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辅导员培训现状及课程体系构建

时间:2022-10-16 03:48:57

高校辅导员培训现状及课程体系构建

摘 要:开展辅导员培训是促进辅导员队伍可持续发展、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水平的内在需求。高校辅导员的培训目前存在培训的目标体系不够明晰,培训层级不够完善,培训内容不够完备等问题。应进一步明确培训的目标:在《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基础上,推进和优化辅导员培训工作的完善培训政策和制度保障,利用信息化手段拓宽辅导员培训渠道,以促进辅导员队伍向职业化、专业化发展,实现辅导员工作从自发性、经验型向自觉性、科学型的转变。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培训;思想政治教育;培训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6)05-0272-02

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具有教师和管理人员双重省份,大力开展辅导员培训工作,是全面提升辅导员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进一步加强辅导员职业道德建设的重要手段。我们国家历来高度重视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2014年教育部颁布的《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教思政[201412号))与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培训规划(2013-2017年)》(教党[2013]9号)作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纲领性文件,为新时期高校辅导员培训工作指引了方向。但是,《培训规划》建立的培训体系仍然是基础性的,在实施过程中出现出的诸多问题,影响和制约了培训的针对性、实效性,离达成辅导员职业化发展、专业化培养的培训目标还相距甚远。为实现高校辅导员“三化”的培养目标,辅导员培训工作需要立足于实际,不断跟踪和研判学生工作发展趋势以及辅导员职业发展的多样化需求。为达到《辅导员培训规划》中要求的“到2017年,基本形成适应高等教育发展需要、符合辅导员成长成才规律、规范科学的培训机制,基本构建起内容完善、形式多样、科学合理的培训体系”目标,必须了解当前高校辅导员培训成效,充分把握薄弱环节,紧密结合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要求,突破制约辅导员培训质量提升的瓶颈,推动辅导员队伍的科学发展,进而探求基于辅导员职业化发展的更加合理的培训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目前高校辅导员培训体系存在的现状

(一)培训的内容体系不够完整

社会思想的多元和学生成长成才的复杂性,给辅导员工作带来了全方位的挑战。目前多数培训尚未完全做到关注辅导员个体在不同职业发展阶段的内在需求,培训体系存在务虚重于实务,专业类培训内容不成系统的问题,培训内容因缺乏系统的教材,导致被讲授的内容专业性和深度都不够。培训内容缺乏针对性。基本上主体内容是国家、部门和学校的文件、政策及规章制度,而对于核心内容的专业知识、岗位技能要求的培训针对性不强。存在重工作导向轻学术探究和素养培训;着重知识传授轻能力训练;重补偿性培训轻系统性培训等现象。内容体系服从、服务目标体系的契合度不高,培训效果受到限制。

(二)培训的目标体系不够清晰

《培训规划》在指导思想里提出要“努力造就一支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辅导员队伍;”在主要任务谈及辅导员攻读学位计划时提出“鼓励和支持一批骨干辅导员攻读相关学位和业务进修,长期从事辅导员工作,向专业化、职业化方向发展。”此提法不是较为明确,缺少辅导员整体队伍建设和辅导员个体发展的系统考虑;缺少培训总体目标和分层级目标的系统考虑;目标的过于简单和抽象,导向过于模糊,目标实现途径存在盲目性和随意性的特点,易存在培训效果不理想的结果。

(三)培训的方式不够灵活

现有的培训方式是理论重于实践,实践类培训形式难于推行。随着近年来高校不断进行生源扩招,随之而来的是对辅导员需求的大幅提升,辅导员队伍规模的日益增大,给培训工作带来了诸多困扰。目前,在培训方式上,多数还是以讲授式为主,而诸如“训练式”、“开放式”的培训方式却很少。实践培训更是无从谈起,使得培训达不到预期效果。

(四)培训的评价体系不够健全

建立辅导员培训评价监控体系是保证辅导员培训真正收到实效的重要手段。然而,从目前培训情况看,全国培训研修基地在辅导员培训工作中起着关键作用,但因为缺少建设标准和评价体系,缺少监督,评估性验收工作相对滞后,建设和培训质量得不到切实保证。教育主管机构确立的培训高校,由于没有形成检查评估落实和监督机制,具体培训情况也差强人意,没有真正发挥主体作用。

(五)培训规划缺乏长远意识

目前的省级辅导员培训由上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牵头组织,各高校属于由上而下的指令性参与,而校内培训在安排上随机性强,对现有辅导员工作能力以及对应的培训安排缺少全局把握,缺少量体裁衣式的培训设计。宏观上尚未按照《辅导员培训规划》作出整体部署,培训在促进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进程中的作用尚未完全发挥,“为了培训而培训”的情况仍然存在。

二、构建高校辅导员培训体系的作用

辅导员培训有利于帮助辅导员构建个人的职业规划,最终实现辅导员的职业化、专业化和专家化。辅导员的工作性质比较稳定,希望在学校中有晋升和发展的机会,这就需要不断学习。辅导员同时作为学校的管理干部,担负了成长成才的责任,“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必须要有一桶水”,因此培训对他们能力提升更为重要。通过培训可以使他们视野更加开阔、知识面得到增长、管理和服务水平得到提升。当前,高校辅导员面对的学生数量较大,工作难度较大,事务性工作重复,这容易使辅导员产生浮躁情绪,不利于辅导员队伍的稳定。通过对辅导员培训,可以让他们更清楚的认知自我,并且发现和了解自己的职业兴趣和职业专长,从而形成自已长期的职业规划和开发计划。从这个角度来看,培训本身就是一种重要的激励方式。

三、辅导员培训课程体系的构建

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24号令)指出:“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建立辅导员培训和研修基地,承担所在区域内高等学校辅导员的岗前培训、日常培训和骨干培训”。可将辅导员培训划分为辅导员的上岗资格培训、辅导员的日常专题培训和辅导员的高级研修三大类。此外,根据培训实施主体的不同,辅导员培训还可以分为学校内部培训、省级主管部门(省教育厅、省人社厅等)培训和国家培训三个层次。不同培训实施主体、培训对象以及培训内容的组合,可以形成不同的培训课程体系。(见图)

关于辅导员培训的内容,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24号令)指出要“对辅导员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事政治、管理学、教育学、社会学和心理学以及就业创业指导、学生事务管理等方面的专业化辅导与培训”因此可将培训内容分为思政理论教育、专业能力提升、职业能力培养三大类,其中思政理论教育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形势与政策(含近年来党的方针、政策、路线,尤其是十以来的重要论述等)两部分;专业能力提升包括职业道德能力提升、思政教育专业素质提升、科学文化素质提升三部分;职业能力培养包括思政教育基本能力、大学生党建工作、学生事务管理、心理健康教育、职业生涯规划、学科竞赛(活动)指导和新媒体运用六部分。

同时,在培训对象上,除了面向全体辅导员共性培训外,还应开展上述十个模块的专题性培训。

高校辅导员担负着学生思想政治引导、学生学习生活指导、学生心理健康辅导和学生日常事务管理等方面的重要角色,辅导员队伍建设和素质提高既是高校思政敦育长期发展的战略任务,又是紧迫的现实任务。高校教育主管部门和学生工作队伍都应该充分认识新形势下辅导员培训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在辅导员培训上多投入成本,多投入关怀,上下一条心地提高工作实效。高校也要在辅导员培训上敢于突破常规,积极整合资源,提高时效性,把高校辅导员真正打造成为一支“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高素质队伍。

参考文献:

〔1〕崔铭,孙玉.高校辅导员培训:现状、困境及推进模式研究[J].保定学院学报,2015(5).

〔2〕余国升.基于职业化发展的高校辅导员培训体系再构[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3(8).

〔3〕陈勇,朱平.高校辅导员培训课程体系探究―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视角[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5(4).

〔4〕赵海荣.高校辅导员培训现状及对策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4(10).

〔5〕吴玲娜.高校辅导员培训优化研究[J].出国与就业.

上一篇:日子里的黄河 下一篇:浅谈如何在中学语文作业批改中渗透人文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