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生活品质视角的居民消费高级化路径研究

时间:2022-10-16 07:21:17

基于生活品质视角的居民消费高级化路径研究

【摘要】居民生活品质的提升与居民消费水平、消费方式和消费结构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文章依托生活品质的测评指标体系,从经济生活品质、文化生活品质、社会生活品质和环境生活品质的提升角度来探索促进居民从较低生活质量标准的消费结构向较高生活质量标准的消费结构演变的实现路径。

【关键词】生活品质;消费高级化;消费水平

【中图分类号】F71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36X(2012)05-0042-03

生活品质,是指人们享受物质和文化发展的水平和对于这种享受的主观感受与满意程度,它包括客观的生活品质和主观的生活品质。客观的生活品质是指经济发展水平及其给人们带来的经济收入和在经济社会发展基础上获得的包括公共服务和基本公共服务在内的服务;主观的生活品质是指人们对于经济发展水平及其给人们带来的经济收入以及对在经济社会发展基础上获得的包括公共服务和基本公共服务在内的服务的主观感受和满意程度。居民消费高级化是指伴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居民从较低生活质量标准的消费结构向较高生活质量标准的消费结构演变的过程。

居民生活品质的提升与居民消费水平、消费方式和消费结构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一方面,生活品质的评价指标很多跟居民消费水平、消费方式和消费结构的指标相关联;另一方面,一个地区居民消费水平、消费方式和消费结构的转变升级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该地区生活水平和生活品质的高低,合理的消费结构和消费水平能有效增进居民生活的幸福感,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以浙江省会城市为例,杭州正在着力打造“生活品质之城”,体现了浙江省“以人为本、以民为先”的发展理念。为了更好地衡量生活品质,国家统计局统计科学研究所(2007)形成了以经济生活品质、文化生活品质、政治生活品质、社会生活品质和环境生活品质5大维度、20个领域、50项指标为内容的生活品质评价指标体系。根据这个评价指标体系,笔者提出促进消费高级化的路径。

一、从经济生活品质角度促进居民消费高级化的路径探索

经济生活品质维度由城乡居民收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居民收入满意度(主观)、服务性消费占消费性支出比重(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民营经济占经济总量比重、新产品产值率、国际开放度、人均GDP和创业环境满意度(主观)等9项指标组成。根据经济生活评价主要指标,扩大居民消费并提升经济生活品质需要从“两个提高”着手。

(一)提高居民收入占GDP比重

以浙江省为例,虽然居民收入居全国前列,但自2000年以来居民收入的增长速度远远低于财政收入和企业利润的增速,也低于GDP的增长速度。所以,无论是城镇居民还是农村居民从GDP的增长中获得的福利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从这个角度我们认为,政府可采取的措施有三个。一是合理增加城镇居民收入,并在制定收入分配政策时针对不同的收入群体要区别对待,比如通过“补低”、“扩中”和“调高”等措施,缩小浙江省城镇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二是努力提高农村居民收入水平,深入挖掘其潜在的消费能力,具体的途径包括:调整农业结构,确保第一产业收入稳定增长;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拓宽农民增收途径;积极推进农村税费改革,切实减轻农民负担;考办技能培训班,提高农民自身素质等。三是大力开展积极有效的政策和措施,着力改善城镇居民对未来的收入预期,把持续增加居民收入作为主要目标,不断增加社会现实购买力。

(二)提高服务性消费比重,改善消费结构

以浙江省为例,从居民服务性消费发展变化看,具有持续增长的市场需求,可以在较长时间里拉动消费市场的繁荣。要在政策层面和产业层面采取有力措施,将居民的消费需求潜力转化为现实购买力,增强居民消费信心,让居民消费需求得到有效释放,尤其要做好消费政策的调整,引导和发展新的消费热点和消费方式,促进消费结构的优化。为此建议:一要在提高居民收入的基础上完善社会保障以增加居民服务性消费能力;二要进一步优化服务性消费结构,必须在保持传统服务业发展的同时,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特别是加快信息中介、金融保险、计算机服务及软件业、科研和综合技术服务业、人文旅游、农业旅游和工业旅游等行业的繁荣发展,以适应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需要:三要加强对居民服务性消费价格监管的力度;四要建立良好的消费环境,加快推进服务业标准化,建立健全物流、金融、邮政、电信、运输、旅游、体育、商贸和餐饮等行业服务标准,并充分发挥职业学校及有关社会机构的作用,加大从业人员的培训力度,提高服务水平。

二、从文化生活品质角度促进居民消费高级化的路径探索

文化生活品质维度有平均受教育年限(15年教育普及率)、教育满意度(主观)、市民文化程度(主观)、人际关系满意度(主观)、文娱消费占消费性支出比重(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高雅艺术活动满意度(主观)、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满意度(主观)、享有休闲时间的充分程度(主观)、本地休闲旅游活动满意度(主观)、平均预期寿命、体育人口比重、医疗卫生满意程度(主观)和心理健康自我关注度(主观)等13项指标组成。如何培育和促进文化消费,推动杭州经济、社会的提升与发展,可采取的措施有两个。

(一)改善家庭消费结构,提高文化消费的比重

具体来讲,是要做好一个“优先”、三个“提升”。一个“优先”是优先提高教育消费,让学习和接受教育成为文化消费的长久主导,要提高市民素质和城市文明,就要提高教育消费占消费支出比重。例如,全球金融危机时,杭州发放1.2亿教育培训消费券,由政府主导扩大教育消费比重。三个“提升”是指,一要提升高雅文化消费。结合城市转型和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特别是要优先发展现代传媒、动漫游戏等新兴、优势产业门类,以文化产业结构的升级带动文化消费结构的升级,提高高雅文化的消费。二要提升休闲旅游消费。一方面,政府宏观上加强对行业发展的引导作用,做好相应的政策对策研究;另一方面,微观上进一步改善、优化自然生态环境,以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和强化服务意识为两大抓手,促进休闲旅游消费的长足发展。比如浙江省利用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优美的景观资源开发休闲农业、休闲渔业和景观产业,利用现代文化娱乐活动多元化发展休闲旅游市场,像增加电影、话剧和音乐演出,提高休闲旅游市场整体的文化内涵。三要提升体育消费支出。政府及其职能部门,应加强全民健身计划的宣传力度,提高全社会体育消费的意识,树立现代健康观及体育价值观,正确引导居民为健康等需要的满足而进行投资。加强体育市场的管理及新市场的开发,开拓不同层次体育活动方式和场所,加快体育场馆的建造,改善场馆经营方式,引进高水平体育比赛,满足不同层次的体育消费需求。

上一篇:人民币升值对我国资产价格波动的影响 下一篇:对运用货币政策解决通货膨胀问题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