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互式电子白板课堂教学实践理论基础及应用现状分析

时间:2022-10-16 05:18:06

交互式电子白板课堂教学实践理论基础及应用现状分析

摘要:本文就交互式电子白板的教学效果提出其实践理论基础,并分析现有交互式电子白板的功能特点,剖析电子白板的应用现状,最后展望了电子白板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电子白板;建构主义;认知理论;脑科学认知;教学特色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1-0170-02

教育教学活动的主要场所一般都在课堂,课堂教学最重要的教学形式就是板书。多媒体技术在给课堂教学带来便捷的同时,也暴露出一些缺陷,其突出表现在课堂教学由过去的口头“灌输式”教学走向了网络和电子资源“灌输式”教学,尽管教学效率得到明显提高,但教师却摒弃了像传统教学中讲解+板书的教学形式;教师乏味地翻动教学片,学生机械地记录,师生之间缺乏有效的互动,这样,学生学习效果并没有明显提高。所以,课堂教学信息化依然还需要更加有效的手段,交互式电子白板就是针对这类型问题而提出,继而快速发展成为一种课堂教育信息化的主流技术。

一、交互式电子白板促进教学的理论基础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强调学习者的主体作用,认为学习是一个学习者主动探索、进行知识建构的过程,强调教学过程中情境的创设,强调资源对意义建构的重要性。交互式电子白板的资源管理是可视化的、开放的,它能够使教师在教学中有更好地教学设计,可以充分联系学生的想法和反馈,设计关联性的教学情境和教学模式,增加课堂上的交流和互动,以学生为中心,逐步构建出完整的知识体系。

(二)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在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下,学习被认为是刺激和反应的联结。将外界环境作为刺激,学习的过程就是学习者对于外界刺激所作出的反应。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要求教师为学习者创造出一种合适的环境,利用环境来影响学生的反应,并使学生做出最正确反应,以达到学习的效果。交互式白板不仅可以像板书一样记录,还具有回放的功能,通过交互式白板记录学习者的学习过程,并在不同的场合、时间回放该过程,这对于学习者来说就是一种重复性的刺激信息,学习者在这样的学习活动中,实现了对知识的预习、复习以及不断的重复强化,无形中实现了刺激与反应的联结,进而达成学习目标。

(三)结构主义教学理论

结构主义教学理论认为,人的认知过程就是一个结构连续的组织与再组织的过程,这个过程是连续进行的,却造成了不连续的、阶段性的结果;虽然结果不连续,但每一个阶段却又是按固定顺序出现,具体什么时候出现,又因个人差异以及环境差异而有所不同,而这些主要不同与个体年龄无太多关联,大多还是因为每个人的认知方式存在很大的差异。交互式电子白板可以将信息聚合,便于学习者发现信息之间的关联性,从而完善知识体系结构,促进学习者对知识的构建。

(四)基于神经科学以及脑科学的学习机理

基于神经科学以及脑科学的学习机理主要有以下一些内容:人的大脑就是一个并行处理器,它可以同时掌控多个活动;这些活动中,学习就是人天生要寻求事物意义的生理活动;在整个寻求过程中,模仿是最主要的手段;人的大脑对认知同时进行着整体的和局部的加工,所以,学习是在有意和无意的过程中同时进行的;对于人的记忆,也分为两种,空间记忆和死记硬背,那些自然的,嵌入空间的事物,人的理解和记忆也是最快的;在所有的学习活动中,挑战促进学习,威胁抑制学习;另外最主要的是,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独特大脑。故而,基于神经科学和脑科学的学习机理意在设计一种沉浸式的学习模式、让学习这在轻松自在的环境下,通过大脑主动加工知识。交互式电子白板的学习活动设计就是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与白板进行操作互动,模仿各种操作,营造一种轻松自觉的学习环境,让学习者完全沉浸,主动加工信息,进而无形中获取知识。

(五)多元智能理论

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他认为人们可以用至少7种方式了解世界,而每种方式都对应了人们要解决问题的一种技能。加德纳定义这几种技能,分别是逻辑数理技能、身体运动技能、视觉空间技能、语言技能、音乐技能、自我认识技能和人际技能。传统的教学过于逻辑数理技能和语言技能,忽略了其他方面的发展。基于学习活动的教学设计则要求各方面技能更加均衡发展,综合更多的技能训练,比如音乐演出、合作学习、反思、角色扮演、形象化等,以此来促进学生的学习。与此同时,教学评价的方法也要求更加全面。交互式电子白板的提供了信息采集、再生资源的管理与收集、能更好的支持知识构建,让学习者学习训练更加全面,同时完善的评价机制也能更好的促进教学设计。

二、交互式电子白板的优势

交互式电子白板是融合了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与通信技术的智能人、机交互平台,教师在白板的操作通过电磁反馈到计算机,再投影到白板,实现人、机的信息快速交换。它的很多功能和特点,使它在教学中能够发挥出传统课堂板书教学无法比拟的教学效果。

(一)方便教学,极大丰富了教学资源和知识

在传统课件授课的过程中,教师机械的向学生展示课件,在授课环节学生无法积极主动的参与。在交互式电子白板授课过程中,教师只要点击需要的工具图标,就可以实现想要的操作,并且交互式白板自身也为教师提供了类型黑白的书写区域,继承了传统教学习惯,为教师使用白板有了更好的过度。而电子版本与各类软件的兼容性良好,其自带的资源库可供教师学生自由选择。

(二)增进互动,极大促进了多样化教学形式

传统的多媒体课件以教学资料演示为主,课件内容必须预先设计好,结构固定,仅有的操作知识乏味的切换,没法进行标识和更改,学生的参与程度很低。相比而言,交互式电子白板具有高度的灵活性,教师可以根据需求从丰富的素材库实时调用素材,同时对各种素材进行各种编辑、组织与管理,增加了课程的多样性,也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促进师生互动,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以及想象力,更加有利于学习者对于知识的构建,使学习更加高效。

(三)强化重点,突破难点教学内容

交互式电子白板中具有一些实用性工具,例如缩小、放大、聚光灯、批注、捕捉屏幕等工具,可以有针对地对内容进行标识、展示、记录。白板幕布的遮蔽显示功能可以像考试一样刺激学生思考,从而使知识记忆更加深刻,丰富学生的联想。合理有效的利用白板的这些功能,大大丰富了教学手段,也使学生对于重点、难点问题有了更加深刻的记忆。

(四)及时反馈,合理调控课堂教学

交互式电子白板具有电子投票器,课堂上就可以设计选择题,计算机可以方便的统计出结果,根据结果,教师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的情况,便于教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同时,电子版本自带的一些有趣的奖励策略,也可以极大地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全程记录,促进教学改进

交互式电子白板对于授课过程可以有完整的记录,对于教师以后对教学的改进有很大的参考作用,同时也能形成系统的教学模式。对于学习者巩固知识也有很大的作用,加深学习者对于知识的印像。

三、交互式电子白板课堂教学的应用评价

虽然交互式电子白板能够极大地增进学生学习的兴趣,丰富教学内容,但电子白板在使用的过程中依然存在一定问题。

(一)教师对电子白板功能使用有限

电子白板作为教育信息化发展的优秀成果,在中小学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认可,但与此同时也对教师课件资源建设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有中小学教师对电子白板应用技能熟练程度不够,这主要是由于电子白板的相关培训不到位或培训层次较浅,任何一种新的媒体技术都需要足够的时间来熟悉,同时由于电子白板并不是独立的,它需要与其他教学软件相互配合,共同完成课堂教学任务,因此对教师的要求较高,不利于提起教师应用的积极性。

(二)教学理念与电子白板脱节

由于教师更为熟悉的是投影+计算机模式的课件教学形式,虽然教学硬件已经升级到交互性更强的电子白板,部分教师依然将其只是作为投影工具使用,并未充分挖掘出电子白板自身的功能优势。

(三)电子白板教学素材资源滞后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高效的完成教学任务就必须有丰富的资源库。但是现有中小学资源库的建设还远远不够,电子白板软件内置的资源库较为简单单一,需要教师能够有效地利用互联网络搜集、整理和存储教学素材资源,各个学校尚未建立起较为完备丰富的教学资源库,因此容易造成教学资源的短缺,从而影响电子白板功能的最大化。

(四)电子白板教学评价体系不健全

电子白板教学作为新型教学模式,如何量化评价电子白板的课堂教学效果仍是一个难题。现有的教学评价多基于师生互评、师师互评、生生互评的形式,对课堂教学效果进行过程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评价的指标体系也依据不同的学科内容建立各自的教学评价表,并且教学评价更多的是采用定性的评价指标,指标的选取与教师息息相关。如何更为科学地采用量化的教学评价形式是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不断进行摸索。

四、结束语

尽管目前交互式电子白板应用还存在着不足之处,但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电子白板的普及,交互式电子白板的潜力和优势一定会得以体现。相应的基于交互电子白板的教学应用、教学设计研究,如基于电子白板的探究式学习、协作学习、研究性学习等,基于电子白板的混合式教学的研究等,也将逐步成为教学媒体与技术应用研究和基础教育信息化研究的新热点,并将进一步走向深入。未来基于电子白板的教学软件开发、教学资源开发也将成为重要的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1]丁兴富,蒋国珍.白板终将替代黑板成为课堂教学的主流技术――革新课堂教与学的新生代技术(2)[J].电化教育研究,2005,(5):21-26.

[2]孙倩,李崎颖.建构主义观下交互电子白板在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基础教育,2011,(8):58-61.

[3][美]约翰・布鲁德斯・华生.行为主义[M].李维,译.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

[4][[瑞士]皮亚杰.结构主义[M].商务印书馆,1984.

上一篇:老龄化社会背景下社区护理教育探索 下一篇:高级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体系的探索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