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色游戏活动中的合作教育

时间:2022-10-16 06:48:20

角色游戏活动中的合作教育

摘要:著名心理学家帕顿1932年首先从合作程度探讨了儿童游戏的发展。她的儿童游戏理论揭示了儿童游戏行为是一个渐进的发展过程。她根据儿童在集体活动中的社会意识和社会参与程度,把游戏行为划分为六种水平:无所用心的行为,独自游戏,旁观行为,平行游戏,联合游戏和协同游戏。根据帕顿的研究,在两岁半时,游戏活动中儿童的无所用心行为消失,旁观行为显著减少。在三岁时,平行游戏,独自游戏急剧下降,而联合游戏和协同游戏占主导地位。从中可以看出,4岁左右是儿童合作行为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因此,在中班阶段我们进行了这一课题的研究。

关键词:幼儿 角色游戏 合作教育

根据帕顿的研究,我把角色游戏作为对幼儿进行合作教育的媒介,主要基于以下思考:

1.角色游戏为儿童自由表现社会行为创设了有利的条件,那么相应的为合作教育也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2.角色游戏是儿童特别是幼儿最偏爱的活动,是对幼儿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形式。

3.角色游戏与儿童合作行为之间有着特定的联系,合作行为及其水平是儿童社会化发展的产物。

具体措施:

一、创设角色游戏环境,精心设计合作游戏

1.建立游戏锁链

针对班级实际情况,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我们在考虑游戏角色时,便考虑加强各个游戏之间的联系性,将整个游戏环节串联起来,形成一个游戏锁链,便于幼儿合作交往。例如,“顾客”可以先去银行取钱,然后到理发店理发,再到商店去买些礼品,到娃娃家做客。娃娃家的妈妈为了接待客人,可以去菜场买东西,挣来的钱可以存到银行,这样就形成了一个锁链系统,牵一发而动全身,循环往复,加强了游戏之间的联系性,为幼儿交往合作创造了条件。

2.调整角色分配方法,取得游戏目标的一致性

在游戏中随着伙伴增加,角色增多,交往频繁,矛盾也就容易产生,特别是幼儿为了争取角色争夺玩具而发生争吵。以往的游戏中,我们在游戏开始总是以“谁来做爸爸”“谁来做妈妈”的方式或让幼儿自由商量的方式来分配角色。结果发现总是由能力强的幼儿担任主要角色,商量解决矛盾时也总是以强者为胜。因此,为了改变这种现象,取得游戏目标的一致性,我调整了角色分配的方法,专门设计了一块自选游戏牌,上面标有各种标记,一个标记代表一个游戏。

全班幼儿每人有一个贴有自己头像的晨检牌,来园晨检后,可将晨检牌插入相应的区域内。例如,选择医院游戏,可将晨检牌插入有“十”号标记的区域内;想玩娃娃家游戏的,就将晨检牌插入有娃娃头像的区域内。这种做法一来可以使幼儿对自己的合作伙伴一目了然,二来便于他们在自由活动时间,相互协商共同讨论今天游戏的内容、情节,根据游戏的需要收集材料、共同合作。在这个过程中游戏的目的性、计划性加强了,同时幼儿也学会了协调关系,增强了群体意识,获得了合作精神。

二、丰富幼儿生活经验,树立合作意识

在观察游戏中,我发现角色意识的强弱对整个游戏的深入及幼儿间的合作有直接的影响。我们就以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为主,引导幼儿观察周围事物,了解社会生活知识,掌握社会行为规范。如娃娃家游戏,成员增加了,可成员之间的关系不明确,自己应对这个“家”及对这个家里的成员负什么样的责任,应该做那些事情都不清楚。于是我们就组织幼儿讨论“我们一家”“妈妈关心我”“爸爸真能干”等话题,启发幼儿回想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引导幼儿站在他人立场去判断行事,从而学会相互关照、相互负责,明确家庭成员中各人的职责,学会有事共同商量等。再如“肯得基”游戏产生后,幼儿分工不明确,重复劳动多,争执多,于是我们就组织家长带幼儿去吃肯得基,仔细观察各工作人员的劳动及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回来后谈谈议议,帮助幼儿建立相应的规则。以后再开展这个游戏就比较有条理,内容也丰富多了,工作人员之间的配合默契,顾客服务员之间关系友好,角色意识加强了。幼儿在扮演这些角色的过程中,懂得了社会生活中,人人都有义务、责任和权利,逐渐摆脱了自我中心,从而获得群体意识和合作意识。

三、引导幼儿自我教育,调整合作心理

1.利用照片和录像

自我教育要比接受教育更积极,我们把游戏中幼儿合作行为的镜头拍下来,用这些照片布置一个专栏。当孩子们看到自己的照片或录像时,都会开心的交谈,议论画面上的“你”“我”“他”正在做什么,教育效果明显。我们还结合平时的各种评比活动,把这些照片作为珍贵的纪念礼物送给小朋友,以次巩固和发展他们的合作行为。

2.利用游戏讲评

在讲评时,让幼儿再现游戏中的合作行为,讲述合作的体会。例如是“妈妈”就介绍自己是如何和“爸爸”一起共同照顾孩子,关心老人;是服务员就介绍他们是怎样分工合作,搞好服务工作的;是加工厂的厂长就介绍他们是怎样共同商议,设计出作业流水线的……通过这种活动,让幼儿体验合作的重要性,调整合作心理,对合作有更明确更理性的认识。

四、尝试困难,体验快乐

我们精心设置了一些场景,如在剧院游戏中,我和幼儿共同制作柳枝布置舞台。可柳枝非常难拧,刚拧好一段,一松手又全散掉了。通过一次次的失败,明明小朋友发现两个小朋友一个扯着一个拧,便很容易,于是大家纷纷效仿。在制作中,我看到那些一向拒绝与他人合作的孩子竟然主动和他人合作了。在游戏讲评中,我们组织幼儿讨论:“为什么我们能做得又快又好?”幼儿大胆发表了自己的见解,事实促使幼儿对“合作”的认识不断深化。

在合作行为的发展中,幼儿在心理上经过了这样一个过程,即:需要合作(被动的)愉快合作(主动的)产生更大的愉快体验更好的合作。如亮亮小朋友一向拒绝与他人合作的,但他在完成任务时迫切地感到需要伙伴的合作,而有了伙伴的合作后,他便把事情办得又快又好,并受到了老师的表扬,受到了小朋友的欢迎,这使他体会到了合作并不难,而且感受到了合作的愉快。所以,当第二次无法顺利完成任务时,他便想到与他人合作完成,而这次合作是主动的,是由上次愉快的体验而得来的。就这样循环往复,幼儿在游戏中,通过一次次的合作,一次又一次体验到快乐,理解了什么是真正的合作,合作的可贵。

在对幼儿进行合作教育的实践中,我们对以下几个问题有了这样的认识:

1.在平日观察中,我们发现遇事以自我为中心,在活动中争强好生,拒绝与同伴合作的孩子也有优点,比如遇事有主见,做事很有能力等,但正面教育很难有效,而自我教育及尝试困难的方法却受到了明显的效果。因此,应让这类幼儿从无数次尝试困难中体验合作的重要,逐渐帮助他们从自我中心解脱出来,知道只有合作才能把事情办得又快又好。

2.一味顺从别人的幼儿表面看来是会合作的,其实并不一定,他们对同伴唯唯诺诺,完全或大部分听命于同伴。针对这类幼儿,我们尽可能提供机会,让他们尝试着表达自己的主张,次数多了,他们便感到“我行”“我可以”,从而树立起自信心。

3.合作是双向的,需要双方的共同努力和协调一致的言行才能完成。如果一方提出合作意向,而另一方不予响应,那么合作行为难以产生。即使双方都具有强烈的合作意向,但由于游戏兴趣不一致,并且相互都不肯谦让,也难以合作。由此可见,幼儿合作行为的形成,受其性格、情趣、兴趣等许多因素的影响。

上一篇:中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现状的调查分析 下一篇:宁夏高校校园体育文化活动现状调查与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