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校企合作高职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模块课程研究

时间:2022-10-16 08:06:46

基于校企合作高职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模块课程研究

摘 要:根据职业教育的最终目的,结合当今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普遍存在的问题和MES教学模式、CBE教学模式的核心理论和方法,提出了对该专业课程的设置实行模块化改革的构想和具体的实施方案。

关键词:高职高专;模具设计与制造;模块化;课程

职业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学会、会做、能用”,在此目的下,以“早实践――多实践――在实践中学”为原则,从职业岗位要求出发,重新整合“专业认知、专项技能训练、综合技能训练、顶岗实习”等实践性环节,将“教、学、做”贯彻到各个实践教学环节中,把本专业的实践教学作为一个整体,组建成“校企合作”的实践性教学体系。

经过近几年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教学实践和对该专业就业市场调查了解到,许多毕业生被推荐到企业后,不能马上顶岗操作,这种状况反映出现有的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教学模式与社会需求相脱节,特别是实践教学与企业生产实际相脱节。

一、构建基于校企合作的实践教学培养体系

MES、CBE教学模式是笔者设计课程模块化构建的基础。MES是国际劳工组织研究开发出来的一种新的技能培训模式。CBE教学模式是“以能力培养为中心的教学体系”。笔者认为可以把学生看作是一种特殊的产品,学校就是生产这种特殊产品的工厂,因而,生产出来的产品具有的“性能”必须根据职业岗位的需要来设计,因此,要打破传统的学科课程论,用通过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技能模块来设置课程,改变理论与实习操作没有有机地结合、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普遍不适应的现状。

二、构建基于校企合作的实训基地

(1)按照“仿真教学模式”,实行“教、学、做”一体化教学,将普通教室与实验实训室合二为一,内置相应的设备,配置相应的挂图、模型、技术手册和工具书等,在教学中能做到边讲边看边练。(2)按照“全真教学模式”,实行技能训练全真化,将机械专业的产品设计、工艺设计、加工生产流程等完全按照生产车间的流程和模式进行建设和管理,使学生在校内就处在一种按照现代企业标准设置的真实工作环境中进行学习。

三、构建基于校企合作的高职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实践性教学模式

根据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特点,把所学课程体系设计成“一、三、九模块”模式,既一个大专业模块、三类大课程模块、九种子课程模块。第一类称为公共基础课程模块,该模块是一个被尽量拓宽了的基础课程平台,以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加强学生的道德修养,夯实学生的专业基础为目的。第二类是模具设计课程模块。让学生在掌握模具设计理论的基础上掌握先进的设计理念和方法。并且能熟练应用各类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以适应模具设计工作的需求。第三类是模具制造课程模块。让学生掌握各类模具加工和维修的技术和手段以适应模具制造业的发展和岗位需求。

该教学模式有以下六个特征:(1)课程体系突出与行业之间“软对应”通过专业面大大地拓宽,专业的适应性大大地增强,则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均有更多样和更合适的选择机会。(2)公共基础课程模块突出一个“宽”字。强化通用知识和技术的教学,教学目标是重点培养学生的文化素质、自学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3)岗位模块突出一个“活”字。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技能,同时可根据一个或几个职业的实际需要,再按用人单位需要的技能和相应的知识予以强化,取得相应的一个或几个职业资格证书,以此增强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4)课程设置突出“岗位需求” 教学内容符合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学生自己可根据自身的文化水平、兴趣特长、接受能力等主动选择适合的模块进行学习。(5)改革实践教学管理机制以适应生产性实训的需要,结合企业岗位需求与企业共同设计校内生产性实训及校外顶岗实习计划。(6)结合企业管理制度制订实训场地使用规定、实训指导人员管理规定、学生实训管理规定和设备设施管理规定等相关制度,建立适应“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长效运行机制。

通过“精简、融合、重组、增设”,设置上突出核心课程,突出实用性和前瞻性。通过研究,探索出一条以教育思想、观念改革为先导,按照本专业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需求,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的高职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实行“理论教学实用化、实践教学模块化、实习管理工厂化”,使学生毕业后能零距离上岗。

参考文献:

[1] 宋旭红.国外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J],教育与职业,2000(7).

[2] 陈小军,张善智,崔景茂.工学结合―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07,(01)

上一篇:国家骨干院校视角下的国际校企合作初探 下一篇:企业工会在企业中的作用和发展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