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小学校培养研究型教师的策略

时间:2022-10-16 04:55:41

浅谈中小学校培养研究型教师的策略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3-0230-01

教育部颁发的《关于改进和加强教学研究的指导意见》曾指出:"将教学研究的重心下移到学校,""以教师为研究的主体","教师要把日常教育工作与教学研究融为一体,形成一种新的教师职业生活方式"。我认为将教师培养成研究型教师,使每名教师都能成为教育家将是教师队伍建设的必由之路

一、 何谓研究型教师

较之"经验型教师"、"技术型教师"而言,研究型教师具有以下一些特点:

1、具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敬业爱生,教书育人,为教育事业乐于奉献。这是研究型教师思想道德方面的保证。

2、不断更新教育观念,能在现代人才观、质量观和以人为本促进主动发展的教学观的指导下,组织实施教育教学活动。

3、具有较强的教育教学研究能力,善于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在科学理论指导下针对问题进行实验研究,并善于把研究实践中获得的感性知识总结上升为理性认识,把握一般规律,用以指导教育教学实践活动,求得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实际效益。

二、 教师为什么要成为研究型教师

教师一定要成为研究型的教师主要是基于以下几各方面:一是由于基础教育的需要。今天在校学习的学生,在不久的将来就要走向社会。他们的素质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现在能够给他们提供什么样的基础教育。二是新课程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完成探索性实验、独立进行科技制作、研究一些新问题并完成相关的科研学习报告、进行社会调查以及扩展性学习等多项课题研究工作。学生开展课题研究工作成败的关键取决于教师对研究课题的内容、过程、方法以及相关综合信息的熟悉和掌握程度。三是在岗教师业务素质提高面临一个首要解决的问题――教学能力的提高,教学能力是教师综合素质的体现,是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落脚点,我们不可想像一个教学能力低下的教师队伍将会对我国基础教育带来怎样的恶劣影响。而教师教学能力怎样才能产生和提高呢?心理学给我们提供了这样的理论,即教师必须具备相关的知识和实践能力,也就是说当一名教师具备了教学能力所必须具备的相关的知识和实践能力,他才有可能形成教学能力,但要形成较高的教学能力,他还要具有灵活摄取和重组知识信息的能力,要完成知识建构。完成这些需要教师一定具备研究能力,要由传统意义上的知识的传授者和学生的管理者转变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和帮助者;由简单的教书匠转变为实践的研究者或研究的实践者;由教学活动的主角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配合者。因此教师一定要成为研究型教师。

三、 中小学校培养研究型教师应该做的工作

综上所述,当前学校培养研究型教师应是学校师资队伍建设工作的重中之重。如何在学校层面培养出更多的研究型教师,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

1、积极建立校本研究机制,为校本研究提供措施保障。

学校要真正确立科研兴校的办学理念,建立教学研究的导向机制、激励机制和保障机制。教师要形成读书学习与反思的习惯,增强研究意识。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分析和解决自己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真实问题,克服被动性、盲目性;把日常教学工作与教学研究融为一体,形成一种新的教师职业生活方式,提高业务水平。

2、确立教学一线教师所适合的研究课题

课题研究是教学一线教师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提高教师自身业务素质和教育质量的重要途径,所以研究的目的在于解决教师自身教学工作中的问题。研究重点并不是去创立新的教学理论,而在于改革教学方法,以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这就是说科研会促进教学而不是额外的负担。课题研究的成果要对教学要有指导意义,而不是一旦结题就将成果束之高阁,真正做到将研究成果转化为实实在在的育人效果,这才是中小学课题研究的真正目的。

3、将行动研究确立为教学研究的核心

教学研究可以采用多种研究方法,但对于一线教师来讲行动研究应是常用的方法。行动研究是一种适应于小范围内教育改革探索的研究方法,其主要目标是为了解决行动中的特定问题。行动研究主要关注教师教学过程中常发问题:如"如何提高工作质量"、"发生了是怎样的事情"等类似问题。目的不在于建立理论、总结规律,而是针对教育实践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在研究中将改革行动与研究工作相结合,与教育实践的具体改革行动紧密相连。

以上是我对于中小学校培养研究型教师一点拙见,探索和发展永远是中小学校培养研究型教师的主题,希望研究将成为每名教师工作常态,到那时学校才能真正成为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基地,才能实现中国的教育梦。

参考文献:

[1]荆卫东著.《教育课题与研究型教师成长》 .光明日报出版社,2010出版

[2]姜荣奎著.《教师如何与学生沟通》.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2年1月出版

[3]赵德成著.《教师培训需求分析》.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11月出版

上一篇:怎样矫治孩子的心理问题探析 下一篇:浅谈良好师生关系的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