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导青年教师解决初高中教学衔接问题的对策

时间:2022-10-16 09:33:33

指导青年教师解决初高中教学衔接问题的对策

摘 要: 新课程条件下能否搞好初、高中教学衔接直接影响到高中新课程实施效果的好坏,青年教师较为普遍地存在对新课程理念理解不到位等方面的不足,这是影响初、高中教学衔接效果的重要因素。指导青年教师“领会新课程理念、深入研读新课标,加工教材需到位、教学设计要科学,教学组织需有序、教学过程要落实,学情分析需到位、教学方法要讲究,教学目的去功利、教学评价要多元”是解决初、高中教学衔接问题的有效对策。

关键词: 初高中 教学衔接 指导 青年教师 对策

新课程背景下能否搞好初、高中教学衔接直接影响到高中新课程实施效果的好坏。初、高中教学衔接是指初中与高中两个教育阶段在教学方面的相互连接。高中青年教师是影响初、高中教学衔接效果的主要因素之一。高中青年教师(以下简称青年教师)主要包括两种类型:一种是大学毕业后执教高中,教龄五年以下的青年教师;另一种是刚从初中调到高中任教的青年教师。不少青年教师在处理初、高中教学衔接问题上方法欠妥,效果欠佳。要全面弄清其中的原因,必须对青年教师进行综合的研究分析。青年教师有其自身的优势。一般来说,青年教师都具备本科或以上学历,学科专业知识比较丰富;精力充沛,有活力,教学积极性普遍较高;有思想,自主发展意识较强,进取心强;接受新鲜事物快,思维敏捷,可塑性强等。但青年教师较为普遍地存在以下不足:一是新课程理念理解不到位,课标研读程序化;二是教材加工不到位,教学设计简单化;三是教学组织欠科学,教学过程任务化;四是学情分析不到位,教学方法简单化;五是教学目的功利化,学习评价单一化。这些不足是影响初、高中教学衔接效果的重要原因。

面对青年教师普遍存在的影响初、高中教学衔接效果的不足方面,作为学校的学科教研组长和资深老教师,有责任去科学指导青年教师通过“领会新课程理念、深入研读新课标,加工教材需到位、教学设计要科学,教学组织需有序、教学过程要落实,学情分析需到位、教学方法要讲究,教学目的去功利、学习评价要多元”等措施来弥补不足,实施有效教学,提高教学效果,顺利实现初、高中教学衔接。

1.领会新课程理念,深入研读新课标

新课程理念的核心是“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基本要点是适应时代需要、促进高中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加强与社会、科技、生活的联系,促进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培养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倡导回归生活、崇尚创造、强调选择、走向校本等。青年教师要注意领会新课程理念的核心,抓住新课程理念的基本要点,完整理解和科学把握新课程理念。只有这样,才能克服初、高中教学衔接在理念上的方向,在教学衔接中把握正确方向。

依据新课程理念制定的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是教材编写、教学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它体现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教学和评价建议。课标是指导教学的“纲”,新教师要认真深入研读课标,全面科学把握课标的要求和基本内容,应杜绝抛“纲”执“本”的错误做法。刚从初中调到高中任教的青年教师较易忽视将所教学科的初、高中课程标准进行比较研究,这同样不利于初、高中顺利实现教学衔接。因为同一学科的初、高中课标有共性,也有区别,需要教师去认真研读和加强对比。以政治学科为例,初中思想品德课标与高中思想政治课标虽然在课程性质、基本理念等方面保持连续性,但在课程具体目标、能力要求、实践操作等方面的要求有较大差别。初中课程目标在设计上重视学生的参与、体验、践行与思考;高中课程目标则注重学生的思维、大胆质疑、求异、敢于争辩及学法上的引领。初中思想品德侧重于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使学生通过学习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道德品质,具备基本的法制观念等;高中思想政治则侧重于要求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全面提高能力等。因此,认真深入研读课标是搞好初、高中教学衔接的重要前提。

2.教材加工须到位,教学设计要科学

教学设计是教师备课最核心的内容。教学设计是指为了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运用系统观点和方法,遵循教学基本规律,对教学活动进行系统规划的过程。教学设计主要包括分析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习需求、确定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教学评价与反馈等三个方面的内容,即教什么和学什么(教学目标)、如何教和如何学(教学方法)、教得怎样和学得怎样(教学评价与反馈)。本质是一个分析学习需求,确定教学目标,设计解决方法,进行信息反馈和方案调整,再进行实施直至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的过程。

教学设计的基本载体是教材。青年教师往往较多地依赖学科教学参考书而忽视对教材的深加工,因而容易导致教学设计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不完整或欠科学,教学重难点不突出,学法指导与教学反馈缺失,教学方法与教学评价单一化等问题出现。初、高中各学科在教学内容方面都存在关联性。因此,青年教师进行教学设计时要充分考虑教学设计的完整性、整体优化和系统有序,对于学科在初、高中教学中相关联知识的加工需要提升层次,应避免发生“抄剩饭”现象。只有这样,才能顺利实现学科教学内容的衔接。

3.教学组织须有序,教学过程要落实

教学组织形式是指为完成教学任务,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主客观条件组织安排教学活动的方式。教学过程即教学活动的展开过程,是指教师根据有关要求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借助一定的教学条件,指导学生主要通过认识教学内容从而认识客观世界,并在此基础上发展自身的过程。教学过程的环节设计与实施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教学环节应服务与服从于学习过程的规律,努力追求有效的教与学;二是教学过程应能满足知识、能力、情感协调发展的要求;三是教学过程应能满足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良性互动的发展要求。

青年教师在教学组织形式的选择上要重视创新,注重实施多样化的教学组织形式。在突出班级教学形式的同时要重视小组教学和个别教学。有过初中教学经历的青年教师应充分考虑到高中教情与学情的变化,切忌将初中学科的教学组织形式原封不动地搬到高中课堂。教学过程应当是遵循教学规律的、动态的和符合实际的。高中课时教学内容普遍较多,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十分必要。多媒体有充实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情境和加速授课等作用。青年教师普遍喜欢借用多媒体授课,但青年教师需明白多媒体毕竟是教学辅助手段,而不是教学过程的全部。因此要注意避免多媒体的滥用和欠科学使用,否则易导致课堂效率低下。因为高中生需要具备较好的抽象思维能力,不加引导的、过多的直观情境呈现不利于高中生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严重的会导致思维发展停滞,使初、高中教学衔接由初中生直观形象思维为主到高中生抽象思维发展的断层。

4.学情分析须到位,教学方法要讲究

学情是指学生在思想表现、学科基础、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兴趣和学习成绩等方面的基本情况。学情分析是指教师分析和掌握学生的思想表现、学习表现等方面的综合表现等实际情况。新课程提出“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核心理念,对教师加强学情分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要求教师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其关注的实质是尊重和关心。其实关注本身就是最好的教育。教学方法是指教师为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在师生共同活动中所采用的教学方式、途径和手段。客观、详细的学情分析和科学的教学方法是实施有效教学,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条件。

上一篇:论高校后勤管理与教育教学的关系 下一篇:怀揣快乐,快人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