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办学之高等教育论文

时间:2022-06-27 12:03:23

科学办学之高等教育论文

1对策和改革的构想

面对当今复杂的国际形势,面对中国社会整体发展水平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的现状,面对区域发展不平衡趋势的加大和由此引发的大量(潜在)的社会问题和环境问题,应该在国家中长期科技、教育发展规划的制定过程中,优先考虑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的重大变革,创新与科学管理体系的建设,通过对国家科技创新资源的重大战略结构调整,对国家研究所、研究型大学的布局进行优化,在形成新的合理布局的基础上,对不适应中国社会未来发展的科教文卫体制进行系统的清理和变革,彻底改变运行机制。围绕解决科技研发、高等教育、产业发展与文化建设协调发展的目标,以建立一个基于先进文化发展体系基础之上的新型产学研合作体系框架与协调管理科学体系为改革的技术目标,通过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政策和措施,通过严格执法,运用法律、行政管理和经济调控等多种方法和手段,对科技研发、高等教育、文化建设与产业发展工作按照国民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的实际需要进行宏观调控,实现对国家科技力量布局调整与区域创新资源的有效整合,促进高端人才的均衡分布,促进高等学校、科研机构、科技人员相互之间充分、合理、有序、公开、公平、公正地竞争,形成国家科技创新体系在科技研发工作与产业升级工作中的核心主导作用,落实高等学校在国家法律法规约束下的自主办学,形成研究型大学在培养高质量人才工作中的示范效应,形成科研与学术机构良好的运行环境和互动交流机制,形成分层次分类管理和分级竞争格局,最大限度地排除非学术性因素对国家科技研发工作和高等教育的消极影响,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围,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科技研发中的创新研究和高起点的科技开发工作更好地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提供制度、政策与环境支撑和保证。纵观中国高等教育体制与科技体制改革的经验和教训,应该重新认识和审视高等学校在整个社会发展和全面进步中的地位和作用,在将高等教育、科技研发、产业发展和文化建设的改革和发展工作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的基础上,在以建立先进文化发展体系基础之上的新型产学研合作体系作为社会改革的一个技术目标的实施过程中,应以优化资源布局与分布作为改革的切入点,坚持技术创新与产品创新的市场主体为企业,坚持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充实后成为实体)、国防科技系统、中国社会科学院等国家研究院所以从事和承担关系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科学、技术、工程、社会、文化等项目研究为主,坚持技术创新和应用开发的主体为企业,坚持高等教育以培养高质量的各类人才为主,在研究型大学中倡导教学与科研并举,以高层次研究型大学作为另外一支科技研发和文化建设力量参与国家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关键技术研发、技术密集型工程项目中关键部分的研究与开发及文化建设项目工作,与科研院所优势互补。在科研工作中,教师或从事纯粹的基础研究(含承担重大项目),或与中国科学院、国防科工委系统、中国社会科学院等国家研究院所合作,参与国家重大关键技术项目的研究与开发,或深入企业和社会各行各业参与技术密集型工程项目开发,以提高自身的学术水平、综合研究实力和教学质量,帮助企业建立科技研发中心,帮助各行各业解决生产和社会实践中提出的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难题(含重点项目和部分重大项目),向企业和社会辐射先进的科学技术文化知识和优秀文化,帮助企业和社会用人单位培养各类特殊专门人才,使自身更好地开展人才培养工作。同时,各类学校要积极融入本地域的文化发展之中,研究型大学更应在传承文明、发展本地域优秀文化的过程中,与文化机构通力合作,发挥研究型大学创新人才密集、学科云集、智力富集的优势,努力建设先进的区域文化发展体系,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理清高等学校、科研院所、产业部门、文化建设机构之间的关系,明确各自的社会分工和工作重点,优势互补,通力合作,共同推进社会的全面进步。

2改革的初步建议方案

2.1政府对教育监管的改革

(1)对高教优质资源进行重大战略结构调整,优化配置,合理布局,体现国家意志。(2)成立大学拨款委员会,制定科学、合理的拨款、奖励与惩罚办法。(3)调整、优化学位点布局,推动学位体系从审批、监管向动态评价、监管、引导转变。(4)制定高标准、粗分类、具有较高水准、符合大国特点的各类成果认定标准和程序。(5)明确高校各类运行数据的分级定期披露和第三方审计、评价、公示制度。(6)制定监管研究型大学和教学型大学的方式方法,为大学提供有效的服务。(7)以学校上一年度实际升学率数据为依据,改革研究生推免入学名额的计算办法。(8)研究生招生初试改为全国统一考试,完善学校自主复试、录取和社会监督。(9)尽快推进大、中小学每年二季招生,所有学生分春、秋季参加考试、入学。(10)明确各类研究型、教学型大学的师生比例和教师的基本工作条件、任务。(11)制定高校教师晋升的国家最低标准和统一的基本薪酬标准、教师双向流动机制。(12)明确研究型大学的社会定位和参与建立产学研合作体系的分工、职责。(13)选择一批位于中心城市的非重点已建成高校,将其改为私立或民办大学出售。(14)将一大批位于地级城市的非重点大学改为国有民办或股份制教学型大学。(15)遴选一部分新建本、专科院校,由行业领头企业、骨干企业、重点企业主导联合办学。(16)政府对教育质量的监管重点转到对处于教育质量末端学校的帮扶、整改方面。(17)政府积极引导,在构建新型产学研合作体系框架和协调管理方面给予支持。(18)政府积极引导,在构建区域先进文化发展体系框架和协调管理方面给予支持。(19)按照政治理论课程教学大纲和内容要求,由国家负责制作教学电视录像片。(20)明确大学作为社会文化、学术与教育服务机构的属性,自主独立办学。(21)建立大学校长由社会名流推荐、校内选举产生、主管机构任命等多途径遴选办法。(22)明确大学依法办学、自主办学,任何部门、单位、个人不得违法干预、干扰办学。(23)加快高等学校教职员工与公务员退休养老办法并轨改革,建立新的人事管理体系。(24)修订学位条例,明确部分学科取消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规定学科最高学位。(25)全面修订相关法律法规,完善高等教育和与之配套的相关法律和行政法规。

2.2外部社会办学环境的改善

(1)制定国家科学技术研发经费的拨款办法和重点、重大项目管理新办法。(2)明确各类高校参与科技研发,参与产学研合作的分工、职责和管理办法。(3)明确各类高校在参与社会文化事业,构建区域先进文化发展体系中的分工和职责。(4)制定高校教师在企事业单位之间的双向流动机制和接续管理办法。(5)遴选一批合适的科研院所等企事业单位,建立面向全国、面向区域的教师培训基地。(6)建立全国师资与学术交流中心,负责受理教师招聘、人才与国际学术交流等事务。(7)建立全国统一的成果、项目、人才的学术鉴定、验收与评价机构,负责学术评鉴。(8)建立全国统一的大学毕业生就业与质量跟踪监测体系,定期就业情况报告。(9)对基础教育和升学考试进行重大变革,在基础教育阶段全面推进素质教育。(10)对高考和大学录取办法进行系统改革,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和学生健康成长。(11)明确大学各类事务中需要政府审批的项目清单并向社会公示。(12)制定各类社会岗位不同学历的最低工资标准,促进各类单位合理使用人才。(13)用行政法规明确工作日大学校园不对社会、游客开放游览(经学校同意的例外)。(14)取消大学计算机等级考试等一系列干扰学校自主办学的统一颁证考试。(15)政府保障研究型、教学型大学教师实行定期带薪学术休假并保障资金投入。(16)大学基建纳入地方经济、社会建设与发展规划,投资建设由主管部门与地方共担。(17)明确校园周边环境治理的地方政府职责,按城市规划限期三至五年整改完成。(18)修订教育法、高等教育法规、民办教育促进法,完善相关法律和行政法规。

2.3大学自主独立办学

明确大学在国家教育方针的引导和法律法规的约束下自主独立办学,但必须在政府的引导下加快内部的调整,使之符合办学约束条件。(1)制定大学的,作为学校办学的基本法规。(2)在政策引导下,非重要学科从研究型大学有序退出,仅保留几个高水平学科点。(3)在政府政策和引导下,明确学校不得低于国家学术标准聘任各级职称教师。(4)在政府政策和引导下,明确大学在校学生不得超出师生合理比例的上限。(5)在政策引导下,完成高水平教学、科研人员向研究型大学、科研机构有序集中。(6)在政策引导下,完成部分研究型大学教师向教学型大学、企业有序分流。(7)在政策引导下,部分教学型大学完成改制并出售运行权及管理权。(8)在政策引导下,部分教学型大学完成划转,归入企业代管,开展合作办学。(9)在政策引导下,相关高校做好部分学科终止研究生招生、培养、教师分流工作。2.4学科专业办学(1)在法律法规和政策引导下,所有高校都必须把培养高质量合格人才放在第一位。(2)每个基层院系都要明确学科专业教育是采纳经验办学方式,还是采纳科学办学方式。(3)选择经验办学方式,需要调研、借鉴兄弟院校培养模式,经修订形成本校方案。(4)选择科学办学方式,需要创立学科人才培养科学理论体系,或遴选科学理论体系。(5)建议无论是采纳经验方式还是科学方式,教师须承担授课任务,教授/副教授都有授课的约束条件。(6)在政策引导下,高校自主确定科研和学术发展方向。(7)建议每个学科应努力建立学术委员会决策指导下的系主任分工负责制。(8)建议高校每个学科根据自身特点,逐步转向学术和文化价值观引领专业办学。(9)具备受理教学事务争议、学术争议、行政事务争议的讨论、协商与仲裁机制。

3改革初步方案的可行性与合理性概述

在上述系统性变革的情况下,高等教育和高等学校科学办学将形成一种崭新的局面。高等教育形成这样一种新的格局,虽然需要经过重大的变革,但是变革对整个高等教育现有的优质教育资源来说冲击并不是很大,原因是目前主要重点高等学校和“211学校”基本上都会进入研究型大学行列,北京、江苏、上海等地必将有一部分学校面临合并和重组的前景,有可能引发争议,产生改革的阻力。另外,这样一场变革,必将把一大批学校推到公平竞争的社会环境中,促使大批高等学校进行全面、深刻的变革,同时自觉、主动地逐步开放,以接受社会的监督。

作者:赵致琢 单位:厦门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计算机科学系

上一篇:创新教育与高等教育论文 下一篇:省级高等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