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哼鸣在歌唱训练中的重要性

时间:2022-10-16 01:53:56

浅谈哼鸣在歌唱训练中的重要性

摘要:歌唱艺术需要运用科学的发声方法、技巧和良好的音乐感觉,发声技巧的训练则是歌唱的第一步。而哼鸣练习就是一种快速而有效的训练方法。

关键词:哼鸣;高位置;真假声

哼鸣指发生练习时不开口,用鼻子发音,作为一种声乐训练的手段,它能直到打开鼻咽腔,寻找高位置的作用。笔者在声乐教学和演唱实践中,长期坚持哼鸣练习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声乐学习中得到了多方面的提高,使不少学生通过哼鸣练习的训练,解决了许多心理、生理上的毛病与不良习惯。哼鸣练习不仅能放松喉部,得到高位置的声音,而且它还有改善人的心理状态,使歌唱者得到音乐意境美的熏陶。采用哼鸣练习,可帮助练习者休整恢复受损伤的声带,提高训练质量,缩短训练时间,使之尽快进入歌唱状态。哼鸣练习是一种值得长期运用的声乐训练方法,它的多功能效用,是其他任何练声方法所不能替代的。不过这个技巧并非易得,要获得头声就要打开一个重要通道――鼻咽腔,而哼鸣训练的正是鼻咽腔,同时哼鸣对歌唱过程中各个发声器官的协调运作,相互配合及塑造学生的整体歌唱状态方面都有很好的作用。

一、哼鸣可帮助初学声乐者快速掌握控制发音器官的方法

初学声乐者往往不具备控制和支配发声器官的能力,或是凭借自己的主观感觉去模仿某歌唱家的“富有金属般的声音”,因而导致捏喉,挤压喉咙的现象。这种违背人体发声机能的状态,最终使声音憋在喉部,失去了声音的弹性。如要求他放下喉头的同时,打开喉咽腔,提起软颚,保持住气息的支持力,他往往是喉头放下了,但软颚又抬不起来了,要求他打开喉咽腔,气息又保持不住等等,所以训练起来既费时又费力。这是因为初学者由于不具备控制和支配发声器官的能力,开口发声时,发声器官就很难听从调遣、协调一致,这种顾此失彼的现象就在所难免了。运用闭口哼鸣训练法既可避免此类现象的发生,又可达到整体歌唱训练的效果。哼鸣练习还可以增强咽部、喉部肌肉的韧性,有助于使捏紧的喉部肌肉放松,让声带自由振动,产生出具有泛音的声音效果。它又是一种最容易获得正确混合共鸣的练习方法。因此,对于初学者来说开始训练以闭口哼鸣作为主要训练手段,不但能节省时间,较快地掌握控制、调动各个发声器官的运作能力,还可避免不良发声习惯的产生,为以后声乐艺术的发展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

二、可以培养学生在歌唱中良好的发声习惯

各地的方言发音习惯或多或少地影响了学生们在演唱时的发声,如有的学生在演唱时喉头不稳定,造成共鸣差、音质失常,音色单调缺乏变化,气息不足,高音提不上等等;还有的学生在歌唱时由于横隔膜控制能力欠缺,气吸得多但不深,呼吸僵化,没有形成贯通的气柱感,也没有找到快而不费力的吸气和节省出气的方法等。这种毛病的形成是发音习惯造成的,很顽固。笔者尝试了用哼鸣训练来让学生寻找轻松自如的歌唱感觉,明显改善了学生的发声毛病,证明是十分有效的。

三、在声乐演唱练习中哼鸣练习具有使真假声灵活转换、扩展音域的功效

由于哼鸣练习不需要大音量与张开口腔,容易认识与掌握后脖子两侧肌肉向下做三角形的放松和收紧的力量和感,增强声带的拉力。哼鸣练习加强了腰腹肌的有力支持与控制,把声音哼在上面的鼻咽腔和后面的咽管里,这种高位置上发出的声音,真声与假声就不可能明显地割断开来,真声与假声基本上是混和在一起。歌唱不能单一地运用某一种声音,它需要真声假声相互配合。在训练过程中,笔者先要求学生练好哼鸣,然后挂着哼鸣的感觉练唱ma,me,mi,mo,mu等母音,也可做持续音,上行,下行音阶等等,并且提示学生在练习过程中,要细心体会,调节内在腔体的状态,协调搭配,在进入换声点的前几个音,采用弱起音的方法,分别带入每个母音,仔细地完成每个音的过渡,直到进入高声区。通过快速地哼鸣练习,促使声区转换灵活,真假声两种机能很好地结合。唱低音多用真声,唱高音假声运用较多,唱中音则以真声为主,每个音都在高位置上掺和着假声的感觉与成份。在练习中,喉部越放松、自然,越能发出低声区的音,有利于向下发展音域。声音里假声的比例越大,音越高,歌唱的音域相应地就得到了扩展。哼鸣先从口咽腔、鼻腔、头腔共鸣而获得高位置的头声,同时,使气息畅通下沉,再顺次取得口腔、喉咽腔、喉腔胸腔共鸣,进而获得歌唱各共鸣腔体整体的共鸣。唱低音主要是胸腔共鸣,唱中音是口咽腔共鸣,唱高音则是头腔共鸣歌唱,共鸣的要求是要有整体观念,主次分明,相互配合,混合共鸣,整体的共鸣带来了音量的增加,音色的美化,哼鸣练习是具有获得整体共鸣的最佳练习方法。

四、哼鸣可以帮助歌唱者正确运用共鸣器官

哼鸣是一种很好的调节声音高位置和发展共鸣的练习方法。在哼唱过程中可以想象着从软口盖小舌处到头顶后上方有一个细小的洞,让声音穿针引线,从这个小洞穿过去,感觉声音集中在鼻腔顶端,眉眼后上方,不管音的高低如何变化,声音的感觉位置至少要保持在这样的高度。歌唱时的位置和哼唱时的位置相同,哼鸣位置有了鼻腔以上集中亮音后,可以打开口腔使声音往鼻咽以上的眉心处集中而获得高位置的头腔共鸣,这样得到的声音高亢明亮,集中统一,具有金属般明亮光泽和穿透力,而且还能很好的与中低音区的声音自然衔接。哼鸣练习不仅容易感觉到声音高位置的存在,尤其能针对民族唱法中有些学生所存在的口腔声音太多,声音位置低且不集中,喉头不稳定,内口不开,声音尖细、扁浅、等现象能给以很好的解决。哼鸣训练法正确地运用于民族唱法,可以迅速改善演唱的音质、音色,扩展音域,提高歌唱的能力,加强共鸣腔的运用,产生高位置的“亮心”,以有喉头、气息的稳定等都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五、哼鸣可帮助歌唱者找到正确的共鸣方法

建立良好歌唱发声管道感,能使人体各共鸣腔体上下贯通,从而使气息冲击声带所产生的基音能自如地进入各共鸣空间产生共鸣,而且各空间的共鸣能由此通道顺畅地进行混合,形成混合共鸣。训练时要求学生不要把声音压在喉咙里,感觉声音是位于头的上部,控制的气息,起音想象是在很远很小的地方,当学生找到了高部位声音的感觉,就可用哼鸣转唱母音,并使各母音统一在哼鸣的位置上,这样经过反复练习,不断完善各发声机体的协调性。因而用这种发声管道的感觉来歌唱,其声音听起来具有流畅贯通、气息宽广、共鸣丰富、立体声感觉强烈的艺术效果。教学实践证明,正确的哼鸣对于寻找、体会、确立歌唱发声的管道感觉颇具功效。进行正确哼鸣时,由于“哼”这个动作特殊的机能状态,使得气息自然下沉,鼻腔、面部尤为兴奋,容易卡紧的喉部亦因为上下均有了作力点而顿时松开,同时声门自动闭合挡气发声。这种“抓两头,带中间”的发声感觉,使得发自胸腔底部的气息自如地与松弛的喉部发生作用,所产生的声音沿鼻咽直达鼻腔,从面部透出。此时在体内即可形成一种下抵横膈膜、上达面罩出口、近似圆形的管道感觉,亦可称为气柱,它将歌唱发声的各主要器官和共鸣体在感觉上串为一体,为理想的整体歌唱状态的形成找到了最基本、最重要的感觉。

六、哼鸣练习有助于疲劳、受损伤的声带得到休息、恢复

声乐学习者如果歌唱方法不正确,如喉咙过度用力,力量太重等等,都将会造成对声带的破坏,这种情况可用哼鸣练习来调整、修复。哼鸣练习时,应以轻声小声为主,放松喉头,集中气息,闭合好声带,让集中而又有支持控制的气息使声带发出柔和、轻声的哼鸣,然后逐渐慢慢增加练习时间,使声带得到必要的保护、休息与恢复。

综上所述,哼鸣在声乐训练中的独特作用是任何其它练习都无法替代的,重视并正确运用哼鸣,可以在歌唱训练中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哼鸣练习使练习者在无紧张压力、轻松的状态下进行练习,它可以让歌唱者心无旁鹜,用意念去感受音乐意境的美,尽情享受音乐旋律美的甘醇,去提高歌唱的技能技巧。所以,笔者还认为,哼鸣练习不仅是适用于初学者,对于各阶段不同程度的学习者也都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训练方法。如果对这一方法视而不见,放置一旁,那是对“练习资源”的浪费。但愿有更多的人认识哼鸣练习的多功能效应,掌握它,运用它,发展它,让哼鸣练习帮助我们获得流畅灵活、清晰明亮、集中结实、优美圆润的歌声。

参考文献:

1、薛良.歌唱的方法[M].中国文联出版社,1983.

2、沈湘.声乐教学艺术[M].上海音乐出版社,1998.

3、[意]P.M.马腊费奥迪.卡鲁索的发声方法[M].人民音乐出版社.

4、孙蘸白,董文建.歌唱基础知识[M].河南人民出版社,1993.

(作者单位:湛江师范学院艺术学院)

上一篇:商品学课程教学方法探讨 下一篇:校园局域网的组建与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