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水,突围在“最后一公里”

时间:2022-10-16 10:29:22

2011年2月,“迟到”的初雪飘落京城,终结了北京长达108天的无有效降水记录,也创下了60年来初雪最晚的记录;6月,一场场暴雨又趁机攻城,水临城下,步步惊心:陶然碧波,大望垂钓,二环看海……

人均用水占有量上,京城现状也不容乐观:据相关资料显示,北京全市人均可利用的淡水资源不足300立方米。而联合国标准为人均1000立方米。来去无踪之水,如慢性病般不知不觉地吞噬着古都北京的现代化进程。缺水正在让北京未来的发展空间变得岌岌可危。严峻的形势面前,解铃还需系铃人――节水突围,赢在“最后一公里”已刻不容缓!

寸水必争:去塞求通的生命线

从“神一”到“神七”再到“天宫一号”的成功,人们在感叹宇宙无穷魅力的同时,对其重要推手――实用气体也备加关注。如何使潜力无限的实用气体给人类带来更多的便利和惊喜,对于已横跨航空航天、机车焊接、食品冷冻等领域的北京普莱克斯实用气体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为普莱克斯)来说,“企业发展问题归根到底是资源配置的问题,特别是水资源。目前,公司主营产品(管道产品,液体产品,净化水质的服务)的生产工艺流程中,热交换和冷却环节需要大量的水循环来保证。”副总经理贾炜解释道。水注定成为支撑普莱克斯可持续发展的血液,据机组部运行经理吴时林透露,“夏季,公司日回收水量可达20~30吨;冬季则可达30~40吨。一滴水,其实是企业发展的一大步。只有寸水必争才能赢在这至关重要的‘最后一公里’。”

为了使水资源达到最理想的运行状态,即在环保、降低成本的理念下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经过多次头脑风暴的集思广益、相关专家的讨论论证,普莱克斯明确提出启用三大项目来开展节水工作。首先:为进一步节约能源,对机组备用系统气化器系统进行改进,以太阳能制取热水代替蒸汽给水加热。自本方案实施后,每年节水可达2000吨。其次,采用先进的氧化亚氮冷却水回收再利用技术和空压机冷凝水和分子筛加热蒸汽冷凝来提高水资源使用效率。通过空气压缩后析出冷凝水,每年夏天日均回收30吨冷凝水,全年回收冷凝水3000~4000吨。再次,针对企业地下水管线多、泄漏情况时有发生的情况,实行了老旧地下管改造工程。2008年三大项目共节水约2万多吨。

此外,在改善水质和污水处理上,普莱克斯也积极地为更多居民和企业提供专业处理服务以及整体环保解决方案。其中,改善水质主要体现在通过独特技术制造臭氧为饮用水消毒。值得一提的是,山东省潍坊市滨海化工生态园在使用了普莱克斯的先进处理技术后,其运行费用减少了2/3。

“在为社会环境和经济增长提供效益的原则下,普莱克斯将更加重视城市的景观用水。现在,有了水质测试方面的丰富经验后,我们正在为提出治理望京北小河的方案作最后的准备。”相关工作人员表示。

滴水石穿:突破量变的节水革命

无心插柳柳成荫。对“学为人师,行为示范”的北京师范大学(以下简称为北师大)来说,即使节水,也是如此。“1985年,北师大全校师生总人数为1.5万人,建筑面积不足40万平方米,用水总量为192万吨;2010年,建筑面积已经达到84万平方米,总人数已超过3万人,但用水总量为120万吨。算下来,实际用水量是减少的。”北师大后勤管理处处长张强介绍道。

十五年,测量的是量变到质变的距离。潜移默化、润物无声,一直以来都是北师大的优良传统。张强认为,北师大节水工作的顺利展开,与学校一贯的做事风格有着密切关系。整个过程中,历任主要校领导以节能节水领导小组负责人的身份亲自挂帅、统筹全局。作为“急先锋”的学生更是表现不凡。志愿者作后卫,负责节水器具检查和反馈宿舍楼的用水情况;部分同学作前锋,每学期负责给附中、附小以及幼儿园的学生上节水课:“水龙头,嘀嗒滴,默默伤心在哭泣;不哭不哭不要哭……”便捷的节水小知识、小窍门又经作为中锋的孩子们传至他们的父母。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学彼之长,补己之短中节水意识已深入人心。

与此同时,北师大向科技要水的行动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着。“1989年以来,每十年北师大都要进行一次水平衡测试。2009年,北师大地下管网的跑冒滴漏率达到1.29%,远远低于北京市规定的3%标准。然而,在张强看来,这份漂亮的成绩单中最为抢眼的要数中水回收站的创建与使用。“2003年中水回收工程启动,8年共节水100多万吨。用于全校学生宿舍的卫生间冲厕、保洁用水和学校景观上。”

值得注意的是,在节水器具上北师大也有斩获:2001年,率先引进自动化洗浴刷卡系统;2005年,投入140万元安装12万平方米的地埋式喷灌系统,节约用水多达30%;2008年,学校便道,道路两侧以及停车场、广场,铺设透水砖26000平方米,实现对雨水的间接利用;2011年,启动 640万元资金用于再次更新教学楼等卫生间的冲厕马桶,在原有的基础上再节约40%的水量。

对于未来的发展,张强表示,“今后,实施多元体系的数字化监管平台,将是节水工作的重点,这样既能对全校用水状况实时分析,又能根据用水情况设定水量定额管理办法。”

上善若水:自助者的诺亚方舟

暴雨过后,人们判断城市发达程度的标准也在发生着改变:读懂一座城市,只需要一场3个小时的大雨。这也正如台湾女作家龙应台所言,“最好来一场倾盆大雨,足足下它3个小时。如果你撑着伞溜达了一阵,发觉裤脚虽湿了却不脏,交通虽慢却不堵塞,街道虽滑却不积水,这大概就是个先进的国家;如果发现积水盈足,店家的茶壶头梳漂到街心来,小孩在十字路口用锅子捞鱼,这大概就是个发展中国家。”而事实上,雨水之于城市,水源之于文明,或许要比想象中复杂得多。

如今,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水已成为人们了解陌生城市的一双眼睛。以色列,其国土的2/3是沙漠,全年仅有4个月有降雨,人均水资源仅达到270立方米。然而,在这片沙漠化的缺水地带,以色列人却勇于创新,因地制宜,以节水问计社会经济发展。其研发的先进节水技术和设备,先后被美国、法国等发达国家认可并采纳。与此同时,相较其他产业而言,作为我国用水“大户”的农业来说,其缺水现象仍不容忽视。对此,北京师范大学环境学院相关学者曾指出,“北京市农业水资源愈来愈依赖地下水,而灌溉水资源的短缺,已成为制约北京灌溉农业发展的最重要因素。”

人类用智慧创造着科技,践行着现代文明。然而,在人类的欲望无极限地膨胀下,天灾人祸,资源枯竭,环境恶化,甚至人类自身的生存也受到了威胁。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针对日益严峻的水资源现状,联合国也发出了警告:“未来的战争,很可能是以争夺水资源为主的战争。”当节水不再是一个简单的信号时,“上善若水,万物共生”方能自助。今日,居住在地球村的你和我,已经没时间在“节水”主题上质疑,“节水”必须成为我们共同的行动,突围,在“最后一公里”!

上一篇:城镇新增就业人数 下一篇:中国股市究竟该不该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