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哈贝马斯的“生活世界”

时间:2022-07-21 08:14:36

论哈贝马斯的“生活世界”

摘要:哈贝马斯是西方马克思主义重要流派法兰克福学派第二代的代表人物。作为最具综合性的思想家之一,他的生活世界观有如一条汇集了多方思想资源的巨流。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胡塞尔在论述欧洲科学危机的文章当中,提出了生活世界概念,他的目的是想为理性科学奠定自明性基础。在胡塞尔看来,生活世界作为一种视域,是朝向我们涌现、发生的直观对象的总体。

关键词:生活世界;交往行动;主体间性

中图分类号:B1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0)15-0068-01

从哈贝马斯的视角看,生活世界从来就不是单维的,而是具有多重内涵的交织体。正如他本人将生活世界比喻为由不同因素彼此错杂的“灌木丛”一样,其实与现实相对应的生活世界范畴本身也是具有多重意蕴的。这些意蕴有关于生活世界的结构的,也有关于生活世界的内容的,这两大方面相互结合构成了生活世界的范畴整体。哈贝马斯指出,日常交往实践无法脱离的基本背景就是生活世界,同时日常交往实践又在建构生活世界。人们以生活世界为背景进行交往,这种交往不是以主体自我的目的理性为前提的,而是主体间通过理解达到共识的实践过程。哈贝马斯将生活世界看成是构成交往行动的补充概念。他认为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是在生活世界中发生的,生活世界就是人们在交往中达到相互理解所必需的共同背景知识。

首先来看生活世界的内在功能,亦即涉及文化、社会和个性的内在结构的功能。在哈贝马斯看来,生活世界使一切生活过程进入彼此合作和相互理解的过程,这是可以肯定的。哈贝马斯认为这些角色可以归并为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的参与者和第三人称的旁观者,如此一来,传统的“我―你”关系就可以转化为一种交互主体性的关系,这便涉及到哲学范式向交往理性的根本转换。正是在这种主体间性哲学的视野下,生活世界的各个构成部分分别贯穿在交往行动内的涉及文化模式的理解过程、涉及合法制度的协调行动过程和涉及个性结构的社会化过程这三者之中。哈贝马斯将其分而述之:“生活世界的文化再生产……肯定了传统的连续性,和一种满足于日常实践的知识的连贯性。这种连续性和连贯性是作为有效性接受的知识的合理性”;从这一论述中可见,哈贝马斯涉及的只是生活世界的象征性再生产,而忽视了对生活世界的物质再生产这一坚实基础的考察;进而他将交往行动理解为媒介,认定通过交往的媒介生活世界的结构方能得以再生产,而且是在语言根基上的再生产。在这三类再生产的内容上看,“文化知识表现为符号形式,表现为使用对象和技术,语词和理论,书籍和文献,当然还有行为。社会表现为制度秩序、法律规范以及错综复杂而又井然有序的实践和应用。个性结构则完全表现为人的组织基础。”简而言之,文化、社会和个性这些生活世界的象征性结构分别对应着“文化再生产”、“社会的整合”和“社会化”这三种再生产过程,它们分别承担着文化传统的传承、群体借助规范和价值达到的整合、续后各代人的社会化的不同功能,这些功能共同互地构成了生活世界的属性。

再来看生活世界的外在功能,亦即生活世界与客观世界、社会世界与主观世界相联的功能,这一功能使生活世界与外在的“世界”形成了相互关联的网络。在此,生活世界构筑成为交往活动的根基部分,“言说者与受听者从共同的生活世界出发,就客观的、社会的和主观的世界中的某物达致相互理解。”社会世界就是“关于社会的‘我们的’世界”、主观世界就是“关于内在自然的‘我’的世界”,它们分别对应着“事实之呈现”、“合法人际关系之建立”与“言说者之主体性之揭示”的“言语的一般”。通过交往,在生活世界里的交往参与者获得了通向这些世界结构的途径。参与交往者要同时与客观世界、社会世界化主观世界中“所形成、所出现、或所发生的事物发生关系”,“言说者和受听众所面对的是具有同样根源的三个世界的同一体系”。虽然这三个世界是同根同源的,但交往参与者首要的还是要区分出这三者,“一种交往团体的成员借助他们的解释成就,区分了客观世界,他们主体内部划分的社会世界,与个人和(其他)集体的主观世界。”进而,在生活世界的背景和基础上,任何两个具有不同主观世界的交往参与者在相互交往过程中,在扮演交往双方的不同角色的过程中,一方面都要与客观世界发生相互关联,而另一方面还都要与社会世界产生联系,这里的社会世界就是双方角色的熔铸而成的社会关系结构。这样,生活世界与“世界”间便构成了一种张力场,交往双方正是在这一场域内来完成交往过程的。

尽管哈贝马斯交往理性下的生活世界的理论建构还有一定的缺陷,如他的交往理性是以追求同一性为目标的,因此无法摆脱理性的自我认同性,不能将他者视为具有绝对差异性的他者,这种理性建立起来的伦理关系可能是有问题的。另外,哈贝马斯生活世界的理论建构充满了理想性,它所指出的交往参与者在生活世界中的交往行为完全是在理想的沟通情境中进行的,而现实生活世界是更为复杂的场域。但是他毕竟深刻地批判了意识哲学,建立一种交往哲学,为人们指出了一种二十世纪哲学发展的新方向。

参考文献:

[1]哈贝马斯.后形而上学思想[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1.

上一篇:论我国股权信托制度的完善 下一篇:不因“高”喜,不以“矮”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