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有效?

时间:2022-10-16 11:10:44

“合作”=有效?

摘 要: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几十年来,教学的改革均以老师讲、学生听为主导。近十年来,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改革颇有成效,在促进学生之间共同提高、共同进步以及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方面起着很大的推动作用,也能帮助学生发现自我,认识自我,与他人和谐合作。然而现实中的小组合作学习也存在着一些阻碍,流于形式,使得小组合作难以取得突破性进展。结合数学课教学实践,就小组合作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使这种学习模式更为高效进行探讨。

关键词:小组合作学习;实效性;合作技巧

新课标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过分强调接受和掌握,制约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新思维。但是怎样的课堂才是高效课堂,怎样的合作才能充分发挥小组学习的有效性,我们不得不带着审视的目光来看看现今如火如荼的小组合作学习。

一、何谓“有效”

(一)学生主动学习

每一个学生都能主动发言,提出自己对知识的理解和存在的困惑,而不是小组中只有善于表达的或者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在发言,这样学生无论是在思维上还是语言表达的能力方面均能得到质的提高。

(二)重难点掌握扎实

学生在小组活动的过程中,可以提出自己学习上的盲点,小组成员间不一样的理解方式能够互相启发,促进彼此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另外,学习小组能够围绕教师预设的问题展开合作,对课堂重难点获得多角度的理解,融会贯通,触类旁通,对知识点的掌握灵活、深刻。

(三)能够举一反三

高效的小组合作学习,不仅要求学生对零散的知识有清晰透彻的理解,更要求他们能很好地构建知识框架,梳理知识体系。小组成员重视课堂合作环节,能够努力熟悉教材知识点,做到课余时间精心准备,在小组活动中不盲目,不无所事事,不被动听其他同学发言,同时能够提出自身对知识点的疑惑,真正做到有的放矢,通过积极参与,对知识点有进一步的理解。

(四)合作、交流、探究、总结以及反思的能力得到提升

学生在小组活动中,通过思维方式的锻炼、语言能力的表达以及责任感的培养,学会如何在集体协作中发挥作用,此为合作。而交流除了语言表达清晰,言简意赅,还应在其他同学表述观点时,给予积极的互动。探究是小组合作学习中常见的环节。我们知道小组活动不仅是知识掌握的途径,也是学习方法交流的一种有效方式。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互相探讨解题思路,相互借鉴学习方法,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总结反思是学习的一种延伸,对于提高学习成绩有显著效果。通过小组合作,学生能够对知识点进行梳理,对解题方法进行归纳,对疑惑盲点有进一步的理解和思考,对学习方法有一种改进,对不良习惯进行反思……最终,学生能够充分发挥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变原来的被动接受为主动需求,大大提高学习效率。

二、小组合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参与度不均衡

不少小组合作变成了个别学生的“表演秀”,这样的合作只是一种似是而非的合作,是一种“伪合作”。如此合作只是让大部分学生从原来被动地听老师说转变为被动地听同学说,并没有主动参与的意识。这种情况的发生虽然与学生个人的性格有关,但也受小组分组及小组长协调能力等因素影响。

(二)合作小组的分组和培训缺乏合理的规划

学习小组的分组一般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在分组伊始,各组的组员搭配都较为合理,分工也彼此明确,但是随着合作的不断进行,由于不同学生的个人能力及性格等因素的影响,小组成员的成长速度并不一致,应根据需要及时调整小组配置,并有计划针对小组长和组员进行合作培训,否则就容易出现优等生的思维代替全组思维,或是讨论过程中闲人频出,或是合作小组缺乏整体意识的局面。

(三)教师对讨论的问题缺乏认真的设计和思考

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已在越来越多的课堂中得到呈现。在这种情况下,讨论问题的设置就显得尤为重要。但是我们不难感受到,不少课堂的讨论都停留在“对答案”“找错误”等层面,并没有真正挖掘出问题的深度,要知道讨论的问题是否能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是否具有可讨论性等都离不开教师精心设计和思考的,否则小组学习只是徒具形式,无法真正发挥作用。

(四)注重讨论的形式,忽略了讨论的时机

现阶段有不少课堂的小组学习“泛滥成灾”。有的老师每节课必小组合作,有的课型像是习题课,小组合作更是从头贯穿到尾。看到这种“活跃”的课堂,我们不禁疑惑:这样的小组合作是真的高效,还是一场场热闹的“表演”?教师精心设计的问题应有“抛砖引玉”之效,或引出重点,或突出难点,或归结方法,或开拓思路……那么引入讨论的时机就应该恰到好处。小组合作不需要成为一个必有程序。一种高效的小组合作,应为整节课或一阶段学习的亮点,有画龙点睛之效。

(五)评价机制不健全

缺乏合理的评价机制,学生的合作意识、竞争意识、集体荣誉感等很难被调动。在小组合作之初,学生可能充满新鲜感,愿意参与讨论,久了之后,就容易出现“滥竽充数”的现象,表面看去,小组活动热火朝天,要真正问起效果,心中不得不打一个问号。

三、实现高效合作的几点尝试和建议

一节课的时间有限,决不允许流于形式的小组合作。那么,怎样才能做到真正有效的小组合作呢?个人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尝试。

(一)科学分组,定期培训,合作形式不拘一格,灵活多变

高效的小组合作首先得有学生的积极参与,要想调动学生的热情,应在分组时综合考虑学生的学习素养、性格特点,甚至人际关系。依据“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进行科学分组,分工明确,责任到人,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小组合作中来,并定期依据教学实践对小组长或者组员进行培训,为小组合作营造良好的氛围。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小组合作的形式可以不拘于课堂讨论,课前的合作预习,课后的集体反思,小组承包知识点分块教学等多变的形式都能丰富小组合作的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主动参与其中,自主学习。

(二)教师精心设计合作环节,充分发挥主导作用

高效的小组合作离不开教师的精心引导,在课堂中何时切入小组合作活动,以怎样的形式进行小组合作,小组成员如何展示成果等无不展示着教师的教学智慧。以《平方差公式》这节课为例,有了因式分解的基础,学生在独立完成的基础上,讨论x2-y2、4a2-9、4a2-9b4、(m+n)2-1这四个式子的特点以及从这四个式子的形式可以联想到什么知识点,并要求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列举需要强调的题目,同时说说为什么这些题目值得强调。这样的活动设计,能够同时解决公式的一般形式和变式,更能通过学生寻找题目特点的方式暴露知识易错点,将以往传统教学老师反复强调的内容灵活地穿插到小组合作中。小组展示合作成果后,老师应及时点评总结,发挥主导作用,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点。这个小组活动结束后,就可以要求学生仿照刚刚的题型特点,自己出题,小组互考,既丰富合作形式,调动学生热情,又能高效解决本节课的重难点,发挥小组合作的优势。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品质

第一,培养学生学会表达自己的见解。表达见解是小组活动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只有通过表达自己的见解才能对重点、难点以及盲点理解深刻,掌握扎实,以及对发现的问题及时反馈,因此,老师应当通过鼓励培养学生学会表达自己的见解。

第二,培养学生认真倾听的能力。倾听其他同学对知识的解读能辅助自己理解重难点,有时候同学的见解对自己甚至有指导作用。倾听其他同学提出的问题,进行认真思考既能为他人提供相关的解题思路,也能让自己知识的掌握更加扎实。可见学生学会倾听、认真倾听对整个小组合作的顺利进行起到关键作用。

第三,和而不同。学生要学会大胆提出自己不一样的见解和理解,发出不一样的声音。如果是对方的错误,能够及时帮助同学纠正;相反,如果是自己的错误,在纠正、反思错误的同时,应虚心对同学的优点和解题思路给予肯定,这对于促进小组协作起到锦上添花的推动作用。

(四)建立合理的评价机制

一个良好的评价体系对小组活动能够高效进行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导向。小组活动是一个需要集体协作的项目,如果长期都是某一类同学发言,某一类同学倾听,那么倾听者会懒于准备,无法锻炼语言表达能力,同时对教材上的重难点把握情况也鲜为人知。另外,长期发言的同学可能疏于倾听,自己的错误无法及时纠正,长此以往,便会流于形式。因此,整体协作的效果是评价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当然我们除了进行整体评价,还应对表现优秀的学生进行单独奖励,只有真正做到将整体评价和个体评价有机结合,才能在合作之初,帮助小组形成规范,稳步进行。

(五)及时对讨论的效果和质量进行反思

叶澜教授曾经说过:“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则可能成为名师。”这个道理不止适用于老师,也适用于学生。打铁要趁热,及时对讨论的效果和质量进行反思能对小组协作的进展有一个良好的指导,及时反思,能够及时反馈,对下一阶段小组合作可能会产生的问题有一个预判。另外,对前一个阶段出现的不良现象及时强调纠正,好的经验则可继续传承,精益求精。

创新永无止境,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主观学习是新形势下以学生为主体的必然要求。学生学会与他人协作,学会通过语言载体表达自己的观点,倾听他人的观点表达以及培养大局观,能从原来的“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这种种都是素质教育理念下学生能力锻炼的基础。打好这些基础,充分发挥小组合作的有效性,是需要我们静心思考、不断尝试和努力的。

上一篇:初中地理“趣味课堂” 下一篇:新目标英语八年级(下)Unit 3 STEP BY STEP随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