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论在设计性实验中的定位、实施及效果初探

时间:2022-10-16 01:35:25

讨论在设计性实验中的定位、实施及效果初探

深化教学改革,重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已成为医学教育发展的大趋势。在国内外医学院校的实验课教学中,相继尝试了很多教学方法,取得了好的效果,但在机能学设计性实验教学中,对于讨论的探讨较少。在机能学设计性实验中如何定位讨论,如何搞好讨论的实施及其效果如何。以我校2007级临床医疗1~3班121位同学为研究对象,采用多层次讨论的方法,并在实验结束后进行问卷调查收集了同学的意见及建议。

确定讨论的定位

以往的实验教学,其主要模式是老师先在课堂上讲实验题目、目的、原理、步骤等内容,然后,学生做实验。这种方式还是将学生放在一个从属的地位,对于实验的设计、原理、主要步骤等关键性问题还是教师的灌输式教学,学生只是一个被动的执行者。

在机能学实验体系中引入设计性实验,本身就要求以学生为主导。为了保证设计性实验的顺利进行,必须让学生充分了解和体验实验的各个环节,如何达到这个目的呢。讨论就是达到这个教学目的的重要方式,也是实验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实验操作依然占据实验课大部分实验,但是讨论是实验操作的重要补充,其作用应该是即不喧宾夺主,又能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

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精心设计了讨论在设计性实验课中的形式,并制订相应的实施方法。

讨论的实施

课前讨论,即实验操作前的讨论。①课前讨论的目的:课前讨论的目的在于让学生了解进行资料的查找、设计性的选题、实验方案的确定。这些恰恰是以往学生实验较少涉及的内容,难度较大,课前讨论就是为了知道达到这个目的而设计的。②课前讨论的实施:主要采用两种形式,第一种,即提前布置任务,然后课前教师提问,同学补充;第二种,即每小组轮流请同学自述实验相关内容,其他同学补充,教师参与。第一种方式,适合实验的开始阶段,同学刚接触设计性实验,对实验的方式和方法还不是很熟悉。此时,教师应扮演主导角色,上课前布置同学预习相关实验内容;上课后,就以提问为主,询问“设计性是什么”“目的是什么”等问题,然后,根据的同学回答请同学补充,最后,教师总结。第二种方式,当同学基本明确了设计性的相关知识,此时,以同学为主体,采用轮流主讲“怎么查找资料”“怎么撰写实验方案”等设计性实验的重要内容,组内和其他小组的同学自由补充的方式进行讨论。实施的要点是问题的逻辑性要强,指向性良好,同时注意控制好时间,突出重点。前一部分时间可以稍短,后一部分可以时间稍长。这种课前讨论对同学培养良好的科研习惯及思维非常有益。

课中讨论,即实验操作进行中的讨论:①课中讨论的目的:课中讨论的目的在于进一步深化与实验前讨论内容的结合,提高学生对实验过程的理解能力,加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提高对实验方法、技能的理解能力。②课中讨论的实施:课中讨论主要采取以小组为单位,教师或同学提问,小组同学讨论,教师指导的方式。例如:有一组同学设计了“阿托品的中毒及解救”。实验过程中发现用了很大的剂量家兔始终没有出现预想的中毒症状。同学就提出了“阿托品中毒剂量是否设计正确”、“确定中毒的实验指标是否合适”等多个问题,直指实验设计的选题、资料查找、方案设计等多个关键问题,思想碰撞是很强烈的。

课后讨论,即实验课结束以后的讨论:①课后讨论的目的:课后讨论的目的在于让同学总结实验本身的结果与预想之间的关系,是否能达到实验目的,同时,总结实验的得失,发现自身的收获。②课后讨论的实施:学生的实验报告是课后讨论的方式之一。实验报告是设计性实验的成果体现,除了要求学生写出完整的实验报告之外,特地要求他们在讨论中除了讨论实验本身的内容之外,还要求他们总结实验的得失,提出自己在实验中收获。下次课前,抽出10分钟左右的时间,请1~2位同学讲一讲他的得失及收获,同学还可以提提问,讨论一番,强化设计性的体会。

结果

实验课结束后,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收集同学的意见及建议,调查结果提示,94.3%的同学认为在设计性实验中进行多层次讨论很有必要或有必要;90.1%的同学认为采用的讨论方式很合理或合理;88.5%的同学认为讨论对提高设计性实验的教学质量很有效果或有效果;

上一篇:基层医院急诊室护理纠纷问题与对策分析 下一篇:护理随访对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肺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