:2022-10-16 10:53:17

【前言】构建主体性德育途径研究由文秘帮小编整理而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因此要确立受教育者的主体观念,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人格尊严和独立品格。引导学生主动地去认识自我、反省自我、寻求真理、完善人格,在社会大环境中把自己塑造成为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和良好素质的社会个体,去面对生活、适应社会、创造人生,最大限度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

构建主体性德育途径研究

近些年来,主体性德育是我国教育界学者广泛关注与研究的问题之一。越来越多的学者认识到,提高德育实效性的最核心的理念就是“以人为本”。即把学生当作德育的主体,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提升学生的主体能力,德育才能切实有效。

主体性德育是指“在主体教育思想指导下,以主体的自主性活动为基本特征,以提高受教育者的主体性道德素质为根本目的的一种道德教育思想和道德教育实践模式。”具体来说,主体性德育以主体性教育思想为理论来源,以人的和谐发展为价值取向,以学生的自主性和参与性为根本,以实践体验为方法和途径。

主体性德育落实到实际行动中,就要求建构主体性德育模式。主体性德育模式的建构有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从宏观层面探讨主体性德育模式建构的具体途径,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确立德育主体观念

主体性德育模式不是仅仅把学生作为受教育的对象,而是作为“教育活动的主体,充分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学生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自主、自觉、能动、创造性地学习、认识和实践;教师不仅教学生知识,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和能力;不仅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而且要充分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挥和展示。”学生是独立的主体,具有个人的意志、人格和思想,具有自主选择、自我发展的需要和权利。

因此要确立受教育者的主体观念,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人格尊严和独立品格。引导学生主动地去认识自我、反省自我、寻求真理、完善人格,在社会大环境中把自己塑造成为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和良好素质的社会个体,去面对生活、适应社会、创造人生,最大限度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使学生成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这一教育过程即“知、情、意、行”的有机统一。

二、合理定位德育目标

德育目标的设置,必须考虑两个重要因素,即受教育者对象的心理因素和认识因素,因此主体性德育模式在建构中必须要分阶段、分层次定位德育目标。针对不同年龄阶段和教育阶段的德育对象确定不同层次的教育起点和具体目标,选择相应的内容、方法和途径,进行整体衔接、逐步提高。同时也要考虑到不同德育对象的社会地位、经济状况、家庭环境等,不能强求一律、整齐划一。

总之,德育总目标的设定必须根据“受教育者身心发展规律、心理发展水平,特别是品德心理发展水平和品德发展需要,由浅入深、从低到高,分解为具体的、适用于各级各类学校的德育目标,体现出阶段性、层次性。科学定位德育目标,使其构成一个纵横交错,协调一致的德育目标网络系统德育目标体系。

三、更新充实德育内容

德育内容是完成德育任务、实现德育目标的载体,体现德育的指导方向。德育不仅承担着使个体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和培养良好道德品质、文明行为习惯的任务,还担负着使个体顺利完成品德活动的本领、健康的心理素质和良好的个性品质的责任。

主体性德育模式应为受教育者的成长指明正确的方向,同时为受教育者个性和才能发挥提供具体的帮助与指导。主体性德育模式的新时期内容,既要关心受教育者政治思想方面的问题,也要关注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既要重视受教育者知识与技能的习的,也要关注受教育者情感和意志的培养;既要使受教育者获得个性化教育,又要使受教育者学习生活化教育。总之,要使德育内容符合时代,具有阶段性、地区差异性和相对稳定性。

四、创新完善德育方法

主体性德育模式下的德育方法,应当废除居高临下单向灌输的模式,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从受教育者的现实生活和成长实际出发,唤起受教育者内在的德性需要和思想自觉,使之积极参与教育过程,发挥受教育者在德育中的主体作用。德育方法必须遵循受教育者的道德认知规律才能起到良好的效果。

德育目标的实现,必须根据受教育者“知情意行的发展状况、个性差异、教育程度等因素的变化,选择最科学恰当的教育方法、教育手段,把外在的道德要求通过受教育者自身内心道德需要及矛盾运动做出选择、整合”。当前德育方法在不断创新,如美国著名发展心理学家和道德教育学家柯尔柏格创立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主张学校德育要“注重促进受教育者的道德认知能力的发展”。

五、整合协调德育过程

“受教育者道德能力的培养、道德行为和习惯的形成是知情意行协调发展的过程。”德育的最终目的是要培养具有健全的人格素质、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高尚道德情操的人,这一目的的实现绝非一蹴而就,而是一个反复、长期、渐进的过程。受教育者良好品行和健全人格的培养与提高需要一定的道德知识和理论,但德育的过程比掌握任何一门知识要复杂和艰巨得多。

德育过程是道德主体把所学道德规范内化为自身信念的过程,德育实践是实现此过程的中介。主体性德育模式中的德育过程是培养受教育者知情意行相互促进相互发展的过程,达到“知而有信”,使受教育者掌握的道德规范,通过实践中介,有效地内化为道德信念;实现“言出必行”,使道德信念有效地外化、支持和指导道德行为。

六、构建德育评价体系

建立德育评价体系是提高德育实效性、主动性和针对性的关键。主体性德育评价体系应当以着眼于整体,重视发展,强调实践,承认差异为原则。评价的方法可以使学生既是评价的主体又是评价的客体,是一种主客体相统一的评价,学生的主体性贯穿于评价的全过程;评价的实践方法可以充分向学生展示评价活动的各项要求,组织学生对照目标检查自己的进步情况,并根据自查的结果,发现问题并分析其原因,及时调整自己的努力目标。教师向学生分析各种评价结果,并与每位学生制定今后的努力发展方向和进步计划。

要发挥学生在评价过程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性。主体性德育模式要求建标准指标体系,采用自下而上的开放性目标评价结构,把评价目标和评价标准全部呈现给学生,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确定评价目标,并且随时根据评价标准自我检查评价目标的达成度。此外对中小学生的评价既要有定量的评定还要有定性的评价,从而使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相结合。

上一篇:语文教学中渗入德育教育思考 下一篇:中职学校英语教学融入德育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