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东会召集瑕疵撤销之诉的构成

时间:2022-10-16 02:16:14

摘 要:中国目前从实体法上建立了股东会决议撤销之诉,但诉讼法上并没有相应的制度规定,这种情况引起了司法实践的困惑。股东会决议撤销之诉的原告应当广泛,以保障该项制度的效能。股东会决议撤销之诉的被告有公司或公司股东两种情况。股东会决议撤销之诉的期间是一种形成权,因此该诉的期间属于除斥期间。①

关键词:股东会决议撤销;原被告资格;期间

中图分类号:F830.9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06-0070-02

中国《公司法》第22条规定,“……股东会或者股东大会、①董事会的会议召集程序、表决方式违反法律、行政法规或者公司章程,或者决议内容违反公司章程的,股东可以自决议作出之日起六十日内,请求人民法院撤销……”这表明中国已经初步建立起了股东会决议撤销的诉讼救济程序。公司诉讼不仅所涉及事项和其他诉讼不同,更重要的是公司诉讼由于涉及到公司这一团体,所以较一般诉讼更为复杂。

一、召集瑕疵诉讼原告资格的界定

对于出席股东会的股东,如果在股东会上一致同意通过股东会决议,那么参加股东会的股东还是否仍享有股东会决议的撤销权?笔者认为,应当允许其提起撤销之诉,这可以保护那些在表决中同意议案但并不知道股东会决议有瑕疵的股东利益,并且也能够起到督促公司股东会严格按照法律规定进行。有学者认为,对股东大会的召集程序和决议方法未当场表示异议的股东不得提起股东大会决议撤销之诉。这样既可消除个别股东见风使舵的投机心理,也可督促股东对股东会召集程序方面的瑕疵当场提出反对意见,从而便利股东会及时修正瑕疵,最终提高股东会决议的效率和稳定性。笔者认为,对于原告资格的确认,是程序法上的问题,只要是适格并且对诉的进行有自身利益的都可以到法院。但对这种权利的保护最终保护要件是实体法的内容,只要在程序上符合条件的股东,都可以对股东会决议提起撤销之诉,前述学者所讨论的只是股东提起撤销诉讼中的从实体权利上法院是否支持的问题,对于是否在股东会上提出异议或一致通过决议,必须经过法院审理来查明,这是在前无法确定的问题,法院在诉前也不对此问题进行审查。股东在后到法庭辩论终结前是否必须保持股东资格,有学者认为,此种情况为诉的主体不再存在,有学者认为,从民事诉讼法理上讲,这种情况不属于诉讼承担的情况,应当终结诉讼。笔者认为,对于在诉讼中,提讼的股东变动的情况下,法院可以根据民事诉讼法的有关规定,裁定诉讼中止,然后区别对待:对于股东因为死亡而引起股东身份的继承,则根据诉讼法的有关规定,可以继续诉讼。对于股东自愿转让,受让人明示放弃诉讼,则法院可以终结诉讼。但是如果受让人没有对股东会召集瑕疵的认可或在股东股份由法院强制执行,那么新股东的继受的股东利益应该是没有瑕疵的利益,对自己的股东权益,当然可以提讼,而不问其权利是何时被侵犯。在后两种情况下,似有突破民事诉讼法当事人资格的问题,因为民事诉讼法只规定了在三种情况下有关当事人承接诉讼。从股权性质的角度来分析,股权的权能可以分为自益权和共益权,共益权属于对公司事务的管理,这种权利本身是可以转让的,不具有专属性,从民事诉讼的当事人的规定和诉讼效率出发,应当允许继受人可以继续诉讼。对于股东的诉讼权,是连接股东权的私法规范与国家司法保护的公力救济的桥梁。股东的诉讼权,使股东的私权体系能够得到国家公权保护而具有安全感。这也说明,股东的诉讼权制度的健全与否,直接关系到股东权是否能得以有效实现。

中国有的学者认为,就公司法理论而言,公司的监事会同样有权提起股东会决议的撤销之诉。其实同样的问题也存在于董事会是否有权提起股东会决议的撤销之诉?但从民事诉讼法理上分析,董事会和监事会都是公司内部机关,《民事诉讼法》及相关的司法解释都认为二者没有诉讼当事人能力,只能以其公司名义提讼。但如果被告又同时是公司的情况下,这样就造成公司原被告是同一人,违反了诉讼的基本原理。但董事会中的董事或者监事会中的监事可以以自己的名义提讼。这种诉讼中,借鉴韩国公司法的做法,如果董事公司股东会决议撤销的,由监事公司应诉。

二、诉讼被告资格的界定

股东会作为公司之内部机关,其决议为公司之意思表示,对外亦以公司名义表达,所以公司股东会决议异议之诉的被告是公司。另外一种情况是,公司如果作为原告时,那么被告就不应再是公司。例如公司股东私自召集股东会,公司对此提讼,认为其股东会决议有瑕疵要求法院撤销,或要求法院确认其不存在,这时候相关参与股东才是公司诉讼的被告。

三、公司召集程序瑕疵期间的性质

各国对决议撤销之诉一般都规定了期间。中国台湾地区公司法规定在30日内提起。德国规定在一个月内提起。韩国商法典规定在两个月内提起。中国公司法规定在决议作出60日提起。由此可见,撤销之诉一般规定时间都比较短暂,这是因为股东会作出的决议不仅涉及到整个公司的内部运行事务,同时还和外部第三人有着密切的联系,涉及到多种复杂的商事法律关系。公司法作为商事法规,公司法这种时间规定体现了商法的短期时效的重要特征。公司法为保证市场交易效率,需要尽快确定商事法律关系的效力。

对于期间的性质,有的认为是除斥期间,有的认为是特殊的诉讼时效。除斥期间适用于各种形成权,从公司法关于对股东会召集程序瑕疵的法律后果看,该权利是一种形成权。除斥期间适用于形成权。行使形成权有一定的期间限制,期间一经届满,形成权就告消灭。期间届满以后在行使形成权,其行使行为当然不发生效力,不需要再提出抗辩。形成之诉,在中国通常称为变更之诉,是指原告请求法院变更某法律关系之诉。从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若干问题的规定(一)》第3条的规定,“原告以公司法第22条第2款、第75条第2款规定事由,向人民法院提讼时,超过公司法规定期限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可以看出,这种期间的计算实质上从权利成立之日起计算,并且随着期间的经过,撤销权的实体权利也随之消灭。因此,该期间显然属于除斥期间。

在实践中存在这样情形:公司股东会召开后,却没有送达股东会决议,特别是对于公司没有给予召集股东会通知的情形,因此股东不知道股东会作出决议,或在知道的时候可能已经超过60天的期间。对于这种情况有的学者认为,提起撤销之诉应该从股东知道或应该知道之日起算。笔者认为,这种观点不符法理,因为公司的正常运行对公司运行重大,若股东会决议长时间保持不稳定,不利于相关利益者权利的正常维护,除斥期间本身计算起点就是和诉讼时效的计算起点不一样,其法律目的和作用也不同。当然,股东因召集程序瑕疵而对股东会决议有异议的,可以通过其他方式救济。

参考文献:

[1] 赵旭东.公司法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 王林清,顾东伟.新公司法实施以来热点问题适用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9.

[3] 邵明.民事诉讼法理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责任编辑 陈丹丹]

上一篇:村镇银行集约发展研究 下一篇:东祁连山农牧区生态承载力及可持续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