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级高等教育论文

时间:2022-10-16 02:31:19

省级高等教育论文

一、完善省级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机制

加强省级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必须建立和完善符合教育发展规律的、适应区域发展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机制。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机制,是指“参与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基本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从而发挥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功能的运行规则”。[1]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机制是一个多层次、多结构的运行系统,其结构层次包括以下内容。

(一)目标机制

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目标,就是保障高等教育的质量。而高等教育质量是一个复杂的概念,只有确立科学合理的、适应社会发展的质量观,才能正确制定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目标。国际上对高等教育质量的认识主要包括以下五种观点:质量即卓越(excellence),质量就是达成标准(consistency),质量是满足期望(fitnessforpurpose),质量应是物有所值(valueformon-ey),质量是学生改造的过程(Transformativeprocess)。[2]我国学者也从不同侧面对高等教育质量进行了深入探讨。从高校的三大职能来看,高等教育质量应涵盖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这三者的质量。刘振天归纳出高等教育质量包含学生的学业成绩水平、产品质量或服务质量、目标的实现程度、满足不同主体(用户)的需求程度、教育教学活动质量或学校工作质量等涵义,并指出“对于高等教育质量,不同时代、不同社会、不同国家以至不同个体都有着自己的思考、看法或观点”,而随着高等教育实践发展,高等教育质量观也会随之更新变化。[3]在当今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树立发展的、多样化的、适应性的、整体性的质量观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主要趋势。为此,应在总的目标指导下建立多样性的质量标准,以便给不同层次、学科、类型的人才培养和学校办学指明方向。省级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主体机制,应在保证达到全国高等教育最低质量标准的基础上,结合本地区经济社会和教育发展的特点,制定多样的、特色化的高等教育质量标准,以促进不同层次、不同类型高等教育机构的质量提升。

(二)主体机制

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主体由高校、政府和社会三方组成。从我国的现状来看,虽然高校、市场和社会力量也逐步参与到质量保障中来,但政府始终把握着绝对影响力。1.高校自我保障高校作为高等教育实施的主体,对教育全过程的质量进行监控与管理。高校对教育质量的自我保障,即高校内部质量保障,是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基础。高校“将社会宏观质量需要转化成教育目标或质量要求,并根据本地区的特点和本校办学实力合理定位质量水准,应用先进的教育思想制定切合实际的培养方案等为输入保证的基石;以过程评价或形成性评价不断监控教育质量,及时纠正偏差为目的;以总结性评价和成果评价为依托,达到输出保证的效果”。[4]2.政府宏观调控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以后,政府对高校的管理方式发生重大变化,由过去的直接“行政管理”方式转变为间接“政府调控”方式。政府对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宏观调控,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1)通过立法规范保障行为、制定质量标准和办学标准;(2)负责高校的设置、认可及鉴定;(3)指导、统筹、协调、检查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活动,实施对高校教育工作的评价和监督;(4)建立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信息网络;(5)推动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研究和促进学术、经验交流、组织人员培训。因此,省级政府应在省域范围内完成上述职责。3.社会参与监督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社会力量越来越多地参与到高等教育的管理与监督之中,已成为高等教育发展不可或缺的部分。在高等教育质量保障领域中,社会力量参与的主要形式是建立社会中介性评估机构。从世界主要国家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机制的经验来看,中介机构作为政府、高校和社会三方联系的桥梁,开始在许多国家高等教育评估工作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独立的第三方评估机构的建立,可以减少政府直接介入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活动,保护高校的学术自由和办学自,使质量保障活动的过程和结果较为客观、公正。除了国家层面的评估中介机构,地方层面的评估中介机构也有很多。我国一些省市也建立了社会中介性质的评估组织,如北京教育评估院、上海市教育评估院,江苏省教育评估院等。可见,省级评估中介机构的建立是完善省级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机制的重要一环。其他社会力量监督高等教育质量的形式还包括大众媒体的参与。

(三)对象机制

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对象,指的是质量保障的内容,即保障什么的质量。一般情况下,高等教育质量的保障对象,是指教育的“输入—过程—输出”这一全过程,涉及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等各个方面。教育输入主要包括办学方向、培养目标、师资队伍数量和质量、生源质量、教学条件与管理制度、科研的经费投入和时间投入等;教育过程主要指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评价、教育科研、社会服务等;教育输出主要包括学生在知识、能力、个性、生理等方面的发展与变化、学生的就业情况、高校的科技成果以及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情况等。高等教育质量的保障对象,按照不同层面,还可分为院校、学科、专业、课程或者学生。本科教学评估就是典型的以院校为对象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活动;以专业为保障对象的,如教育部近几年实施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及评估等;精品课程建设项目即是以课程为对象的质量保障和提高活动;当前我们常提出的保证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则是以学生个体为保障对象。省级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应综合运用院校评估、专业评估、课程评估及人才培养质量评估,根据区域高等教育发展的特色及各类评估的侧重点制定指标体系,构建合理、完整的省级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全面促进区域高等教育质量的提升。

(四)调控反馈机制———元评估

元评估是对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活动进行调控反馈的一种有效方式。元评估是指在评估实施前、实施中和实施后对评估设计、评估过程和评估效果的监控与分析,以随时向各质量保障主体提供信息,完善质量保障活动的各个环节,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元评估是“按照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标准,运用可行的评价方法,对整个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活动进行分析,从而做出价值判断,对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活动进行调控反馈,使它经常处于优化运行状态的活动”。[5]对于省级高等教育质量保障而言,元评估不仅检查质量保障目标是否符合区域教育发展的目的、质量保障主体的参与程度和方式是否全面且合理、对于不同的质量保障对象质量指标是否科学,还要检查质量保障的过程和方法是否适当、所作结论是否有效等。

二、几点建议

(一)加强高校内部质量保障,建立省级质量评估中介机构,构建多元主体质量保障机制

在省级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层面,当前,教育行政部门在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活动中占有绝对主导地位,高校内部的自我保障也是基本根据政府制定的指标要求进行,服务于外部评估,而社会力量对高等教育质量的参与和监督尚未得到充分重视。因此,建立高校、政府、社会共同构成的多元主体的质量保障机制势在必行。高校应充分发挥其主动性,根据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自身特色,完善内部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地方政府应减少直接干预,加强调控监督,通过完善立法和规章制度规范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通过制定高等学校教育质量保障的分类指标体系促进区域高校的特色发展。建立省级教育评估中介机构,独立于政府和高校之外,实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活动,对政府负责、服务于高校发展,保证教育质量保障工作的客观性、公正性和科学性。

(二)侧重过程评价和以学生为主体的质量评价

梅贻琦的“大师论”与“钱学森难题”均指出“教育质量并不主要取决于物的因素,关键取决于人的因素,进一步说明在物的条件相当时,人的因素、主观因素起决定性作用”。[3]也就是说,财力和物力的投入并不是保障高等教育质量最核心的因素,教育者和学习者在教育过程中时间、精力和情感的投入才是关键因素。因此,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中必须注重过程要素,尤其应该重视教育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人的因素,即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高等教育质量的核心是人才培养质量,所以,教育质量最终是落在学生的“学”上面,即高校学生具有和高校目标相一致的知识、技能和能力的程度以及学生的就业情况等。因此,对学生学习的评价应成为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重中之重。许多国家开展了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调查,以学生为主体的质量评价已成为质量保障的一种趋势。美国实施的“全国大学生学习参与情况调查”(NSSE,NationalSurveyofStudentEngagement)为我们评价大学生的学习质量提供了一种新的范式。[6]在省域范围内实施大学生学习情况调查,不仅有利于我们全面掌握大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还便于我们通过对大学生学情的长期监控,预测学生学习就业等问题的发展趋势。

(三)建立高等教育质量调控反馈机制

在省级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层面建立调控反馈机制,通过对省域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活动进行监督与调控,不断完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调控反馈机制应涉及以下内容:对评估设计进行评价分析,包括评估主体的参与方式是否合理、评估指标体系的构成是否反映了各主体的需求并符合现行的质量观、是否恰当地运用了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的评价方法、评估结果的使用是否妥当且有效等;对评估过程进行监督,包括是否严格按照评估设计进行评估、及时发现评估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予以解决等;对评估效果进行跟踪监控,包括高校及产业界对评估指标合理性和评估方法适切性的评价、评价后高校的改进等。

作者:张妍 马玉清

上一篇:科学办学之高等教育论文 下一篇:建筑制图与识图项目教学法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