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妙设问,激发学生欣赏的兴趣

时间:2022-10-16 12:06:45

巧妙设问,激发学生欣赏的兴趣

摘 要:美术“欣赏·评述”领域的教学首先要特别注意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欣赏和评述的活动中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明确学习的目的,克服以往以教师讲述为主的弊端,积极探索教学方式的多样化,着重培养学生的欣赏和评述的兴趣和能力,引导学生学会多角度欣赏美术作品,使欣赏从视觉的直观层面上升到理性分析的层面。

关键词:设问;欣赏;兴趣

美术“欣赏·评述”领域的教学,教师应注重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努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着重培养其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学会从多角度欣赏美术作品。但是,在现实的教学中,大多数学生对欣赏课认识不足,他们往往认为“欣赏”无非就是“看看”。面对如此现状,教师该怎么办呢?

美国的费德门教授认为美术欣赏的程序是:描述、分析、解释、评价。这个程序能够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分析美术作品,给学生创造了一个主动探索的机会。这几年,经过对《美术课程标准》的仔细研读、领会和对教学经验的总结,我把美术欣赏的程序简单地转换为四个通俗的问题。下面,我就欣赏过程作一介绍。

一、你对作品的第一感觉如何

艺术欣赏活动是一个审美再创造的活动,在整个欣赏过程中,人们的审美是始终存在的,是审美感应、审美认识由粗浅的直觉到感悟底蕴、精神升华的推进过程。艺术欣赏的“直觉反应”是面对艺术作品时,欣赏者对艺术作品注意后未加思索而得到的一种审美初感。

面对一件艺术作品,教师可以要求学生从感官可感受到的层面作为描述的开始,力求让学生抓住面对作品的瞬间的触动,保持对作品的新鲜性和敏锐性,用一个比较简单的词汇来描绘对作品的直观感受。如:欣赏出土于四川成都的东汉《击鼓说唱俑》,我先设法激起学生的欣赏兴趣,让学生用一个比较准确的词来描绘对这件艺术作品的第一感觉,学生们表现出极大的兴趣,有的说欢快,有的说幽默,有的说滑稽,有的说手舞足蹈,有的说眉开眼笑,有的说憨态可掬等;在欣赏国画大师齐白石的《群虾》时,学生更是赞不绝口:逼真、生动、活泼、栩栩如生、惟妙惟肖、晶莹剔透等。对学生的第一感觉,教师要及时地给予肯定、赞许。经常进行这样的训练,能有效提高学生对美术作品的直观判断能力,也能有效地激起学生赏析美术作品的积极性。

二、作者是如何让你有这种感觉的

要把艺术欣赏引向深入,在直觉反应后紧接着必须进入至关重要的审美体验阶段。这一阶段,教师要引导学生探讨美术作品运用的材料、技法及其特性,探讨作品中的色彩、形状、线条、肌理,分析部分与部分、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关系,探讨作品的构成原理,探讨作品之风格等。通过对美术作品的深入分析,学生们就能够理解作者的表达意图,体会其思想感情,懂得作者的每一笔颜色、每一根线条都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是和作品的主题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当然,在欣赏教学中并不是对每件美术作品都要面面俱到,而是要有所取舍、有重点地引导学生去赏析。比如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教师要重点引导学生从巧妙的构图和对人物的丰富刻画来赏析。再如梵·高的《星空》,重点欣赏作品的绘画技法,体会点状用笔的动感,感受夸张的手法,欣赏画面在流动的感觉,从而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作品在表达什么意义

如果说审美体验在艺术欣赏过程中是情感的奔流高潮,那么精神升华阶段,便是情感升华的进一步提升,是欣赏者的高度感悟。

任何一件艺术作品总蕴涵着某种意义。教师要引导学生探讨作品产生时的背景要素与作品的关系,作者的个性、思想、艺术观与作品的关系,探讨作品的内涵等,引导学生理解作品的主题、意义。《奔马图》是徐悲鸿1941年所作,当时的抗日战争处在最艰难的时期,只有了解了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学生才能真正感受到徐悲鸿以奔马来表达对胜利的渴望和号召人民战胜强敌的决心,才能体会到作品给人以极大的力量和艺术感染力。《伏尔加河上的纤夫》是19世纪70年代俄国画家列宾的作品。当时,俄国的劳动人民正处在沙皇的黑暗统治和资本家的残酷剥削之下,过着非人的生活,了解了这些当时的社会背景,学生才能领悟作品的主题,才能产生对沙皇、资本家的憎恨和对广大贫苦劳动人民的同情。

四、这幅作品你喜欢吗

这一欣赏阶段实质是要求学生对美术作品的评价,是表达对美术作品的整体看法。这种评价是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可以让学生很简单地表示是否喜欢,并述其理由。教师可以进行必要的引导,但绝不能将自己的观点强加于学生,这样才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在欣赏徐悲鸿的《奔马图》后,我常常这样问学生:这幅作品你喜欢吗,如果你有这幅画你会把它放在家里的什么地方?有的学生说,我会把它挂在书房,因为这幅画会时时刻刻鼓舞着我发奋努力,顽强拼搏;有的学生说,我会好好地收藏,当我失意的时候,拿出来看看,它会让我振作精神,迎难而上……经常进行类似的训练,有利于张扬学生个性,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价值观。

在艺术欣赏活动中,学生是学习主体,教师只是起引导的作用,教师不能以自己的讲述代替学生的独立思考,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采取多种学习方式,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激发他们欣赏的兴趣。

在美术欣赏、评述活动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起引导的作用,教师不能以自己的讲述代替学生的独立思考,而是要运用各种有效手段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采取多种学习方式,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激发他们进行美术欣赏、评述的兴趣。

总之,教育的目的是对人的培养和塑造,在经济、科技、文化不断高速发展的今天,对于教育来说,也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在今后的美术“欣赏·评述”教学活动中,我们要注重激发、培养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我们要不断总结经验,转变教学观念,与时俱进,不断探索,勇于创新,精心培育全面发展的新一代。

参考文献:

[1]尹少淳.美术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丁涛.艺术概论[M].沈阳:辽宁美术出版社,2001.

(邳州市碾庄中学)

上一篇:五年制高职护理专业班主任工作探析 下一篇:孔子“有教无类”教育思想的现代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