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疾病的诱因与内科护理效果观察

时间:2022-10-16 04:16:35

心血管疾病的诱因与内科护理效果观察

【摘 要】目的:分析心血管疾病的临床发病原因,总结其预防措施及内科护理体会。方法:对68例临床冠心病患者的诱发因素进行分析,并予以针对性的临床预防措施, 重点对患者进行疾病基础知识、日常饮食、心理调护、规律运动、合理服用药物等相关方面健康教育。结果:通过对患者实行有效的临床预防措施以及相关的内科护理,患者的医疗保健知识以及自我保健的能力有了较大的提高,疾病的临床复发频率有了较为明显的减少。结论:通过对冠心病患者实施正确健康的教育,及时的实行有效的预防措施,对于减少心血管疾病的临床复发率,最大限度的降低临床死亡率以及更好的提高心血管患者的生活质量,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

【关键词】心血管;冠心病;内科护理;诱发因素;预防对策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12-0399-01

心血管疾病通常是指动脉粥样硬化(俗称动脉硬化),高血压,脑卒中和心脏病等。具有“四高”即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高和“一多”即并发症多的特点。众所周知,心血管病是目前全世界主要的死亡原因之一,已经成为世界范围内的重要疾病,全球都在为战胜和攻克心血管病进行着不懈的努力和抗争。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心血管疾病近年来已逐渐成为我国的流行病并成为当今威胁人民健康的头号杀手。若得不到有效的控制,将导致靶器官损害,引发严重心、脑、肾等并发症。故分析心血管疾病的临床发病原因与合理护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对我院68例临床冠心病患者的诱发因素进行了相关分析,并对其予以了有针对性的临床预防措施,取得了较为满意的临床效果,现将具体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1年1月~2011年2月我院68例临床冠心病住院患者,男40例,女28例,年龄41~82岁,平均67岁。其中62例患者有心绞痛病史,21例患者有心肌梗塞病史。

1.2方法

对68例临床冠心病患者的诱发因素进行问卷调查分析,并予以针对性的临床预防措施, 重点对患者进行日常饮食、心理护理、合理服用药物等相关方面进行护理。

1.3诱因分析

1.3.1运动量的突增及情绪的变化:多数患者在发病前出现过较为急速的运动或者是情绪的波动,从而进一步引发了相关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1.3.2气候的多变:问卷结果显示,天气的较大变化往往对许多老年人的户外活动以及血液循环造成了一定影响,从而使得疾病的发生率有所增加,;

1.3.3本组患者中37例(54.7%)体重超标,31例(44.5%)糖尿病,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血脂、血糖等相关因素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有着一定的相关性。

1.4护理方法

1.4.2合理调整日常饮食:

一组对11个欧洲国家,70~90岁的老年人的饮食和生活习惯的研究表明,有益心脏健康的饮食可使心血管病和其他疾病的死亡率降低50%。在食物中增加软纤维可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20%以上,对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无明显影响。一般来讲,心血管患者应选择低盐、低脂肪、低胆固醇、富含维生素的食物。少食多餐,避免暴饮暴食,可以:①多食含钾、钙的食物。在过去几十年间,含糖饮料和食品的消耗量日益增加,减少这类食品的摄入可从根本上减少人们的总能量摄入,并促进营养平衡。高盐饮食会使血压升高,减少食盐摄入量可降低正常人的高血压发生危险并使高血压患者的血压趋于平稳,还可降低动脉粥样硬化性CVD和充血性心力衰竭的发生危险。②少食动物脂肪和内脏,多吃一些海鱼。③多食果蔬、粗制谷类。多数果蔬营养丰富、热量少且富含纤维,因此,多食果蔬可补充人体所需的多种微量元素及主要营养素和不会使总热量摄人增加的纤维素,可降低多种CVD,特别是脑卒中的发病危险。

1.4.3积极心理调护: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心理干扰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①忧虑心理:患者每天愁眉不展、寡言少语,有时唉声叹气、无精打采、多愁善感,对疾病治疗失去信心,身体呈现虚弱无力的状态;②绝望心理:由于病情加重,医疗中的特殊检查,特殊护理及周围环境的刺激。患者心理承受力低下,出现神志不安,恐惧惊慌,日常行为难以自理,依附性大,陷入困境,难以解脱,有的甚至做出后事安排;③猜疑心理:患者对周围的事情非常敏感,常把病情看得比较重,超出医护人员交代的范围。怀疑猜测医生、护士、他人隐瞒病情,把一些没有关联的事情扯到自身。生套病症。并进行无故的病情联想,导致身体怠倦、神志恍惚、身心疲惫;④拮抗心理:对自身的病情满不在乎,不相信医生的诊断,违背医嘱,尤其在病情好转后,自动放弃治疗;⑤应激心理:一方面,由于心理失衡导致行为消极,从而引发身心防御功能低下,最终使疾病加重;另一方面,应激心理可以改变人的各种生理功能,引起平衡失调导致病情发展。现在研究已认识到紧张的信息刺激先使下丘脑兴奋,作用于交感神经系统,使其末梢神经刺激组织释放大量去甲肾上腺素,使心率加快,血压升高,儿茶酚胺与皮质类固醇结合,动员脂肪,从而增加了血中脂质。因此在预防与处理方面要创造良好的护理环境和气氛,从患者的心理需要出发。首先,要有良好的舒适治疗护理环境,病房空间设置要和谐、轻松,物品摆放整齐、干净、协调,使患者心情舒畅,精神放松;其次,在诊治过程中要认真做好分析研究,积极进行心理咨询、心理护理,鼓励患者战胜疾病。对患者家庭及工作方面引起的心理压力,要耐心疏导。

1.4.5合理服用药物:密切观察药物的不良反应 老年人具有肾功能减退、排泄能力差的特点,心血管疾病药物对老年患者的剂量上与中年人有很多不同,除严格掌握剂量外,应密切观察其精神状态、血压、尿量及胃肠道反应情况。如地高辛药物治疗量与中毒量接近,且半衰期长,易在体内蓄积,发生中毒,老年人表现为意识模糊,色容改变以致发生心律失常。故老年人心衰时应用洋地黄类药物量宜小,约为成人量的2/3;同时在用药过程中,定时做心电图检查可避免药物过量或中毒,有条件时监测血浆中洋地黄浓度。

2 结果

通过对患者实行有效的临床预防措施以及相关的内科护理,患者的医疗保健知识以及自我保健的能力有了较大的提高,疾病的临床复发频率有了较为明显的减少,患者的愈后康复有了较好的改善,同时也增强了护士的责任心,形成了较为和谐的医患氛围。

3 讨论

心血管疾病是危害中老年健康的最大疾病之一。依据相关调查研究结果显示,饮食习惯和临床心血管疾病的发生有着较为密切的相关性,平素喜食高脂肪及高胆固醇等食物的人群,其心血管病的发生率通常比较高。运动量的突增及气候的多变在心血管疾病诱发因素中所占的比例最高,因而加强临床心血管内科的护理质量及管理对于提高临床疗效有着积极的意义。心血管疾病护理质量也已经逐渐受到了临床医护人员的普遍重视。提高心血管科临床护士的管理水平及服务质量已是心血管内科护理工作的关键所在[5]。

本文通过分析心血管疾病当中冠心病的临床发病的诱因,并就其预防措施及内科护理体会做出相应的总结得出,对冠心病患者实施正确健康的教育,及时的实行有效的预防措施,对于提高患者自我保健能力,减少心血管疾病的临床复发率,最大限度的降低临床死亡率以及更好的提高心血管患者的生活质量,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值得临床借鉴应用。

参考文献:

[1] 马慧霞,马淑芳. 心血管疾病一般护理体会 [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0,(15):236-237.

[2] 郑军,洪波,张世范,徐迪辉,杨俊峰,孟辉,高明,林勤燕,唐娜. 硝酸甘油治疗心血管疾病的护理体会 [J],内蒙古中医药,2010,(1):70-72

[3] 刘延凤. 浅谈心血管疾病的心理分析及护理体会 [J],中国医药指南,2009,8(25):168-169.

[4] 张戎,许蓉,谢良才,郑应凤,林仙惠. 对老年人心血管疾病的护理体会 [J],护理实践与研究,2007,7(19):15-17.

[5] 周声国. 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的护理体会 [J],中国中医药咨讯,2010,(14):268-269.

上一篇:浅谈导乐分娩 下一篇:归脾汤加减治疗106例老年失眠症患者的临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