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教师心理健康现状分析与对策

时间:2022-10-16 11:33:20

中职教师心理健康现状分析与对策

摘 要:中职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关系到中职学生的身心发展。本文分析了中职教师心理健康的现状,并针对问题探求对策,以期提高中职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

关键词:中职教师 心理健康 现状 对策

心理健康的概念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得到修正和完善。我国学者将“心理健康”概括为:有幸福感和安定感;身心的各种机能健康;符合社会生活的规范,自我的行为和情绪适应;具有自我实现的理想和能力;人格统一和调和;对环境能积极地适应,具有现实志向;有处理、调节人际关系的能力;具有应变、应急及从疾病或危机中恢复的能力。

当前,中职学校片面追求高就业率,强调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而忽略了人文素养的内化。中职学生暴露出了种种心理问题,这无疑是中职教师面临的严峻考验。然而,中职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状况如何呢?

一、中职教师心理健康现状

为了深入了解中职教师的心理健康现状,笔者曾做过一次问卷调查,调查对象为笔者所在学校在职教师,共发放问卷140份,收回有效问卷128份。调查内容包括中职教师的积极心理品质、工作幸福感指数和来源、心理健康水平、造成心理压力的主要因素、躯体化表现和减压方法,以及教师需求和希望等方面。调查结果显示,经常会出现焦虑、愤怒、抑郁、无助感、自卑等情绪的中职教师占调查对象的半数以上,约93.8%的人认为消极的情绪来自工作压力。当出现消极情绪时,除少部分人(约13.3%)会默默压抑外,67.2%的人会选择自我减压,减压方式仅限于运动或向家人倾诉,找专业人士求助者很少(约8.6%)。心理压力得不到科学合理的释放便会导致身体疾病,调查对象中有咽炎、疲劳、头疼、颈椎疼、腰背疼等症状的人占64.8%。以上说明中职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并不乐观。

二、中职教师心理健康现状的成因

1.工作幸福感指数不高

调查中,只有47人(约36.7%)在工作中获得幸福体验的经历,其幸福感主要来自学生的理解、领导的支持和工作待遇。很少或几乎没有工作幸福感的主要是教学一线教师,71.1%的教师认为自己没有得到客观评价和尊重,社会认可少、学生难管教、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职称晋级评优困难。这些都导致教师自信心不足、精神不振、工作热情日益消减。

2.对职业前景茫然无措,有压力无动力

教师期盼中职教育的春天,但深感心有余而力不足。中职学校入学门槛低,学生素质参差不齐。然而,学校对教师的各种考核与评价却是奖少罚多。教师面对工作中的困难和压力,缺乏持久的干劲儿。中职教师自我调适能力较差,负面情绪难以排遣,导致教师出现职业倦怠,身心俱疲。

3.生活单一,思维受限

中职教师的生活基本就是家和学校两点一线,工作占据了绝大部分时间和精力,交际圈除了学生就是同事,基本与社会脱节,业余生活单一。再加上工作成就感的缺失,使得中职教师自卑心理严重,逐渐疏远了同学和朋友,这些都不利于不良情绪的疏导。

三、对策和建议

中职教师的心理健康现状令人担忧,其对中职学生身心健康的影响不可忽视。中职教师的心理健康需要学校和个人的长期共同维护。具体建议如下。

1.学校方面

第一,学校管理应体现人文关怀。学校应多举办一些有意义的集体活动,既利于教师之间和谐相处,又能提高教师的集体荣u感,增强凝聚力。

第二,学校可以定期举办心理健康讲座,设立专业的心理咨询室。

第三,学校应建立健全公正合理的激励机制,多奖少罚,给予教师正向引导,形成良性竞争。

第四,学校可利用现有资源为教师开设兴趣班,例如书法班、音乐班、舞蹈班、手工班等。教师可以从中愉悦身心,有效释放工作中的负面情绪。

2.教师方面

第一,教师应正确认识自我,适度调整自我期望值。教师要学会运用积极的思维方式,换个角度考虑问题,淡化悲观情绪,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学生。

第二,教师应掌握一些心理保健知识,积极尝试心理调整方法,拓宽交际圈,多与他人交流。

(作者单位:衡水科技工程学校)

上一篇:技工院校职业指导课程体系构建思考 下一篇:让中国园艺重耀世界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