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土地流转形式研究

时间:2022-10-16 01:02:43

农村土地流转形式研究

摘 要:我国农村土地的承包期至少为30年,林地的承包期则为30年至70年,随着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当地劳动人口减少等因素造成的人地矛盾,农村“谁来种地”、“怎样种地”成为绕不过的严峻问题,如何解决规模经营和农业产业化中遇到的土地调整困难,是深化“三农”改革面临的重要课题。本文对农村土地流转的形式进行了概括性分析,并对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农村经济;土地流转

中图分类号:F830.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0017-2012(4)-0073-04

近年来,不少地区的农民或根据自身实际需求,或是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下,对土地流转(Rural land transfer)模式进行了大胆探索,出现了很多成功的典范,为激活农村产权要素,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深化“三农”发展增添了新鲜的活跃因素,也直接促进了农村区域化种植和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加快了小城镇建设和农村城市化的进程。

一、农村土地流转的主要形式

伴随着中国经济发展的巨大变化,有些分散承包的土地不利于规模经营、经营土地收益低、农村劳动力转移等情况推动了农民土地的流转,2008年中央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允许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近年来,农村土地流转以转包、入股、互换、出租等方式进行,在主体上表现为专业种植大户、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股份合作经营等形式,并表现出速度加快、类型多样、主体多元化、价格及租金支付方式多样等特点。

(一)土地转包。农民在剩余承包期内,自找对象,自行协商权利义务,自定转包期限,将种不了或不愿种的土地转包给愿意种又种得好的农户。这种流转形式多发生在父子、兄弟及亲朋好友之间,集体与原承包关系不变。特点是转出方可以有更充分的时间从事其他产业,转入方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扩大经营规模。

(二)土地入股。农户以土地的使用权入股,兴办股份制或股份合作制农业产业化经济实体,或连片发展规模经营项目,以入股的土地作为分红依据。目前,较为成功的形式是在全国广泛开展的农村专业合作社。特点是风险共担,有利于企业、公司与当地农户的相互支持、相互配合、相互促进。

(三)地块互换。为方便耕作管理和规模发展特色农业,农户在自愿协商的基础上将农户经营的地块相互交换经营权,有同等面积的互换,也有不等面积的互换,流转期限具有一定的周期性。特点是使土地“化零为整”,较好地解决了地块零散、不便耕作的矛盾,促进了产业的集中布局和成片规模经营。

(四)租赁经营。农户将土地经营权租赁给企业、单位和个人,用于发展开发性农业,业主一次性或分期付给农户一定的租金,租赁的期限一般不超过承包的剩余期限。这种形式流转的土地一般是荒山荒坡边远地,流转期限较长,履行租赁合同或协议手续。特点是由于承租土地的主体多是企业、种养植大户及公司,一定程度上能促进土地的规模经营、产业推进。

(五)土地代耕。农户无力耕种土地,但想始终拥有土地的收益权,不想转让经营权而将自己承包的土地交给信得过的人代耕代种,收益归自己并向代耕人支付一定的报酬,这种形式多发生在父子、兄弟、邻居及亲朋好友之间。特点是可以保留原土地承包人的承包权,土地仍可作为他们的生活保障。

(六)联合经营。农户与机关、企业或其他经济组织之间,以资金、技术、土地和劳动力联合起来,以互惠互利为目的,将各自的优势和劣势、长处和短处形成互补,依据一定的协议达成的一种经营方式。特点是通过整体合作、局部合作或单独小项目的合作,使生产要素得到充分平衡,潜在生产力变成现实生产力,达到赢利最大化。

(七)土地出让。农户取得一定的补偿后放弃剩余期限的土地经营权,多是因公路、城镇建设、工商业发展等建设用地的需要,被政府征用的部分土地。政府将征用的土地转交建设方,原土地承包方对土地的使用权终止。特点是有利于改善公益设施及城镇化建设,农户由于得到补偿而提前得到了实惠,大多能接受。

二、土地流转的积极作用

(一)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前几年,一些农户为了完成定购任务或避免抛荒受罚,把土地无偿甚至倒贴给别人,土地使用权不仅没有收益,反而成为一种负担。农村土地流转,提高了土地的集约化程度,解放了大批农业劳动力,使农村富余劳动力得以从土地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务工经商,激活了农业剩余劳动力持续稳定地向非农产业转移,促进了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城市化进程,改善了土地资源配置效率。

(二)利于实现规模经营和机械化作业。农村土地流转实现了土地的有序流动,土地经营权向大户、农业企业集聚,耕地相对集中,有利于兴建公路、整修水利、购买农机、办电改水,方便了机械化作业,促进了各类农业示范园区的建设,建成了一批具有一定规模的农产品基地。同时为科技兴农战略的深入实施搭建了平台,有利于引进新的生产技术和优良品种,促进了科技与生产的紧密结合,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益。

(三)有利于激活农村生产要素。近年来,我国农村城镇化、农民市民化的进程加快,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显示,我国乡村人口67415万人,占总人口的50.32%,比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降低13.59个百分点,这种现象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包括农村资本、土地在内的生产要素活性处于衰弱状态。土地流转的本质,就是推进土地要素的市场化,必然会引发包括农村资本市场在内的其他要素市场的发育,很好地激活农村生产要素,从而有利于弱化城乡二元体制并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

(四)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一是土地流转形成了一批高效的农业生产基地,一部分农民或成为产业工人或参股分红,获得了较为稳定的收入。二是土地流转后,大量剩余劳动力向第二、三产业转移,外出务工经商,可增加收入。外出务工经商的农民既能增加收入,在家承包别人土地的务农人员收入也有所增加,有助实现“双赢”。

上一篇:运动与时尚兼并,宝马新三系320i 下一篇:无兄弟?不江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