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护理程序在中西结合科的应用

时间:2022-10-16 09:24:12

浅谈护理程序在中西结合科的应用

文章编号:1009-5519(2007)18-2805-02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自1995年开展整体护理以来,按照中西医结合科既要有西医又要有中医特色的护理要求,通过晨会提问、小测验、床头交接、组织专题讲座等提高护理技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得到了病人的好评,现就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从中医学“四诊”中收集资料,对病人进行全面观察、评估

1.1望:望诊包括望全身、局部及舌,病人入院时的形态,动作步履,面部颜色、表情,一个人的欣喜、痛苦、不安、恐惧、悲哀,皆能从面部表情观察出来,甚至一举手一投足亦可反应出喜怒哀乐的情绪。由此可提出悲哀、恐惧等护理诊断。

1.2闻:闻诊包括听声音、嗅气味,听病人说话声音能知道病情轻重及心理状况,如病人语言流利,语气平和,声音洪亮,这说明病人对疾病的恢复抱有信心。虽然神志清,但语言缓慢,声音微弱,语言含糊,音调低沉,有气无力,这说明病情重,也说明对治疗缺乏信心。郁怒的病人常出言不逊,语言尖刻,烦躁不安,这类病人多为肝气郁结所致。嗅气味对疾病的观察也很重要,如肝坏死病人常有特殊的肝臭味,掌握了这些症状特点也可为护理提出诊断。

1.3问:“言为心声”,通过有意识的询问可从病人的语言中推出其心理状态,了解病史、年龄、文化程度、主要症状、发病部位、经过、原因及对疾病的认识。注意与病人交谈时要语言通俗,尽量不用专业术语,对病人的诉说要认真倾听,对病人的不幸要表示同情,让病人感到亲切可信赖,住院有安全感。

1.4切:切诊是用手直接检查体表各部位的一种诊察方法,包括脉诊和按诊,通过脉诊能够了解疾病的发展变化,按诊可了解肌表、手足、腔腹的寒热、疼痛、软硬、有无包块。如发热病人常手足发凉,而脉数。切诊在四诊中尤为重要,它可了解病情,也可辅助了解病人心情,我们在临床工作中经常遇到一些性格内向的病人,虽受疾病折磨,却不诉说,此时需要切诊了解病情。

2用中西医结合方法辨证施护

2.1精神情志护理:中医认为,致病的内因是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的过度变化,可引起脏腑功能失调诱发疾病。“心主喜,过喜则伤心,肝主怒,过怒则伤肝,过惊过恐过思则伤脾,肺主悲忧,过悲过忧则伤肺,肾主惊恐,过惊过恐则伤肾”。在日常工作中,要做到接待病人热心,护理病人耐心,治疗病人细心,安慰病人诚心,使每1例病人以愉快的心情接受护理,积极配合治疗护理。对病人常出现的烦躁、、悲观失望我们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和同情感,为其排忧解难。对郁怒的病人要多关心、谅解,告诉病人保持稳定、平和、愉快的心情,对疾病的治疗、康复有好处。给病人介绍同类病人治好的例子,取得病人的信任,让其树立起战胜疾病的信心。同时要尊重病人的稳私,为病人保守秘密。另外还要做好病人家属的情志护理,嘱其不要在病人面前哭啼、流泪、诉苦,以免给病人造成更大压力。

2.2饮食护理:中医认为寒、热、温、凉四气与疾病的寒证,热证直接有关,如热证应吃性属寒凉的食物,不宜吃辛辣、酒类食物;寒证应食温热食物,不宜吃寒凉的食物,实证应吃清淡食物,虚证可进滋补之品。服药后的饮食护理也很重要:如服用解表发汗的药物,宜卧床休息,多饮水或进食热粥,加盖被褥,以利汗液的排出。另外服中药后要忌口,一般宜少吃豆类、肉类、生冷及不宜消化的食物,服解表药忌冷、酸类食物,止泻药忌食瓜果,温补药应忌饮茶。同时重视疾病恢复期的饮食护理,古代医生张仲景在《伤寒论》中指出:“病人脉已解,而日暮微烦,以病新瘥,人强与谷,故令微烦损谷则愈”,认为病刚恢复,脾胃之气尚弱,应节制饮食,以利脾胃之气的恢复,如果暴饮暴食即变生它证。这些在肝胆胃肠疾病的护理中是非常重要的,与西医的少量多餐是一致的。掌握这些饮食调养知识并向病人及家属做好饮食指导。

2.3掌握简单的中医操作技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中西医结合科的护士不仅要掌握西医的一套检查治疗技术,还要掌握中医的简单技术操作,如针刺疗法、穴位按摩方法对头痛、胃痛、腹胀作临时处理可起到一定作用。拔火罐对关节痛、肌肉酸痛有较好疗效,但操作时,要观察局部防止烧伤。对慢性腹泻贴暖脐膏、关节肌肉疼痛贴祖师麻膏、云南白膏药等也起到较好的治疗效果。另外穴位注射、中药灌肠等常用的技术也能为病人治疗很多疾病。掌握了这些方法,可为病人解除痛苦。

2.4了解常用中药的作用,观察用药效果:近年来,中药针剂广泛运用于临床,如参附针具有益气复脉、生津固脱,回阳故逆的功效,主治气血二虚的劂脱症及阳虚所致的惊悸、怔仲、咳喘、胃痛、泄泻等作用,静脉注射具有升压作用,且血压上升后比较稳定,优于其它升压药;生脉针有加强心肌收缩力、升压,改善微循环,抗休克的作用,除兴奋中枢神经、增强机体耐缺氧的能力,还能提高细胞免疫力,对老年病人,动脉硬化、冠心病特别是休克伴心衰者尤为适用。这就要求了解常用中药针剂的作用,观察用药后效果。

2.5掌握常用中药煎药技术及服药方法,指导病人正确服药:(1)煎药器具与药液的质量有密切的关系,历代医学家都强调,用陶器煎药,因其具有导热均匀,化学性质稳定,不易与药物成分发生反应,并能保暖等特点。也可选不锈钢锅、搪瓷杯或烧杯。但不宜用铁器、铜器等以防与药物发生化学反应。(2)煎药前先用冷水浸泡,使药物湿润,以利有效成分的提取,如不浸泡即加热,会使药物表面的蛋白凝固,妨碍有效成分的提取。(3)药物的先煎后下,即在同一剂药中某些药物要先煎,如麻黄、龙骨、牡蛎等这些药物先煎,有的是为了减少发汗的作用,有的是为了降低毒性,有的是质地坚硬,一时煎不透。后下的药有大黄、芒硝、阿胶、豆鼓等,如大黄入药是为了泻下通便,具现代药理,大黄泻下有效成分为蒽醌类物质,此物质在高温下,可生成炭素,有吸附作用,若久煎可使有收敛作用的炭素大量煎出,使泻下作用减弱,甚至能止泻,因此不可与其他药同煎,须易炖烊后加入煎好的药汁中。(4)火候,煎药的火力一定要适中,火力过强,水分很快被蒸发,药物有效成分不易煎出。火力太弱,煎煮的效率低,有效成分亦不易煎出,一般在开始宜用比较强的火力使水很快沸腾,沸后宜用微火,保持微沸状态即可,特别是药味辛香,具解表的方剂更宜微火,以减少水分蒸发,也利煎出有效成分,煎好后应立即滤出,不宜久置于容器中。有的药还要去渣后再煎,是为了浓缩药液减少服药量,不损伤胃或小儿用药。(5)药物煎煮时间应从水沸后开始计时,根据药物气味、质地的不同而定,解表药及质地轻松,气味芳香的药物头煎15~20分钟,二煎10~15分钟。一般药物头煎20~30分钟,二煎15~25分钟。而滋补药及质地坚实的药头煎40~60分钟,二煎30~40分钟。汤药一般每付中药煎2次,最好是2次煎好后混匀分2次服,而滋补剂也可煎3次。(6)中药服法:一般1天1剂,每隔4~6小时服1次。滋补药宜在空腹服,一般中药宜在饭后2小时服,健胃药宜饭前服,安眠药宜在睡前服,急重病人随时服。一般中药宜温服,解表药和理气药须热服,止血药宜偏凉服,服药呕吐者应少量多次分服。并应告诉病人服药后的效果。如服解表药后有汗出,服通腑药后大便增加等,避免病人产生疑虑。中药的煎法和服法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 不仅自己要掌握,还应正确指导病人煎药、服药方法。

3效果评价与体会

评价主要内容:服务态度、技术、护理是否满意,能否达到预期效果;病人能否说出煎药及服药方法、注意事项及不良反应的表现;饮食的注意事项,配制方法,是否知道自己所患疾病的名字等。通过评价督促使我们的护理措施得到了有效实施。通过多年来的实践证明,四诊不仅是用于收集资料,在整个治疗过程中,还用于观察病情变化、脉象、舌象的变化、用药效果等。 通过对病人的观察、入院教育、情志护理、饮食指导,使病人的焦虑、恐惧心理消失,积极配合治疗。对自己的疾病有初步了解,能够说出自己所患疾病名字、发病原因、常用药物、服药方法及禁忌证、饮食注意事项等。护理程序应用于我科后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护患、医患关系良好,多年来未发生医疗纠纷。

收稿日期:2007-05-08

上一篇:老年人心肌梗死的临床观察及护理 下一篇:手术中改变液体温度对人体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