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语文备课

时间:2022-10-16 12:57:04

高中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语文备课

【摘 要】 2010年秋季,重庆高中新课程改革开设施行,到现在已经三年。经过一届学生的检验,新课程改革的效果如何?笔者以一个亲历者的身份表达了自己的感受与看法,同时,对“高中语文应如何备课”这一问题,共享了在实践中总结的几点经验。

【关 键 词】 高中新课改;基础教育;多媒体;备课

一、关于高中新课程改革

三年前的秋季,重庆高中新课程改革姗姗来迟。那时笔者刚好带高2013级的高一,有幸亲历了这次中国基础教育不知是第十几次还是第几十次的改革。现在三年过去了,高中新课程改革效果如何?成功与否?我想,只有奋战在高中教育第一线的老师感受最真切,也最有发言权。

高中新课改的设计者有两大目标:一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二是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应该说,这两者是相辅相成的。但时至今日,我们看到的是,第一个目标完全没有达到。所谓“新课改”,只是课程名称有些小改动(如要求各校开设“通识教育”课),教材内容作了少许调节变化,但原来怎么考试现在仍然怎么考试,形式变了本质没有变,那只是换汤不换药。在上课方面,新课改巨大的不同就是,教师被要求全部必须用多媒体课件上课。而其实,对语文学科而言,有不少内容,老式的讲读教法效果反而更好。所以到后来,学校对多媒体教学已经不再强作统一。

在实践中,我们还发现,按新课改那种理念去上课,然后参加传统的应试考试,学生的成绩还要差些;按传统的应试教育那一套去上课,学生的考试成绩反而还要好些――考试制度不改革,评价体制不改革,高中新课改也只能是“越改越凉”,最后是“冰凉”!更何况,按新课改理念教学,也未见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有什么变化。

如果说第一个目标的效果还有待进一步观察的话,那么第二个目标便是完全没希望达成了,甚至可以说是南辕北辙。新课改的实施,让高中师生完全活在痛苦之中,何来减负?过去每科一个学期学一本书,现在变成每个学期学两本书,每天都在赶教学进度,每周都在疲于奔命;过去九科毕业考试分到三年考,每年考三科,现在要求高二期末时一次性会考九科。

愚以为,中国基础教育今天这种事与愿违的结果,是迂腐的官僚体制使然。在迂腐的官僚体制下,官僚们不下到学校基层去实地考察,不听取一线教育工作者的意见,重用一些不了解国情的“海龟”,闭门造车,重理论不重实践;重形式过场,不重实际效果,才造就了今天所谓“新课改”这只怪胎。这也是中国的教育官员们沽名钓誉、急功近利的必然结果。事实就是如此:学生是中国教育的实验品,一线教师是实验员。

二、关于高中语文的备课

但无论如何失望,如何抱怨,作为一名奋战在教育一线的教师,还是有很多事情可以做,只要坚守住自己的社会良知底线,也还不至“误人子弟又一年”。

高中语文的备课,是一件繁重的脑力活儿跟体力活儿。一个学生语文素养的高低往往决定了他综合素养的高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素养,正是我们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使命。马马虎虎、照本宣科可以上一堂课;听之任之、冷漠教学也可以上一堂课。但我想,这肯定不是学生喜欢的课堂,也不是固守良知底线的教师会要的课堂。

我们必须抛开新课改那些条条款款、规规范范的束缚,语文课堂要的是实际内容。语文课堂是一瓶浓缩的精华液,是一个压缩的文件包,是一个精彩的趣味袋。教师在备课时,参考的资料越多,编辑整合的能力越强,课堂上传递给学生的信息也就越有价值。从一篇课文,或者一个教学内容点,给学生指引出多个方向,而在学生那里则可能形成无数个可能。对学生而言,这就是思考与创新。所以,我觉得语文备课的第一要点就是:要勤奋,不能懒。

多媒体教学诚然有它的很多优势,就像其他的先进文明一样,但它毕竟只是教学的辅助手段,不是课堂教学的核心。所以不要迷信多媒体教学,也不能简单地把一堂课搞成课件的幻灯片展示,所有内容一股脑儿全显示在屏幕上,学生也就跟着看稀奇看热闹,动手与动脑的能力都得不到很好的锻炼。当然,随便在网站上下个课件不作符合实际的调整,或者把同事做好的现成课件拷贝过来就直接上课,这些都是很不好的。久而久之,教师容易变得懒惰并失去课堂个性,也容易使整个年级甚至学校的语文课堂雷同。因而,语文备课的第二要点就是:课件要简练,要留给学生思考和想象的空间。笔者个人比较喜欢“提纲式”的课件。

备课组是学校学科教学最小的集体要素。就语文学科来说,备课组是语文教学的资源库,是每个成员的加油站。每个老师都可以从组内其他老师那里得到关于教学的有益启示。组内老师既分工又协作,可以大大提高备课的效率,增强教学的效果。大家既有各自的教学个性,又有共同的年级目标,问题共讨,资源共享,团结和谐,可感到工作之乐趣,可实现教学之优化。所以,我觉得语文备课的第三要点就是:建设好语文备课组。

总之,无论改革与否,语文课堂只要抓住一点核心――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就是语文教学的永恒真理。以此为出发点进行备课,踏实努力,大胆创新,兼容并包,定当会有一个精彩的语文课堂,还学生一段精彩的高中时光。

【参考文献】

[1] 吴志樵. 教师备课的艺术[M]. 沈阳:辽海出版社,2011.

[2] 谢家碧. 语文教学简单 构建自主有效课堂[M]. 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12.

[3] 周仁康. 语文教学反思新论[M]. 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13.

[4] 宋为群. 语文综合实践教程[M]. 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5] 陈朝阳. 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备课[J]. 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32).

上一篇:美言美语装点数学味 下一篇:设疑激思:《同类项》课堂实录