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体学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

时间:2022-10-16 07:18:29

文体学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

【摘 要】文体学, 亦被称作“语体学”或“风格学”, 研究文本体裁的特征、本质及其规律,是一门介于语言学、文艺学、美学、心理学等学科之间的综合性边缘学科, 正处于发展、完善的阶段。鉴于运用文体学方面的知识可以有效的解决文学翻译中遇到的许多难题, 它在文学翻译中得到了广泛应用。本文论述了在文学翻译过程中, 文体学在翻译方法(直译或意译)的选择方面有何作用, 并进一步探讨如何运用文体学知识解决诗歌翻译中遇到的难题。

【关键词】文体学;文体分析;源语;译语

0 引文

众所周知,翻译是将一种语言(源语)转换或创造成另一种语言(译语), 即, 用另一种语言对原话所表达的内容、思想、感情、风格、神韵等的进行再现或再表达。它是一种创造性的语言艺术, 需要借鉴其他相关学科的成果和理论以发展和构建自己的方法。在翻译过程中, 每个人都可能会遇到这样的问题: 我们应该忠实于原文的语言形式,忽视其写作风格、审美价值及文章灵魂,还是应该更注重原文的风格及美感,而忽视其语言形式?文体分析可以帮助译者对源语进行全面、深刻的分析,并找到与原语忠实对等的译语。因此,全面而深入地了解文体学方面的知识将有助于促进译者翻译能力的提高。

1 文体学在翻译方法的选择上起着重要作用

“Stylistics studies the relation between linguistic form and literary function.” (文体学研究语言形式和文学功能之间的关系。)[1]通过选择不同的语言形式,作家可以表达出不同的思想,创作出多元化的文学风格。鲁迅先生,既是一位伟大的文学家,又是一位资深的翻译家,他认为一个合格的译者必须努力做到以下两点:一方面,使译文易于读者理解,另一方面,保持作者原有的魅力和风格。本文将阐述如何通过文体分析做到以上两点。

1.1 常用的两种翻译方法:直译和意译

直译是指按照字面意思直接把源语转化成译语,保持其原始的形式,包括句子结构,词汇意思,及原文中的隐喻等。直译具有不少优点,例如能传达原文意义,体现原文风格等。运用直译时,译者可以尽可能忠实的履行翻译职责,避免越权,把解读留给读者。然而,它在某种程度上也具有局限性,例如译文有时冗长罗唆,晦涩难懂,有时不能正确传达原作意义,有时甚至事与愿违。如果不顾场合条件,不顾中外两种语言的差异,一味追求直译,就必然进入误区,造成误译。例如,将“Every body would not like it.”误译成“每个人都不会喜欢它”,而正确的翻译该是“并不是每上人都会喜欢它”。

意译是指在忠实原文内容的前提下,摆脱原文结构束缚,使译文流利、自然,符合译文读者的表达习惯。意译并不意味着删除或添加原作的内容。因此,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必须仔细斟酌原文,适当把握作者措辞的意图,将原文的意思自然而准确的表达出来。意译是一种技能,译者必须深入了解源语和译语的文化,具有渊博的知识,才能运用自如。例如,

例句A. For my father know and I know that if you only dig enough a pasture can be made free.

直译: 因为我父亲知道, 我也知道, 只要挖到一定程度, 早晚可以在这里辟出个牧场的。

意译: 因为我父亲知道, 我也知道, 功到自然成。

例句B. Our son must go to school. He must break out of the pot that holds us in.

直译: 我们的儿子一定得进学校,他一定得打破这个把我们关在里面的罐子。

意译: 我们的儿子一定要上学,一定要出人头地.

显而易见,例句A的译文非常简单,但它仅仅表达出了原文的意思,并没有将原文中的隐喻与作者的生动描述体现出来。因此,这样的译文并没有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对等,沉闷而无法令人满意,是不可取的。相比较而言,例句A的直译在风格和审美上更接近原文。我们再来分析例句B,意译出来的句子符合目标语言的文化习惯,自然顺畅并且易于接受;直译出来的句子令人难以理解,甚至让人感到荒谬。因此,就例句B而言,意译比直译要好得多。

1.2 翻译方法的选择

上文对两个主要的翻译方法进行了对比,我们可以看出,直译注重原始信息的形式,意译不重视细节而强调原文意思的表达。那么,哪种方法更好呢?“Strictly speaking, the ideological content, linguistic expression and stylistic characteristics of a literary work constitute a unified entity, and the translator should reproduce the three elements as a whole.” (“严格说来,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语言表达和文体特征,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译者应把这三个要素作为一个整体再现出来。”)[3]在实际的翻译过程中,翻译方法的选择取决于哪种译法能更好的再现原文的形式和风格。我们不能简单地说直译是正确的而意译是错误的,反之亦然。

总之,在对翻译方法进行选择时,我们应充分考虑原作的风格和艺术效果的再现。否则,如果译文无法忠实于原文的风格,则会成为一种假象的对等。奈达非常重视这一点。他曾说:“某些术语或语法上的错误是可以原谅,但无法体现原文的灵魂和活力则是不可饶恕的大罪。”[4]

2 文体分析在诗歌翻译中的重要性

谈到诗歌翻译,对于他们是否可译,到目前为止尚无定论。对于那些认为诗歌可译的学者来说,他们关注的焦点是如何将诗歌已成目标语的问题。笔者认为诗歌是可译的,对原作进行文体分析有助于诗歌的翻译。

诗歌的特点是:语言精粹,风格独特,形式优美,韵律和谐。因此,一篇合格的、令人满意的译文不应只满足于对原文思想的转达。对于一篇成功的译文来说,再现原文的风格与审美效果才是至关重要的。

乌尔曼认为,在对诗歌进行翻译时,我们应该从语音,语法和语义三个方面对原作的文体进行研究。从这三个方面入手,来欣赏并研究原作的语调和灵魂,然后确定它属于什么样的风格。语音方面,我们要研究诗歌的节奏,韵律;句法层面,涉及到句子的长度,语序和句式;语义方面,包括语域,措辞和修辞手段等等。译者必须对整首诗进行全面的文体分析,才能在译文中再现原文这三个方面的美感。

2.1 文体分析在英汉翻译中的应用

原作: O my Luve’s like a red red rose / That’s newly sprung in June; / O my Luve’ s like the melodie / That’s sweetly played in tune./------/And fare thee weel, my only luve!/ And fare thee weel awhile!/And I will come again, my luve,/ Tho’s it were ten thousand mile.

译文 A: 啊,我爱人像红红的玫瑰 / 它在六月里初开;/ 啊,我爱人像一支乐曲 / 美妙地演奏起来 / ------/ 再见吧,我唯一的爱人,/ 我和你小别片刻,/ 我要回来的,亲爱的,/ 即使是万里相隔。

原文是苏格兰著名农民诗人罗伯特・彭斯的作品,《一朵红红的玫瑰》, 译文A是袁可嘉先生译的。刘重德是这样评价译文的: 诗人深受民歌影响, 因此他的诗,语言通俗流畅,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和民歌韵味。袁的中文译文非常成功,在形式、音律和意义上的保持了原文的美感。首先译文保留了原作在意义和审美上的理念, 其次译文在语言形式上基本实现了与原作的对等: 每节有四行, 每行的长度相对均匀,节奏自然,韵律为ABCB。唯一的区别在最后一节中,原作的韵律是ABAB,翻译后变成了ABCB。刘重德对袁可嘉的译文的评价是真诚的、肯定的。由于在翻译过程中,袁可嘉充分考虑到了语音,语法和语义三个方面,他的译文在形式和风格上与原作保持了一致。下面,我们再来比较一下这首诗的另一个译文。

译文B:吾爱吾爱玫瑰红,/ 六月初开韵晓风/ 吾爱吾爱如管弦/ 其声悠扬而玲珑。/------/ 暂时告别我心肝/ 请你不要把心耽,/纵使相隔十万里,/踏破地皮也要还。

显然,这个译本未能在民歌的风格上忠实于原文。我们都知道,罗伯特是一个农民诗人,他的诗质朴、清新,点缀着苏格兰方言,如“my Luve”(我的爱人)。“my Luve” 译成文言文不恰当,因为在中国古代民歌中很难找到对等的词汇。就语言特色与写作风格而言,译文中词汇的选择不合适。由于译文的措辞与彭斯的苏格兰风格的民歌不属于同一个的语域,译文也就失去了原汁原味。此外,译文中还有一些如“韵晓风”和“如管弦”的词汇的选择也不是很适当。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应特别注意这一点。

2.2 文体分析在汉英翻译中的应用

中国诗歌的特点是意境优美,句式工整,这是由对称和对偶实现的。为了保持这一特点,在汉英翻译过程中,对每一首诗的语义和句法特征进行细致的文体分析是必须的。例如,

原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译文: Withered vines, olden trees, evening crows; / Tiny bridge, flowing brook, hamlet homes; / Ancient road, wind from west, bony horse; / The sun is setting, / Broken man, far from home, roams and roams.

例文的原作是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英语译文成功地在意义与结构上再现了原作。首先,译文的语序与原作基本保持了一致, 词语的选择也准确、生动。尤其值得称赞的是,译文中“roams and roams”,原作中并没有这一表达,是译者加上的。这一表达的添加,既达到了使译文押韵的效果,又把深秋里在外漂游的旅者思念家乡的画面生动的描绘了出来。笔者认为,译文不仅精确的传达了原作者的情感,而且在格式上与原作保持了一致,非常完美。

然而,有些诗歌更为复杂,我们几乎不可能在完全呈现原作内容的同时保持对等的语言形式。在那种情况下,运用省略和增加等方法有助于弥补语义缺失,保持原作的风格。

3 结论

在《翻译的艺术》一书中,西奥多?萨瓦里指出,风格是每个作品的本质特征,它隐藏了作家的情绪,体现了作家的人格。在翻译过程中,文体分析有助于翻译方法(直译或意译)的选择,有助于在诗歌翻译中实现语音、语法和语义三方面的对等。总之,熟练掌握文体学知识,可以帮助译者对原作进行全面、深刻的分析,进而解决文学翻译中出现的众多问题。

【参考文献】

[1]Leech, G. and M. Short. Style in Fiction [M]. Longman, 1981.

[2]Savory Theodore. The Art of Translation [M]. London: Cape, 1957.

[3]Liu Zhongde. Ten Lectures on Literary Translation[M].Beijing: China Translation & Publishing Corporation, 1991.

[4]Eugene A. Nida. Language, Culture, and Translation[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1.

上一篇:浅析不同文化定势下的留学生在使用日语时产生... 下一篇:高校档案管理的现状与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