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基金分类缺乏标准

时间:2022-10-16 09:14:13

香港基金分类缺乏标准

由于风险偏好明显降低,香港基金面临不小的赎回压力。近日的香港投资基金公会数据显示,香港基金业在去年9月、10月分别净流出4.69亿美元、2.9亿美元(合计约59.2亿港元),为2008年金融海啸以来的最差状况。

欧美经济影响香港基金销售

香港投资基金公会主席程剑慧日前表示,去年首10个月基金业总销售额337.38亿美元,期内净流入58.33亿美元,分别按年增长46.2%及12.2%,但自第三季欧债危机恶化,令环球股市大挫以来,9、10月基金销售大跌。

基金的分类销售情况显示,债券基金及股票基金的销售额各占行业总额约四成。与2010年情况相似的是,债券基金资金净流入远多于股票基金,占行业销售净额72.36%。

展望2012年,香港投资基金公会副主席兼摩根大通资产管理董事总经理潘新江表示,从目前情况来看,部分基金经理不但没有增加现金的持有量,反而采取更加积极的投资策略,希望在全球经济复苏之前提早建仓;另外,在减息预期下,投资者将会更关注以内需为增长点的经济体,比如印度尼西亚和泰国。

销售不当蕴含风险

博时基金管理公司香港分公司董事总经理赵小宝表示,在基金分类方面,香港的基金提供者已无所不用其极。大部分参与者都在“尽其所能地”把自己的基金归类为非衍生性产品,包括修改产品的某些特性。

赵小宝表示,在复杂基金领域,“当前的趋势是超越相关的限制”。这种趋势出现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对投资者保护方面的担忧加剧,人们越来越对结构性产品感到担忧,也担心销售不当的风险。

目前,香港没有标准化的基金分类系统,市场参与者将此视为当地基金行业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

中国银行(香港)有限公司全球市场部副总经理Jeffery Lam也表示,在香港,基金并不是根据风险水平进行分类的,有的时候,一些基金会被一家银行当作衍生性基金销售,而被另一家银行当作非衍生性基金销售,这会让投资者感到非常困惑。

赵小宝表示,香港证券及期货事务监察委员会往往会制定原则性法规,而不是“说明性”的法规。“他们从不告诉你怎么做。”他说,香港证监会的做法一直让业界“为难”,因为基金提供者要自行对基金归类,这样的“主观”决定会让投资者无从选择。

“在产品数据概要方面,证监会一直采取说明性更强的做法,但在产品分类上就较弱。我想,他们已经把这个问题甩给了产品提供者。”赵小宝以博时2008年发起的一只Ucits III基金为例,说明证监会当时在审批时,在分类方面丝毫没有为难该公司。

“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前,我在Ucits III方面有一些不错的经验。我2008年在香港发起第一只130/30(多/空)基金,这只基金被归在与香港其它股票型基金同一类型里,证监会没有提出任何进一步的问题。”他表示,这只130/30基金“显然”用上了“数量庞大的衍生工具”。

“我当时必须这么想,我要尽力去教导我的分销商,事情就是这样。”赵小宝指出,由于缺乏清晰的分类标准,要明确区分衍生性产品和非衍生性产品确实“相当困难”。

Jeffery Lam建议,在基金分类方面,提供者不应完全依赖法律方面的顾问,须全面理解一项产品的基本投资情况,以便将其归类,这一点十分重要。他表示:“这个过程你不能依赖外部或内部的法律人员来指引你,你必须和你的产品经理接触,弄清它们的用法。”

上一篇:新年度审慎理财预算案继续“防饥” 下一篇:与上师饮茶:工作即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