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课程的教学工作述评

时间:2022-10-16 05:28:20

中医基础课程的教学工作述评

医理、文理、哲理的相互渗透,融合,形成了独特的中医学理论体系,然而时代变迁,中医学的文化背景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当今学生学习中医,需要面对穿越时光的巨大跨越。在现代文化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大学生,古文基础相对薄弱,对古代哲理则更是一知半解,因而当他们面对由古代文理,哲理支撑起来的中医医理时,就会感觉艰涩难懂、枯燥乏味。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在启蒙阶段,学生因为对中医有畏难情绪而失去学习兴趣,这对他将来深入学习中医理论是非常不利的。因而,作为授课教师.应该努力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在教学中营造浓厚的中医文化氛围。例如讲到根据五行相克规律制定的抑木扶土治法时,可以引用《红楼梦》中宝黛的一段对话:黛玉抱病在床,宝钗前往探视:“昨儿我看你那药方上,人参、肉桂觉得太多了。虽说益气补神,也不宜太热。依我看,先以平肝健胃为要,肝火一平,不能克土,胃气无病,饮食就可以养人了。”通过引用大家熟知的文学著作,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其理解运用五行生克规律所制定治法的深刻内涵。

掌握生动的语言艺术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有些人虽然胸有丘壑,可就是表达不出来,这对于老师来说是一个相当大的弊端。在课堂上,教师要通过讲授,才能够把知识传授给学生。同样的教学内容,有的老师讲授起来就生动幽默,学生想溜号都困难;而有的老师授课,学生感觉云山雾罩,让人想不睡觉都难。由于本课程的授课对象是大学新生,一些专业术语本就非常难懂,如果教师再用很专业的术语来解释,只怕学生会越来越糊涂。所以对任课教师提出了一个新的要求,就是尽可能用通俗的语言来进行解释。如介绍“魂”和“魄”时,这两个词汇在中医学里是非常广阔和深奥的概念,如果教师仅从定义进行阐述,学生会感觉很不好理解。此时可以举一个“青蛙实验”的例子,帮助其理解。即将青蛙破坏脑组织后,在其肚皮敷上沾有盐酸的薄纸,青蛙会反射性的出现蹬腿反应。这说明青蛙可以在非本能的反射(魂)消失的情况下,还存在一些本能的反射(魄)。即“魂”不在了,魄还在。这两个概念就比较容易理解了。

密切联系临床

很多人认为中医基础理论是一门纯理论的课程,且授课的对象又是新生,只要讲好最基础的理论知识就可以了,至于临床,那是以后的事情了。还有人批评一些急于学习临床知识的学生,“还没学会走,就着急跑了”。殊不知,我们中医药院校的毕业生普遍存在中医辨证施治能力低下的问题。而究其原因,中医临床思维的培养滞后是一个重要因素。因此,这种思维的培养必须从中医的入门课程—中医基础理论就开始。针对本课程的授课对象是缺乏中医基础的新生,所以我们在培养学生临床思维模式的时候一定要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并综合运用多种教学形式。由于学生所学有限,通常意义上的“临证”对于其难度较大,故可采用案例式或讨论式等教学方法来进行。案例式教学接近于直观场景,克服了从概念到概念的课堂教学方式的弊端,可以充分吸引学生注意力,调动其学习积极性。所选择的病案,难度不宜过大,要和教学内容紧密联系。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对疾病进行辨证,并提出治法和方药,再进行课堂讨论。教师则充当主持人的角色,负责点评和总结。实践证明,虽然辨证、治法、方药都属于“超纲”内容,但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及教师点评,学生完全可以理解整个辨证论治的过程,不但有助于培养中医临床思维,还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的兴趣,对帮助学生学习具有积极意义。

强调中医思维模式的培养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的对象是大学新生,他们在高中阶段多习惯于逻辑性的思维方法,对于事物的认知方式是感性的,知识的积累主要靠记忆获得。中医学产生于我国古代,在其发展过程中,因为受到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等综合因素的影响,形成了自己的理论体系,并具有其独特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于事物的认知方式是理性的,知识的积累是通过思考而获得的。这两种思维模式的差异,造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困惑和不适,进而影响其学习兴趣和效果。因此,新生入学,我们要帮助其调整思维模式,掌握辩证思维、整体思维等中医学特有的思维方式。然而这种思维方法的培养,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时时加以渗透引导。如讲授“整体观念”时,涉及“五脏一体观”、“形神一体观”及“天人一体观”,就可以举一些深入浅出的例子加以讲解,并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经常加以渗透,逐步培养学生的中医思维模式,为其进一步学习中医打下坚实的基础。

作者:刘迎辉 单位:长春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

上一篇:老中医经验的传承阐述 下一篇:剖析中医证候研讨及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