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推拿手法柔和性在保健推拿中的运用

时间:2022-10-16 01:42:51

浅谈推拿手法柔和性在保健推拿中的运用

关键词 推拿手法 柔和性 保健推拿 运用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保健推拿作为一种绿色的自然物理疗法,已经悄然走进了人们的生活,被人们所接受。

保健推拿和治疗推拿,二者虽然没有严格的界限,但是各有侧重。保健推拿主要适用于亚健康人群,而治疗推拿主要适用于病人。由于适用的对象不同,那么要求达到的效果也就不一样,保健推拿主要是为了放松身心,缓解疲劳,消除亚健康状态,提高生命质量。而治疗推拿主要是为了治疗疾病。由于手法的目的不同,所以,在手法的要求上也有所不同。不管是保健推拿还是治疗推拿,均要求做到“持久”、“有力”、“均匀”、“柔和”、“深透”,这是推拿手法的基本要求。这些基本要求是推拿手法的“心法”内涵,没有这些“心法”,那推拿手法仅仅是一些机械动作而已,有其形而无其质,只能做到“形似”,而难以达到“神似”的境界,当然也就难以达到理想的治疗和保健效果。

对保健推拿来说,手法的柔和性显得尤为重要。保健推拿,由于面对的是顾客,所以既要有较好的舒适感,又要有较好的疗效,要在轻松舒适中缓解疲劳,消除症状,而又没有任何治疗痛苦。正如《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所说:“法之所施,使患者不知其苦,方称为手法也。”笔者长期从事中医保健推拿的临床和教学工作,深感保健推拿手法“柔和”的重要性。比如,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很多初学者,由于没有重视和掌握这一要求,往往做出来的手法比较生硬,让人感到疼痛不适,难以接受。另外,在保健推拿这个行业里面,还盛行一种错误的观念,无论顾客还是推拿师,都认为推拿力量越大效果越好。殊不知,推拿手法的力量跟疗效不成正比,并不是力量越大,效果越好。在这种错误观念的引导下,容易导致手法损伤,往往表现为局部肌肉僵硬呈硬结状,不但没有缓解症状,反而越来越来加重病情。这说明推拿手法具有双刃性,既能“治病”,也能“致病”。正如明代医家张景岳指出:“今见按摩之流,不知厉害,专用刚强手法,极力困人,开人关节,走人元气,莫此为甚,病者也以为法所当然,即有不堪,勉强忍受,多见强者致弱,弱者不起,非惟不能去病,而适以增害,用若辈者,不可不为知甚。”本文就推拿手法柔和性在保健推拿中的运用作一些初步的探讨。

推拿手法“柔和性”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指用力要轻柔和缓,轻而不浮,重而不滞,刚中有柔,刚柔相济。另一方面指推拿的效应,能给顾客带来身体上的舒适感和心理上的愉悦感,达到有效的放松身心、缓解疲劳的目的。关于推拿手法柔和的重要性,近代推拿名家朱春霆指出:“手法要因人而施,因证而施,因部位而施,要柔和深透,刚柔相济,均匀有力,以柔和为贵”。他认为:“人虚证虚,用柔和手法处理不待言,人虚证实,也应以柔和的手法为主,即使人实证实,也不能多用刚强的手法取快一时,如果一味蛮用刚强的手法对付实证,反而会造成气动而成的病证,甚至无形中转为痼疾,实证变为虚证”。可见推拿手法柔和的重要性。

首先,柔和的手法具有较好的舒适感,顾客乐于接受。推拿疗法是一种自然物理疗法,跟其它疗法相比,具有操作方便,舒适安全,几乎没有任何治疗痛苦和毒副作用,深受人们的喜爱。但是,如果用力或操作不当,手法生硬粗暴,也会导致很多推拿的不良反应,最常见的就是疼痛不适,严重者让顾客疼痛难忍,难以接受。我们知道,任何一种疗法,要取得较好的疗效,都需要一定治疗时间和一定治疗剂量的积累。推拿疗法也是一样,根据“手法量学”的观点,推拿手法要取得较好的疗效,需要一定治疗时间和一定刺激量的积累,这也是“持久”的基本要求,即单一手法,要求持续一定的时间,整套手法,要求持续一定的时间,整个疗程,也要求持续一定的时间。因此,在具体操作上,保健推拿往往都按疗程来治疗,只有坚持做完整过疗程才能取得很好的效果。试想,如果我们给病人推拿一次以后,病人疼痛难忍,而我们事前又没有给病人做好解释工作,病人就不会再接受推拿治疗了,导致疗程的中断,我们能取得好的疗效吗?所以,一种疗法,病人能否接受和愿意配合很关键。要让病人接受并配合推拿治疗,首先,要消除病人对治疗的恐瞑心理,事先做好解释工作。其次,要用比较柔和的手法,增强手法的舒适感和可接受性。初次接受推拿治疗的病人,对推拿手法往往都不太适应,表现为怕痛、怕痒等,这种情况下,我们只能用比较柔和的手法,让顾客逐渐适应并接受推拿疗法。

其次,柔和的手法具有较好的安全性,可以避免医源性损伤。跟其它很多疗法一样,推拿手法也具有双面性,即有效性和可能的副作用。只不过推拿的副作用跟其它很多疗法相比要小得多。但如果用力或操作不当,也会产生推拿意外,加重病情或造成新的损伤。如过重使用擦法,就容易擦破皮肤,造成皮损。过重过长时使用揉拨法,容易导致皮下出血,形成瘀斑和血肿。在胸背部使用较重的按压法,容易导致胸椎的骨折等等。而柔和的手法就可以避免这些意外的发生。手法的“柔和性”要求手法用力要柔和,要用技巧力,切忌使用暴力和蛮力,用力的大小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应在病人的生理承受范围之内由轻到重,以免造成推拿意外和新的损伤。

再次,柔和的手法具有较好的有效性。推拿疗效跟用力的大小不成正比,并不是力量越大,效果越好。早在1955年,江静波就提出,推拿手法的治疗效应是通过皮肤感受器,借神经系统的应激作用,引起大脑皮层对全身机能进行调整而起作用。推拿手法并不是通过本身直接用力改变人体的病理状态,而是激发人体固有的调整与自愈机能,防病治病。所以手法的轻重、力量的大小并不是重要的,节律性才是关键。在临床上,软组织损伤,也就是中医讲的伤筋的病证,用柔和的手法往往能够起到较好的治疗效果。笔者曾经治疗一个女性病人,平时缺乏运动锻炼,自诉爬山以后,双下肢酸痛难忍,行走困难,检查双下肢腓肠肌明显压痛。用轻柔的揉法、攘法及拿揉法进行治疗,两次以后即明显缓解,行走自如。这也是中医讲的“筋喜柔而不喜刚”的具体运用。

那么,怎样才能做到手法“柔和”呢?首先,在操作的过程中,要始终贯穿“柔和”的心法内容,并用以指导手法操作。在手法练习的过程中,心里面始终要想着“柔和”两个字,并细心体会。通过一段时间的训练以后,手法就会有很微妙的变化,逐渐趋于柔和,这种变化,在受试者身上能够明显感觉出来。所以说,学习推拿手法,一定要在自己身上做,一方面自己做,另一方面让别人给你做,对比一下那种不同感觉,让好的感觉深深地印人脑海,只有你有这种感觉以后,给别人做的时候,才能做到心中有数,相信别人也会是这种感觉,做到“心中了了,指下能明”。其次,要掌握用力的技巧,多用巧力,忌用蛮力和暴力。推拿的学习,是一个去拙取巧的过程,刚开始学的时候,用的大多都是拙劲,是本力\蛮力,这种力量,做出来的感觉比较生硬,令人疼痛不适。通过一段时间的训练以后,逐渐掌握用力的技巧,去掉这种拙劲,手法就会变得柔和而深透。需要强调的是,我们讲手法的柔和性,并不是指手法轻而无力,而是指手法轻而不浮,重而不滞,刚中有柔,刚柔相济。重的手法,我们同样可以做得比较柔和,关键在于用力技巧。在去拙取巧的过程中,腕关节放松是一个关键,腕关节放松以后,自己的本力通过腕关节的弹性缓冲作用,就变成了一种柔和而深透的力,做出来的感觉就比较舒适。再次,通过推拿练功,可以增强自己的体力及技巧力,提高手法的柔和性。推拿练功,历代推拿名家都比较推崇易筋经和八段锦,通过易筋经和八段锦的锻炼,可以增强体质及体力。另外,根据笔者的体会,太极拳的锻炼,有助于体会和掌握推拿的用力技巧,增强手法的柔和性和舒适性。太极拳的用劲及发劲技巧跟推拿手法有很多相似和相通之处。如太极拳讲的蚕丝劲和螺旋劲,推拿手法也有要求,如揉拨法,就要求蕴含蚕丝劲和螺旋劲,在操作的过程,要求做螺旋状的揉动,揉中带拨,或三分揉七分拨,或三分拨七分揉,做到柔中带刚,刚柔相济,连绵不绝。最后,要做到推拿手法柔和舒适,需要勤学苦练,用心体会,才能做到得心应手,运用自如。正如《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所说:“一旦临证,机触于外,巧生于内,手随心转。法从手出”。

上一篇:联系解剖学知识思考临床问题 下一篇:推拿手法治疗颈源性头痛52例临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