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规范应用阿司匹林

时间:2022-10-16 09:21:41

谈规范应用阿司匹林

[摘要] 根据阿司匹林的作用机制以及对阿司匹林作用机制和药理、不良反应的了解,使阿司匹林在实际应用中得到合理应用。

[关键词] 阿司匹林;作用机制;应用;注意事项

[中图分类号]R969.3[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673-7210(2009)08(b)-144-02

阿司匹林又名乙酰水杨酸,在临床上应用已百余年,至今仍是世界上应用最广泛的解热、镇痛和抗感染药,在心脑血管疾病预防中也显示出卓越的作用。但由于人们对于阿司匹林作用疗效等方面的认知不足,使得它在临床上的使用情况不容乐观,甚至出现严重后果。因此,对阿司匹林重新、全面地认识是非常必要的。

1 阿司匹林的作用机制

1.1 抗感染及镇痛机制

炎症反应时,磷脂酶A2被激活,水解细胞膜磷脂生成花生四烯酸,后者经环氧化酶作用生成前列腺素,与其他细胞因子如IL-1、IL-8、TNF等协同引起血管扩张、组织水肿、局部疼痛。而阿司匹林可以抑制环氧酶使前列腺素生成减少,缓解炎症早期的症状。

1.2 抗血栓机制

动脉粥样硬化的斑块局部有脂质和复合糖的积聚、纤维组织的增生和钙质沉着,斑块破裂后,暴露了内皮下胶原组织,在炎症细胞产生的趋化、黏附以及细胞因子作用下,血小板黏附在破裂处,黏附后血小板活化,释放血栓素A2(TXA2)、二磷酸腺苷(ADP)、凝血酶等,使血小板聚集,并和凝血瀑布终产物纤维蛋白交联,最终导致血栓形成。阿司匹林在体内分解产生水杨酸,后者与血小板中的环氧化酶结合,产生不可逆性的抑制,导致TXA2合成减少,并抑制血小板的聚集功能,从而起到抗血栓的作用。

2 阿司匹林的应用

2.1 痛性疾病

阿司匹林有较好的镇痛和解热作用,越来越多地用于治疗术后发热和疼痛,癌性疼痛和(或)发热、神经性疼痛、痛经、各种运动性损伤等。

2.2 抗感染及风湿性疾病

各种局灶性和全身性感染或炎性疾病,在对原发病因进行抗感染治疗的同时,合用阿司匹林可促进病情改善和缩短病程,还可迅速缓解风湿性关节炎及其他原因所致的关节疼痛,如骨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等。

2.3 预防血栓

小剂量阿司匹林通过抑制血小板的聚集,可以预防冠心病和脑血管疾病发生血栓栓塞,明显降低心梗发生率和死亡率。

2.4 胆道蛔虫病

阿司匹林口服后能升高胃液酸度,在肠内部分分解为水杨酸和醋酸,吸收后自胆汁排泄,使胆汁内酸度增高,蛔虫因厌酸而退出胆道。同时应用维生素K3可协助止痛,发作性绞痛停止后可配合驱虫。

2.5 新发现的应用

随着人们对阿司匹林作用机制及药理学发展的研究,在长期临床实践过程中又发现了新的用途。

2.5.1 抗生素所致听力障碍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进入人体后,与体内铁元素结合形成自由基,它能损伤内耳中的毛细胞,从而造成听力丧失。而阿司匹林被分解后产生的水杨酸盐能阻止自由基的形成,从而预防抗生素所致耳聋的发生。

2.5.2 预防糖尿病及白内障阿司匹林能增加体内胰岛素的含量,促进内源性胰岛素释放和肝糖原合成,改善患者的糖耐量,抑制高血糖对晶体的损害,延迟和抑制晶状体蛋白变性,预防和延缓白内障的形成。

2.5.3 癌症国外研究发现,肿瘤细胞可分泌大量的前列腺素,阻止细胞免疫与体液免疫功能,从而诱发肿瘤。而阿司匹林可抑制肿瘤细胞分泌,并阻滞前列腺素的合成,从而起到防癌作用。

2.5.4 其他除了以上用途外,阿司匹林还可以治疗脚癣、肾性尿崩症、动脉导管未闭、老年痴呆症、预防先兆子痫等。

3 应用时的注意事项

3.1 溃疡患者不宜使用

阿司匹林抑制了体内前列腺素的生成,降低了胃肠黏膜的防御力,长时间应用后可能诱发溃疡出血和穿孔。饮酒会加剧对胃黏膜屏障的损伤,故酒后更不宜应用。

3.2 出血倾向患者不宜使用

阿司匹林对TXA2的生成有强大的抑制作用,另外还可抑制凝血酶原形成,从而导致凝血障碍,故有出血倾向如严重肝损害、低凝血酶原血症、维生素K缺乏者、需手术者等应避免使用。

3.3 病毒感染的发热儿童不宜使用

此种情况用阿司匹林退热时可能出现严重的肝功能不全合并脑病症状,虽少见,却可致死。

3.4 孕妇不宜使用

孕妇使用可能会导致胎儿发育异常,分娩延期,并有产后大出血的危险。

3.5 哮喘患者不宜使用

阿司匹林抑制环氧酶,使前列腺素合成受阻,而有花生四烯酸生成的白三烯等其他产物增多,使支气管发生痉挛而诱发哮喘。

3.6 注意与某些药物配伍后的反应

阿司匹林与抗凝药双香豆素合用,易致出血;与降糖药D860同用,易致低血糖反应;与肾上腺皮质激素合用,易诱发溃疡;与甲氨蝶呤同用,可增强其毒性;与呋塞米同用,容易造成水杨酸中毒。

阿司匹林的用途和不良反应可能还有很多未被发现,它与其他药物间的相互影响广泛而复杂,所以在临床实践中医师应严格掌握其适应证,慎重制订治疗方案,尽量将其不良反应降至最小。适应证和禁忌证同时存在时,应权衡利弊,合理应用。

[参考文献]

[1]翟静.阿司匹林的应用进展[J].社区医学杂志,2003,1(4):8-9.

[2]苑仁坤,李树贞.阿司匹林的副作用及应用对策[J].哈尔滨医药,2003,1(23):56-57.

[3]刘传芳.阿司匹林的副作用及其防治[J].家庭医学,1997,13(28):30.

[4]杨玉学.阿司匹林的新用途和作用机制[J].生命的化学,1992,1(23):37-38.

[5]杨琪,蒋凤兰.长期服用小剂量阿司匹林的不良反应[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1997,17(8):43.

[6]王刚,刘彦生,王海鹏.阿司匹林的临床药理学作用[J].中国医药导报,2008,5(19):174.

[7]韦志英.阿司匹林的新用[J].中国医药导报,2006,3(35):88-89.

[8]徐斌,徐琴,潘世杰,等.长期服用阿司匹林、藻酸双酯钠对内皮素、血栓烷B2的影响[J].中国现代医生,2008,46(3):80-81.

[9]刁军,蔡文标,彭城,等.阿司匹林联合欣维宁预防PCI术后亚急性血栓形成研究[J].中国现代医生,2007,45(13):2-3.

(收稿日期:2009-02-28)

上一篇:东莞市某镇企业集体食堂卫生状况分析及对策 下一篇:医学编辑应加强自身素质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