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地方院校研究生培养问题浅析

时间:2022-10-16 03:37:52

【前言】新时期地方院校研究生培养问题浅析由文秘帮小编整理而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一)生源和师资队伍质量有待提高 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的扩大,为了完成招生名额,.有的地方院校放宽了入学考试专业课程的标准。此外,有的院校不得不调剂大量第二志愿生源,使得生源质量有所下滑。另一方面,研究生的增长速度远远大于指导教师的增长速度.现有导师数...

新时期地方院校研究生培养问题浅析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地方院校研究生培养中存在的问题,探究地方院校研究生培养的改革策略,以促进地方院校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提高,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与特色,适应和服务地方社会发展。

【关键词】地方院校;研究生;培养

研究生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推动社会发展、经济增长和科技进步中发挥着愈发重要的作用。随着高等教育的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发展,在研究生培养方面地方院校也得到了历史性的发展,研究生招生规模不断扩大,承担起了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层次人才的任务。但大多数地方高校在现行的教育评价评估中明显处于劣势,并且出现了地方院校特色弱化、办学趋同的趋势的现象。加快了地方院校的发展,是我国完善高校布局结构,使我国从高等教育与人力资源大国向高等教育与人力资源强国转变的必由之路。尤其在当前创设“双一流”背景下,地方高校不应“置身事外”“隔岸观火”,而应该充分挖掘自身优势、洞察机遇,密切结合院校的传统与特色,找准自身定位,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

一、地方院校研究生培养教育面临的问题

研究生教育中,地方院校遇到了与部属院校相比更多的困难和问题,如地方院校所获得的经费投入不够充足、优秀人才流失、生源质量不高等。在众多的地方院校中也存在着不平衡发展的情况,甚至是实力相差悬殊的情况。地方高校之间的区域差异日益明显,中西部欠发达地区高校与东部高校相比,各方面差距很大。

(一)生源和师资队伍质量有待提高

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的扩大,为了完成招生名额,.有的地方院校放宽了入学考试专业课程的标准。此外,有的院校不得不调剂大量第二志愿生源,使得生源质量有所下滑。另一方面,研究生的增长速度远远大于指导教师的增长速度.现有导师数量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研究生数量的需要。有的地方院校为尽量满足研究生培养的需要,降低了导师的遴选标准。地方院校的办学条件和薪酬待遇与重点大学仍存在一定差距,难以吸引高水平的人才,人才流失现象比较严重尤其是中西部偏远地区更是遇到发展困难。

(二)培养目标与模式有待改进

地方院校大多以本科生培养为主,多为要求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本学科、专业必须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掌握本专业必要的基本技能、方法和相关知识,而研究生培养要求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独立担任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培养目标不同,本科培养模式不适合研究生人才培养。有许多地方院校在创新研究生教育培养模式的过程中存在“结构趋同化”倾向。盲目模仿重点大学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势必导致人才培养的雷同。致力于学术型人才的培养。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在不问地区和行业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这要求地方院校必须根据当地实际需要和自身条件。确定符合自身特点的研究生培养模式。但是为数不少的地方院校为提高“学术性”的知名度.对培养学术型研究生趋之若鹜,而对培养应用型、复合型研究生则缺乏应有的重视。学科、专业设置的趋同。主要表现在功利性强.专业和课程设置趋向实用化,在学科、专业设置和建设上不是具体分析自身的基础和条件.无法形成自己的研究生培B优势和特色。

(三)教学质量和科研条件有待提高

地方院校硕士研究生课程内容陈旧,无法满足学生扩展专业知识的需要。有的新申请的硕士学位点其课程体系不完善,跨学科课程开设少,课程不能反应学科前沿理论。选修课程可选内容不多。课程考核不严格,学生很少有课程学习的压力。另外,地方院校硕士研究生教育在学科建设上没有紧密结合地方发展的需要,不能很好地突出自身的地方性特色。地方院校科研力量较弱,学生参与少,科研氛围不浓,科研很少与地方社会需求相结合。由于地域限制,地方院校所能获得的国家支持是有限的,地方院校的科研条件远远不如部委院校,一些地方院校的老师也很难申请到国家级的重点课题,所以地方院校科研氛围不浓。然而,地方院校并不缺乏科研项目,一些地方社会的企事业单位很需要地方院校的科研支撑,可是地方院校与当地企业合作并不广泛。

二、地方院校研究生培养教育改革途径

(一)合理定位人才培养目标

对于明确地方院校硕士研究生教育方向、确定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以及组织和管理教育活动起着决定的指导作用。面向地方准确定位,以职业发展为导向,以培养应用型、技术型人才为主体。地方院校硕士研究生教育是面向地方为地方服务的,它担负着为地方社会培养高层次专业人才的责任。随着经济的发展,目前地方社会迫切需要一些综合素质高、实践能力强的高级技术、管理等方面的高层次应用型、技术型人才。随着社会对高层次人才需求的多样化和大学的分层,研究生培养目标也应呈现多样化。因此,地方院校在培养目标的制定上,应考虑地方社会的需求,以培养高层次应用型、技术型人才为主体,改变盲目攀比,一味追求高层次的培养目标的现象。创新高校与行业企业联合、产学研合作培养人才的机制,积极吸引和拓展校外教育资源的融入,与校外企业共建一批研究生创新实践基地,切实提升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符合国家和地方经济发展需要的高级专门人才、复合型人才和具有开拓能力与领导潜质的拔尖创新人才。

(二)拓展生源,提高生源质量

改革地方院校硕士研究生报考资格,保证生源质量。报考动机的要求:报考者应对所报专业有着强烈的爱好,具有学习的内在动力,对科学有着不懈的追求,从思想上明确读研的目的,从而在根源上保证生源质量。基本知识与能力的要求:学历与平时成绩并重。报考者应达到国家规定的基本学历要求,同时地方院校可以灵活选拔,对于那些本校特色学科专业的报考者,采用弹性化机制,除了考查考生的学历外,更应注重考生在专业发展方面的潜力,达到人才选拔标准的多样化。加强推免工作,通过校际之间、校内各院校之间的推免,吸引本校和外校优秀生源,提高生源的质量。

(三)发挥地方优势,加强导师队伍建设

实现导师来源多元化,建立弹性导师选拔及聘任制度。根据不同学科专业的发展要求,在相关企业、其他院系和其他学校聘请导师。采取灵活的机制吸引地方高校所在区域的政府机构以及企事业单位等具有相当学术水平的科研、行政人员及高级技术人员充实到导师队伍中来。同时要制定相关制度,促进地方院校科研氛围的加强,鼓励校内导师到企业拿课题,把企业符合导师资质的优秀人才聘请为学校导师,注重培养应用性、开发型的学科带头人。

(四)加强特色课程建设和应用性研究

加强学科体系的建设,突出课程的地方特色。地方院校研究生学科体系的建设,既要考虑给与学生学科专业所需的理论基础和专业知识基础,也要考虑给与学生较强的实践性、职业性的知识;既要借鉴国内外同类学科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经验,又要结合地方需求和院校本身的实力进行创新,突出学科的地方特色,注重不断吸收新的科技成果,缩短科学新成果与课程内容之间的距离。加强培养研究生综合素质和跨学科能力的选修课程建设使学生了解学术前沿知识,为知识的创新、理论的应用打下牢固的基础。在科研上,地方院校应结合地方经济发展需求加强应用性研究,积极与地方企事业合作,拓展课题来源。

教育全球化和国际化是一个基本的趋势。加强国际间的高等人才合作交流,是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专业技术人才的重要途径和手段,也是适应全球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在大环境下,地方高校更应重视国际间的研究生教育合作,尤其是与国外高等对口院校开展交流与合作,借鉴和吸取他国的教育经验。

参考文献:

[1]房正宏,牛向阳.地方高校研究生教育改革的路径选择[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5,(03):22-26

[2]肖M.地方高校研究生教育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3

[3]邱洪斌.树立科学质量观 构建地方高校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3,(03):27-31

[4]李素芹.地方高校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制度障碍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

上一篇:构成艺术在视觉传达专业教学中的研究 下一篇:基于神经网络的高校青年教师周转公寓租金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