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钱币博物馆馆藏珍品介绍

时间:2022-10-16 11:39:14

新疆钱币博物馆馆藏珍品介绍

新疆钱币博物馆收藏有许多珍贵和重要的新疆钱币,丰富而独特。在此,我们列举部分馆藏珍品,引领读者从钱币故事中了解历史中的新疆,领略独特的新疆钱币文化。

和阗马钱

走进新疆钱币陈列馆“新疆本地自铸货币”部分,我们首先看到的是“和阗马钱”。

和阗马钱又叫汉二体钱,因主要发现于新疆和田地区、钱币上有马的图案而得名(还有非常少的骆驼图案的钱币),是公元1~3世纪古代新疆和田地区打制的一种地方货币。其品种可分为大钱和小钱两种类型,圆形无孔,无廓,红铜质。正面有汉字,汉字为篆书,大钱上的汉字为“重廿四铢铜钱”,小钱上的汉字为“六铢钱”(见图一)。背面中央是一匹马或骆驼形图案,四周为卢文,其意为“大王”、“王中王”或“众王之王”。

和阗马钱是目前已知新疆地区历史上最早的自铸货币,因为钱币上的文字和图形,既能和当时的中原五铢钱进行兑换,也能和当时流行于中亚地区的源自希腊的德拉克马和四德拉克马货币进行兑换,具有东西方货币文化交融的显著特点,是当时名副其实的“世界货币”。

高昌吉利钱

高昌吉利为圆形方孔铜钱,为浇铸而成。正面为汉字隶书“高昌吉利”四字旋读,背面无文(见图二)。钱体大而厚重,文字古朴,制作精良。

根据学者对吐鲁番出土高昌吉利钱、墓志史料,以及对历史资料的综合研究,判断高昌吉利钱铸造时间应在唐贞观二年至贞观十四年(628年~640年)之间,由高昌国(今吐鲁番地区)的高昌王文泰铸造。一般认为此钱属于纪念币性质的吉语钱,用于赏赐与馈赠,但也有研究者认为此钱也是行用钱。由于发现数量极其稀少,且制作精美,特别受收藏爱好者的喜爱和追捧。

乾隆通宝叶尔羌局红钱

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清政府平定准噶尔汗国,重新统一了新疆,统一新疆币制事宜被提上了日程。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清军定边将军兆惠秉承乾隆旨意,收缴并销毁准噶尔普尔钱,同时熔毁部分废炮,并以此为原料,在叶尔羌地铸造了乾隆通宝方孔铜钱。此铜钱面为“乾隆通宝”四个汉字,背面为满、维文字样,意为叶尔羌。初期铸造的乾隆通宝背满文写做“叶尔奇木”,后来满文改为“叶尔羌”(见图三)。

因此钱是用纯净红铜制成(此后新疆铸造的清朝各年号铜钱均是用纯红铜铸造),色泽红润,习惯上称之为红钱,当地民众则称之为“普尔”或“雅尔马克”(铜币之意)。这样,这种用纯净红铜制成、具有地方特色的清朝新疆铜钱,就有了以后泉界普遍认可的名称――新疆红钱。

但此钱最重要的意义在于,经历了六七百年属于中亚货币体系(自铸货币是打压制成)的新疆地区,由于乾隆通宝圆形方孔铜钱在叶尔羌的诞生,新疆的货币制度终于又重新与内地开始统一。

建省纪念币

清朝光绪年间的新疆红钱数量较多,且品种版式较杂。其中有一种新疆红钱值得向读者重点介绍。

光绪初年,清军将领左宗棠率军驱逐浩罕汗国阿古柏匪帮,又从沙俄手中收回伊犁,新疆再次被收复,随即向朝廷奏请在新疆全面实行郡县制度,清政府于光绪八年(1882年)十一月十五日批准。九年(1883年),新疆全面筹建建省。十年(1884年),新疆正式建省。

新疆建省是新疆地区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当时南疆最重要的两大铸钱局库车局和阿克苏局在光绪九年(1883年),为表示庆祝都特别铸造了纪念建省的红钱。其中,库车局铸造了正面为“光绪通宝”,背面穿上为“九年”,穿下为“十”,穿左右满维文的红钱(见图四1),有两种版式。阿克苏局铸造了正面为“乾隆通宝”,背面穿上为“九”,穿下无文,穿左右满维文的红钱(见图四2)。用乾隆年号,主要是恪遵当年乾隆钱要在新疆永远通用的定例,其实还是光绪年间的补铸钱。

三体文“光绪银元”

新疆钱币博物馆有一种三体文银元,很有意思。

19世纪中后期,广东率先铸造了仿西式机制币的“光绪元宝”系列银元,从此,全国各省纷纷效仿,引进西方技术铸造机制币。

光绪十五年(1889年),新疆巡抚魏光焘也开始仿照东南沿海各省,在迪化银元局铸造了一种新疆近代新式银元。这种银元正面采用三种文字(汉、满、维)竖写,为“光绪银元×钱”六个字,背面为一条蟠龙图案。有五钱、三钱和二钱三种面值。但目前实物只发现五钱和三钱,极其罕见(见图五)。

大家看到的这枚银币有一个洞眼,这是因为当时新疆的维族百姓有把银币当做纽扣或项链的习俗,经常把银币焊个扣眼,或打眼穿挂,所以这枚珍贵的银币“不幸”成为了牺牲品。

新疆的这种仿内地银元是土质机具打制的,文字设计和摆放、背面奇特的龙纹图案与内地标准龙洋都不一样,有非常强的地方特色。但这是新疆在全国最早自行设计铸造的圆形龙洋系列币,成为新疆银元开始仿照内地龙洋背铸龙纹图案的嚆矢。

迪化饷银银币

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五月,新疆布政使王树楠利用前任新疆巡抚从内地引进的先进机器,在迪化水磨沟机器局开始铸造机制银币,这种机制币由于主要是给军队发饷用的,所以称之为“饷银”。这也是新疆首次正式使用的机制币。

第二年,新疆还铸造了饷金金币,但因饷金金币铸造精美,且铸额较少,多被商人兑去储藏起来,市面上使用和流通的就多为饷银银币。

新疆机制饷银银币正面与内地机制币设计不同,不是“光绪元宝”、“大清银币”等字样,而是“饷银一两”或“饷银×钱”等四个汉字,并配有相应的维文(也有无维文的),清末民初都有铸造。面值有一两、五钱、四钱、二钱、一钱五种,版式繁杂。其中,饷银五钱中背面有四只蝙蝠(见图六1)和单只蝙蝠(见图六2)的品种,根据汉字谐音,称之为“赐福”和“添福”,因数量稀少,且寓意吉祥,很受收藏者青睐。

老龙票

清光绪晚期,新疆也开始发行纸币。有一种新疆纸币“老龙票”值得介绍。

这种老龙票是新疆地区最早由省府发行的纸币。因纸币四周边框印有双龙戏珠图饰,故民间习惯称为老龙票,有大型、小型两种。大型老龙票是新疆布政使王树楠于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设立的新疆官钱总局发行,委托上海印制;小型老龙票系民国元年(1912年,时新疆巡抚袁大化尚未下台)新疆藩库为应急在迪化仿印的。这种老龙票只有红钱四百文一种,设计非常精美(见图七)。因为发行和流通时间较短,留存下来的很少,品相精致者更少。

狗娃子票

除了老龙票,新疆还发行过一种大龙票,是民国二年(1913年)新疆省财政司(厅)完全模仿前清老龙票面设计发行的一种民国纸币。狗娃子票是主币大龙票的辅币,面值为红钱一百文,由新疆省财政司(厅)发行。此票用道林纸乌鲁木齐彩色石印,正面两侧各有一个站立的绿色狮子图饰,因绘制粗劣,酷似哈巴狗,故民间戏称之为“狗娃子票”(见图八),非常有趣。

60亿元新疆省银行纸币

1949年起,中国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军队在中国人民摧枯拉朽般的打击下,迅速溃败,而在残余势力范围内,物价飞涨,民不聊生,出现了恶性通货膨胀。新疆因受法币及金圆券恶性贬值拖累,省银行发行的纸币也恶性贬值。到1949年5月10日,新疆省银行发行了面值达60亿元的纸币(见图九)。这是我国历史上面值最大的纸币,面值虽高,但币值却极低,60亿元在当时只能购买一盒火柴,需6000亿元才能兑换大洋1元,仅发行10天就遭遇新疆第二次币制改革,停止流通,被新发行的银元票收兑。

“关门币”

――新疆壹圆银币及银圆票

1949年5月20日,为摆脱困境,新疆实行第二次币制改革,恢复实行银本位制,即恢复银元流通,铸造新版银圆,发行可兑现的银圆票,按银圆票壹圆可兑换省币6000亿元的比例收兑省币。同时,割断同法币的联系,停止金圆券在新疆的流通。这次币制改革,铸造了面值壹圆的银币(见图十1),发行了从壹分到拾元等八种面值、九个品种(拾元两种)的银圆票纸币(见图十2)。

值得一提的是,壹圆银币是新疆银元中首次实行“废两改元”,也是最后一次在流通中使用。而壹圆银币和银圆票同时经历了新疆和平解放(1949年9月25日)。到1951年10月1日前,银圆票还被中央人民政府允许作为新疆地区暂时合法货币继续流通,但停止了兑现。壹圆银币从1949年5月起一直铸造到当年11月止,故这种银币又习惯被称为“49币”。这种“49币”和银元票又因是新疆本地最后自铸和发行的货币,被人称为新疆的“关门币”。(作者单位:新疆钱币博物馆)

上一篇:局长办事收钱成习惯 下一篇:B2B企业社会化营销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