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诗歌体式特征, 走出诗歌教学误区

时间:2022-10-16 03:53:06

认识诗歌体式特征, 走出诗歌教学误区

摘 要: 教师对诗歌这种文学体式的不了解和忽视,导致古诗教学僵硬碎化,丧失诗歌应有之美。改善诗歌教学的首要任务是教师对诗歌体式必须有足够的了解和认识,依据体式进行教学,让学生从整体上体验到诗歌的音韵美和情致美。

关键词: 诗歌教学 体式特征 语言自由 想象联想 诗以言情

曾听过一节诗歌教学案例《别董大》,教学环节主要有三个:十分钟读读背背,十五分钟讲授关键词和诗意,五分钟讲授中心。这么一个教学案例,其特点十分清楚:文言处理,而且不分学段、板块碎化;重语言而轻文学,重表面的字词语法而轻内在的情韵,致使诗歌特有的音韵美和情韵美荡然无存。这种做法使许多学生失去了学习古诗文的兴趣,失去了学习语文的兴趣。

隐藏在此教法背后的深层原因之一在于教师对诗歌这种独特文学体式的不了解和忽视。对于字词句难懂一些的古诗教学以字词句、语法现象为主,逐字逐句翻译,把诗歌翻译成现代散文,把诗歌的学习完全等同于古汉语的学习;而对于那些情景浑然一体、字词句浅显易懂的诗作就进行简单处理。

语文教师的使命,要比数理化教师的使命艰巨得多,也光荣得多。数理化教师的解释往往是现成的,全世界公认的,而语文教师却需要用自己的生命去做出独特的领悟、探索和发现。这一点在诗歌教学上尤其明显。因此,改善诗歌教学的首要任务是教师对诗歌体式必须有足够的了解和认识,依据体式进行教学,让学生从整体上感受到诗歌之美。

诗歌体式特征之一:语言的自由化。这种自由,既有语言学意义上的缺此少彼,也有语义上的不合常情。如江南春绝句杜牧“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明代三大才子之一的杨慎就质疑:“千里莺啼,谁人听得?千里绿映红,谁人见得?若做十里,则莺啼绿红之景,村郭、楼台、僧寺、酒旗皆在其中矣!”(《升庵诗话》)这话有负才子之名,显得呆头呆脑。所以清代何文焕说:“升庵谓‘千’应做‘十’,盖千里已听不着、看不见矣,何所云‘莺啼绿映红耶’?余谓既做‘十里’,亦未必听得着、看得见。”这是反驳中的归谬法。这句诗不过是说诗人觉得到处都是鸟语花香而已。诗歌不一定如实地反映客观现象,诗人只是表现自己的感受和感情,诗人在表达感情的过程中,感觉可能会出现变异,表现在语言上就有些夸张,就是诗歌语言的自由性。如果没有这种语言的自由,诗歌就没有想象的空间;没有想象,就没有诗歌。

诗歌体式特征之二:拥有想象和联想的空间。诗不提供全部信息,只提供最有特征的细节,把其他部分留给读者想象,让读者用自己的经验去补充。诗歌的语言越能调动想象,越有质量;关键是要有效地调动。所以写诗,要有留白的艺术,而读诗,要抓有特点的局部进行想象和联想。比如“水村山郭酒旗风”,能不能说除了句中四个意象,就没有其他的东西了?显然不能。“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写了僧寺,楼台,烟雨,用想象去填补,诗人写出了如幕烟雨笼罩寺庙楼台,缥缈而又超凡脱俗,充满朦胧美。仅仅如此吗?当然不。她激发读者一种想象的思考,寺庙多年美丽依旧,而修建她的“南朝”却无处寻觅了,正所谓“景依旧,人空瘦”“物是人非”,历史兴亡之感便油然而生。再如: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前两句“鸟飞绝、人踪灭”,天地一片空白,后两句一翁独钓,打破空白,印象深刻。读到此时,有人读到老翁的与众不同,有人读到老翁的坚守,有人读到老翁的顽强等等,这都是基于诗歌的一种想象和补充。

诗歌体式特征之三:诗言情。诗歌的最大特征就是诗以言情,宋诗为什么评价不如唐诗高,因为宋诗爱议论。所以学诗,不论过程如何,最终的目的都是“情”。这种情感不是让学生记下了背一背就行,而是尽可能地让其获得诗中的情感体验。叶绍翁的《游园不值》:“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怜”字值得推敲。怜什么呢?从句法来说,怜的对象是屐齿,但是屐齿太硬,大概不用怜惜。怜的应该是苍苔,它是屐齿印的对象。路上有苍苔,应该是人迹长久不至的结果。怜苍苔,可能也怜惜这人迹罕至的宁静。从这个“怜”字中流露出来诗人的心理特征:这个人外部感觉很精致,内部感觉也很敏感,这是一个懂得爱惜的人。“小扣”柴扉“久不开”,诗人很耐心,也很细心,也很珍惜这周围的宁静。突然,意外来了,看到了那支红杏,惊喜,没有准备的欢欣,无声的独自的欢欣,不仅是对大自然的发现,而且是对自我心灵的发现,“关”则流露出一种调皮。这些诗情、诗趣读不出来,学生的诗就白读了。所以最后让他解词译句无大用,体验、感受很重要。阅读的兴趣来自哪里,就是在读的过程中得到情感上的享受。

诗歌的体式特征告诉我们诗歌教学与其他文体阅读教学是有区别的,她注重感受,注重体验,讲究整体上的审美。学习古诗,离不开读,更离不开想象和联想。因此个人认为诗歌教学应避免那种文言式、碎化的板块教学,而应以尊重学生的个性解读为前提,以整体感知为主导,以诵读为主线,以情感体验为核心,给学生插上想象和联想的翅膀,把诗歌之魅力植根于学生灵魂深处。

上一篇:《Java程序设计实训》课程教学改革初探 下一篇:浅谈高中数学素质化教学发展的三个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