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转移对城镇化影响的实证研究

时间:2022-10-16 08:20:32

产业转移对城镇化影响的实证研究

摘要:产业转移是欠发达地区工业化的重要动力之一,能够通过其所携带的劳动力、资本、技术等要素促进承接地城镇化的发展。论文对河南省相关数据的格兰杰因果检验表明,产业转移是河南省城镇化的格兰杰原因。由此,提出积极承接产业转移,促进河南城镇化发展的建议。

关键词:产业转移;城镇化;劳动力流动

城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工业化、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目前,我国城镇化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而河南省又是我国的人口大省和农业大省,城镇化建设达到了一定的水平,但作为中部欠发达省份,城镇化还处于较低水平。与此同时,伴随国际国内经济环境的变化,我国东部沿海发达地区部分产业开始向内陆欠发达地区转移,将促进区域产业和人口的聚集,推动城镇化健康发展。因此,研究产业转移的城镇化效应,对我省主动承接并借助东部产业转移,实现城镇化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和现实意义。

一、产业转移促进城镇化的机制探讨

城镇化是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化城镇社会转变的自然历史过程,它表现为地区整个产业结构中第一产业比例不断下降、城镇人口不断增多、城镇数量和规模不断增大、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城镇文明向农村不断扩散的过程。表面上看,城镇化通常是指劳动力(或人口)向城镇地区集中和农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但其本质则是生产要素流动、重新配置由农业流向非农业,并集聚于某地区。影响城镇化的因素很多,本文主要分析产业转移对城镇化的影响。

产业转移是指由于资源要素供给条件或者产品需求情况发生变化导致一些产业从某一国家(地区)转移到另一国家(地区)的一种经济现象,是产业在空间上的移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产业转移的承载者为企业,通常表现为产业内众多企业对其他地区或国家的投资行为。产业转移往往带动大量资本和技术流入承接地,同时直接促使农业剩余劳动力从事工业活动,使生产力地域空间布局发生变化,进而引发该地区产业结构、生活水平和方式等发生变化。产业转移引发劳动力、资本和技术的流动聚集直接促进城镇化的发展,具体机制如下。

(一)劳动力

对产业转入地区而言,伴随着产业转移,会吸引大量的农业剩余劳动力流入非农产业,促进了当地的城镇化。同时,大量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从事非农生产,专业化分工使得劳动力逐渐摆脱自给自足的生活状态,对购物、饮食、交通、通讯等第三产业产生巨大需求。随着第三产业的发展,又进一步吸纳劳动力进入第三产业,促使当地的产业结构逐渐升级。而且,由于移入企业往往具有比承接地当地企业更高的生产和管理水平,因此客观上可以促进承接地人力资源的开发,促进承接地就业结构和就业质量的提高。此外,产业转移使得转入地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逐步在本地区从事非农产业,避免了过去外出打工归属感的匮乏,激发了家园建设积极性,并且开始追求生活质量,城镇文明不断得到提高。

(二)资本

充裕的资金在城镇化建设中也起到了重要作用。城镇化过程所需的资金主要有财政投资、外资、自筹资金和其他资金,对于产业承接地来说,一般当地经济水平不发达、工业基础相对薄弱,财政投资、外资投资对其城镇化进程显得尤为重要。产业转移在城镇化资本方面表现为:企业进入初期,必然要对承接地进行投资建设,从而带动资本的流入。此外,企业正常运营后将会纳税,增加政府财政收入,使政府能够将更多的资金用于城镇基础设施的建设。

(三)技术

一般来言,承接地的企业技术相对比较落后,通过产业转移,外来企业除了带来有形资本外,还带来新技术、新设备、新产品、先进的管理方法等。承接地通过模仿、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技术水平。此外,外来企业对承接地区的员工进行培训提高了承接地区的人力资本和管理技能。随着技术在承接地的溢出,承接地的产业竞争力将会逐渐增强,从而使城镇化持续深入发展。

二、产业转移城镇化效应的实证分析

从世界发达国家发展历史来看,城镇化与工业化相伴发展,产业转移作为欠发达地区工业化的重要动力之一,能够通过其所携带的劳动力、技术、资本等要素促进承接地城镇化的发展。当前,面对国内外发达地区产业向中部转移这一历史机遇,河南主动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对经济的快速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本文实证研究了承接产业转移对河南省城镇化发展是否有促进作用。本文将对此展开分析,使用Eviews6.0软件,选取1985~2011年相关数据对河南省承接产业转移与城镇化进行Granger因果检验。

(一)指标和数据说明

产业转移包括国际产业转移和国内区际产业转移。由于河南省承接省外产业转移量很小,统计年鉴上也只有2008~2011年的数据。所以,本文采用国际产业转移代表产业转移,用吸收外商直接投资(FDI)表示,并用当年人民币汇率折算成人民币。城镇化水平用城镇化率来表示。所有数据均来自河南省统计年鉴。

(二)Granger因果检验

1.单位根检验。本文采用常用的ADF单位根检验方法。在实证中,由于FDI序列二阶差分后仍不平稳,选择对变量取对数后再进行ADF检验,对lnUR、lnFDI进行ADF检验(见表1)。从表中可以看出,在对原序列变量lnUR、lnFDI进行ADF检验时,ADF值均大于临界值,各变量都不平稳;而经过二次差分后是平稳的,LnFDI和LnUR二阶单整的变量。

2.协整检验。为了进一步分析LnFDI和LnUR之间是否存在长期均衡关系,需要对各变量做协整检验。协整检验的重要条件是各变量平稳且同阶单整,由上面ADF检验得出,lnUR和lnFDI二阶单整变量是平稳的,符合进行协整检验的条件。协整结果如下表2。协整检验表明LnFDI和LnUR之间是协整的,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可以进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

3.Granger因果检验。Granger因果检验的核心思想是对两个经济变量LnFDI和LnUR,现在的LnFDI能够在多大的程度上被过去的LnUR解释,如果LnUR的存在能够显著的改善对LnFDI的预测精度,则称LnFDI是引起LnUR的格兰杰原因。Granger因果检验的结果(见表3)显示,产业转移在格兰杰意义上是河南省市城镇化发展的原因,即为河南省的城镇化发展做出了贡献。

三、结论与启示

(一)发挥比较优势,积极承接产业转移

从上面实证的分析中发现,产业转移是河南省城镇化的格兰杰原因。因此,我省应继续发挥比较优势,积极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推动城镇化建设。尤其是河南省内不发达地区,在承接产业转移时,不能盲目追求产业升级,吸引高层次产业,一些能够大量吸纳劳动力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仍然要积极承接,这样有利于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推动城镇化发展。同时,积极促进传统劳动密集型企业向高新技术产业链上新型劳动密集型企业转变,在大量吸引劳动力的同时提升产业层次。

(二)建立一体化劳动力市场,促进产业转移的城镇化效应

产业转移能够通过其所携带的劳动力、技术、资本等要素促进转入地城镇化发展,但是这种城镇化效应并不是顺其自然的,而是需要从政策、配套设施建设等方面的配合,才能促进城镇化效应的发展。当前,城乡分割二元户籍制度及一些歧视性政策的存在,严重阻碍了城镇化进程。政府应积极改进政策,完善配套设施,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全面推进工伤保险、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使农民工在就业的同时无后顾之忧,这样才能真正把进城农民工吸收容纳进来,从而促进城镇化发展。

参考文献:

[1]梁蓉,兰海颖.湖南城镇化与产业区域转移[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07(02).

[2]段存章,余明江.安徽省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化良性互动研究——承接产业转移背景下的机制安排[J].现代商贸工业,2012(03).

[3]陈维.产业转移的城镇化效应及政策研究[D].安徽大学,2012.

*本文系2013河南省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产业不完全转移视角下的河南省区域内产业协调发展问题研究”(项目编号:132400410431)、2012年度河南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促进中原经济区经济协调发展问题研究”(项目编号:2012-QN-542)和郑州市2013年度社会科学调研课题“产业转移的城镇化效应研究——以河南省为例” (项目编号:82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单位: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

上一篇:多颅神经炎42例临床分析 下一篇:棕地的分类和定义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